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吴敬梓
  • 姓名:吴敬梓
  • 别名:字敏轩,号粒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全椒人
  • 出生日期:1701
  • 逝世日期:1754
  • 民族族群: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清安徽全椒人。


出身世族。父霖起,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官赣榆县教谕。敬梓少颖异,过目成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十四岁随父赣榆任,精修《文选》,诗赋援笔立就。雍正元年(1723)中秀才。是年,父病故,族人因财产起纷争,至入室强取之,敬梓以嗣子故,受损尤多。自是看破世情,心性大变,弃金钱如泥沙。不数年,家产挥霍殆尽,时或至于绝粮,族人犹攻讦不息。“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乃于三十三岁时移家金陵(南京),住秦淮河畔大中桥,卖文自给。雍正十三年(1735),安徽巡抚赵国麟以博学鸿词荐,辞不赴。金陵士子闻其名,推为文坛盟主。敬梓集同仁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礼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由是,家益贫。“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迫于生计,常往来金陵扬州间。


乾隆二年(1737),吴敬梓东游仪征,与业已落职之湖广提督杨凯相识,杯酒论文。杨凯知其悬釜待炊,遂稍备粮赀,解其燃眉之急。此后,敬梓与扬州盐商巨子程晋芳相遇于金陵,订莫逆交。应晋芳之邀,客居其扬州住所凡三年。晋芳《哭吴敏轩》诗有“三年别意语缠绵”之句,可证。程氏轻财好施,每有赠与,待敬梓重返金陵,又请其族祖程丽山时予周济。敬梓晚年,再度流寓扬州,赁屋后土庙旁,与仪征吴楷、碧天观石庄上人等相友善。时同邑好友金兆燕亦客居扬州,住徐凝门,两人“昕夕相过从,风雨无衍期”,喜则同乐,忧则同悲。兆燕为盐运使卢见曾座上客,乃以敬梓荐,见曾与论诗文,相知日深,又怜其贫甚,餽赠尤多。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敬梓病逝于扬州寓所。时程晋芳亦已清贫如洗,欲助无力。卢见曾慷慨解囊,为其买棺装殓,恤其妻小。是年冬,金兆燕扶其灵柩,归于金陵。


敬梓之著作,以《儒林外史》蜚声宇内。所谓“外史”,皆耳闻目验之事,不作正史论,却如漫漫长卷,儒林之众生群相尽见其中,而于八股取士之科举制,抨击尤力。“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若当世之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或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施于浓墨者,一为周进,一为范进。周进至花甲之年,犹为童生,受尽世间冷眼,一旦中举成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当日排诋最力之梅秀才,此时温顺作奴才状,自谓周爷门生。穷时所书楹联,亦为人揭下装裱,争相收藏。范进一生醉心科举,屡困场屋,老来得周进赏识,由秀才而中举,致喜极而呼,迹近疯狂。往日屡施白眼之妻、母、岳父、乡绅并邻里乡党,莫不笑脸相迎,争献谀词。顷刻之间,炎凉翻覆若是,皆势利使然。此日无由入仕者,亦必吟诗词,结诗社、刻诗集、摆酒宴,写斗方,咸以“名士”鸣于人。乃至妓院老板王义安、卜卦者卜言志、刻字匠郭铁笔之流,亦皆注目儒巾,以幻入儒林为第一快事。《儒林外史》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正是清朝全盛之时。作者目光所注,却在“盛世”背后之重重隐忧,而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此时士林中人,道德沦丧,价值错位,良知尽失,由文场而官场,物欲横流,贪贿盛行,祸及社会,殃及细民,贫富悬殊愈演愈烈,社会对立日甚一日。作者无力回天,但以王冕、向鼎、鲍文卿、牛老儿、甘露寺僧相继出场,布德劝善,作儒林范式,惜如沉沉黑夜之烛火萤光,又何补于事!而后人可感悟者,士林乃人文之渊薮,道德之高地,犹宜砥砺操守,束身自律,莫因名利堕其志,毋以声色失其聪,此国人所厚望焉。


《儒林外史》付梓问世,使中国叙事文学之讽刺艺术趋于极致。其后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诸书,无不从中挹取芳润。其与稍后之《红楼梦》,皆中华文化之瑰宝也。吴敬梓自移家金陵后,栖身扬州凡十余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吴烺”条下云:“父敏轩征君,工诗,久居扬州。”以其久居扬州,其生计,其创作,乃至小说之写景、人物之原型,扬州之印记尤深。扬城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敬梓身受其惠,感兹念兹,流连而莫能去,直以为终老之所。程晋芳《哭吴敏轩》云:“生耽白下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句下注曰:“时客死邗上,前一夕,屡诵‘禅智山光’之句。”当其弥留之际,犹吟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明其深恋扬州,托身扬州,至死而不渝也。


《儒林外史》向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谓原稿为50回,金和跋文谓为55回,最早刻本为金兆燕任扬州教授时所刻,然至今未见。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诗文有《文木山房集》,今仅存4卷。

吴敬梓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色幽会

黑色幽会

黑色悬念小说代表作。男主人公的未婚妻被五名男子害死,其心灵被疯狂滋长的复仇欲望所扭曲, 并渐至迷失本性。在难以言状的病态心理驱使下,他将这五名男子极爱的女人一个个杀死。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可悲的社会牺牲品。讲述了男主角的未婚妻意外死亡,从那之后,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都有一个女子死去,接着她们的丈夫或家人都会收到一封神秘来信……这些女子为何在五月三十一日死去?杀害她们的人是谁?男主角未婚妻的死亡真相是什么?

