祝穆

祝穆
  • 姓名:祝穆
  • 别名:字和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1255年
  • 民族族群:

祝穆(?~1255年),初名丙,字和甫,其曾祖祝確为朱熹的外祖父。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徙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父康国,于朱熹为内弟,穆幼孤,与弟癸同学于朱熹,以儒学知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除迪功郎、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景定中,为太学博士。性温行醇,文章富赡,以程元凤、蔡杭荐授迪功郎。工词,今存词二首,《贺新郎》咏紫薇云:“一株乃肯临茅舍。肌肤薄、长身挺立,扶疏潇洒。”运笔轻灵,有东坡词逸趣。《沁园春·寿宋通判》云:“题舆小驻樵川。常只恐祖生先著鞭。算谁从井落,重新疆理,谁从襄岘,一洗腥膻。”祝寿而以恢复中原大业相托,也不落俗套。其著述今存《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新编四六宝苑群公妙语》四十三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三二七一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七四六九收其文。事迹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

祝穆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温病之研究

温病之研究

温病著作。《皇汉医学丛书》之一。2卷。日本源元凯著。作者曾推崇吴又可《温疫论》,然于临床中用吴氏法效验不著,后读《岭南卫生方》有所启悟,遣方中或用附子,往往奏起死回生之效,因将临证经验记录成书。编排形式仿《温疫论》,论治有独到之处。此书1936年发行,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旧德堂医案

旧德堂医案

医案。清李惺庵传,唐玉书辑。一卷。惺庵有《证治汇补》已著录。玉书为惺庵弟子,字翰文,上海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根据记录整理成书,约万余字。载案凡六十四则,包括中风、虚劳、血证、腹痛、眩晕、刀伤、血崩、伤寒、胎产、温热、泻泄等证,多为内科杂病中延治、误治之重症治验。每案详叙证候、脉象,分析病因病机,详明辨证机理,立法遣方等项,间有析方论药者。李氏认为 “医贵精详”,故辨证条理清晰,分析细致,据病之标本缓急灵活施治。尤精于脉诊。虽多为常见病证治,亦可见其治学之精。惜其编次无分门类,文辞亦间有艰涩之弊。有抄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三三医书》 本。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4《灵宝中盟经目》著录《上清高上太上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箓》,为六朝符箓。本文盖其中一部分。述佩符诵经以升仙。

在潮神庙

在潮神庙

现代短篇小说。彭家煌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10月初版。列入“一角丛书”。小说描绘沿海小镇底层社会惊人的黑暗与污浊。贫病交迫的朋加,为了摆脱彻夜失眠的折磨,离家来到钱塘江畔的朋友处休养。朋加的友人在一所由破败的潮神庙改建的小学里当校长,由于工资菲薄,过着举债度日的生活。在这个肮脏贫穷的小镇上,朋加每天见到的是男子吸毒、姑娘卖身、夫妻殴斗,甚至连和尚也热衷于赌博和宿娼。这些丑恶的现象,在他忧郁的心灵上更增添了许多烦恼,使他感到“宇宙是愁惨的”,失眠症越发严重,终于逃离了潮神庙。作品以深沉的笔触,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患和愤懑,在平淡素朴的描述中流露出“比同情心更为伟大的一种意识”(茅盾:《彭家煌的〈喜讯〉》)。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戒香经

戒香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戒德香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