老学八篇

老学八篇

《老学八篇》是国学大师陈柱先生老子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八篇文章,分别对老子的生平、文辞、学说、思想以及老子后学庄子与韩非子的老学进行提纲挈领的阐释,总结了前人关于老子以及《老子》文本的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各个版本重新厘定了《老子》各章的文字内容。在书中,陈柱对老子的生平,老子在文学、哲学上的成就、庄子学说与老子学说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的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个性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中国道家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并且在文字训诂上也颇费了一番研究的工夫。

冰山上的来客

冰山上的来客

当代电影剧本。白辛著。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第1版。剧本描写边防战士与潜入国境的敌特的斗争故事。1951年盛夏,在帕米尔高原边境线附近,塔吉克青年阿不力孜的迎亲队伍已经回来,一场别致的婚礼正待举行,解放军边防战士飞马前来报告排长:尼牙孜大婶不明去向,傻姑娘朵丝侬莎阿汗昏死了过去。一场婚礼就这样被搅散了。据现场分析,尼牙孜大婶是被大熊拖进黑熏沟去了,傻姑娘也是这么说。傻姑娘对阿不力孜的婚事特别不满,不仅当着新娘疯话连篇,还有投河自杀之举,因为她不是尼牙孜的亲骨肉,她是维族姑娘,也爱着阿不力孜。恰好与迎亲队伍同来的新战士司马宜·阿不都力密提是“傻姑娘”的同乡,且幼年时订过婚,此时相见而不能相认。原来,朵丝侬莎阿汗的父亲从事革命活动,被伪县长江得拉枪杀,掳走了他的女儿。解放前夕,江得拉逃跑时带走了朵丝侬莎阿汗,却把姨太太巴里古儿留下作内线,被尼牙孜收养为女。眼下,江得拉正跟着他的披着宗教外衣的主子赛密尔·格阿德纳在冰山那边,企图通过哨卡混进来煽动暴乱。而真正的朵丝侬莎阿汗,却成了跟随着他们的神秘的蒙面女郎。边防军排长从尼牙孜一家的复杂关系中看到了一点蛛丝马迹,在上级的指示下,严密地监视着黑熏沟。排长还向新娘子布置任务,监视着“傻姑娘”的行动。“傻姑娘”与伪装人熊的敌特的联络信号都被边防部队掌握了。赛密尔在行动前,准备杀害朵丝侬莎阿汗,她却被善良的哈萨克牧民救出,回到了祖国怀抱。经过试探,排长确认她是真朵丝侬莎阿汗。她与司马宜相认,倾诉这多年的苦楚。排长又召来“傻姑娘”,让她们两人相认。“傻姑娘”见事已暴露,刺伤尼亚孜,策马逃走,被边防战士逮住。又以朵丝侬莎阿汗冒充“傻姑娘”,与敌特联络,诱骗他们行动,敌特越过冰山时,被边防部队一网打尽。从此尼牙孜一家四喜临门,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南明野史

南明野史

题南沙三余氏撰。五卷,分述福藩、鲁藩、唐藩、桂藩、唐王聿事。书撰于《明史》既成之后,采摭旧闻,多所补正,揭出南明君臣多“苟安无智,苟且富贵”,颇有感慨。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是明末清初的读体律师(又名见月律师,西元1601~1679)采择《华严经》净行品与密教经典中之偈、咒汇编而成的律仪典籍,在清乾隆时,由宝华山第七代祖释福聚奏请入藏,收于《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 60 册 No. 1115 (律部类的诸述部)。“毗尼”为律(梵vinaya )之旧音译,新译毗奈耶。“毗尼日用”即指日常应遵守之戒律,“切要”即指要领、纲要。该典籍内容除有甚多涉及出家人日常衣、食、坐、卧应诵念之偈、咒外,并含有在家、出家之戒条。

法华玄义释签

法华玄义释签

凡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着于广德二年(764)。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笺释智顗之法华玄义之作。全书将法华玄义之本文作适当之分节,先示本文,次释文旨字义,于主要处敷演补释。文中对于三论之吉藏、法相之窥基、华严之法藏、慧苑、澄观等之说,多所评驳,而力阐天台一家之真意。后世研钻玄义者,多以本书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