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 姓名:吴敬梓
- 别名:字敏轩,号粒民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全椒人
- 出生日期:1701
- 逝世日期:1754
- 民族族群: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清安徽全椒人。
出身世族。父霖起,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官赣榆县教谕。敬梓少颖异,过目成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十四岁随父赣榆任,精修《文选》,诗赋援笔立就。雍正元年(1723)中秀才。是年,父病故,族人因财产起纷争,至入室强取之,敬梓以嗣子故,受损尤多。自是看破世情,心性大变,弃金钱如泥沙。不数年,家产挥霍殆尽,时或至于绝粮,族人犹攻讦不息。“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乃于三十三岁时移家金陵(南京),住秦淮河畔大中桥,卖文自给。雍正十三年(1735),安徽巡抚赵国麟以博学鸿词荐,辞不赴。金陵士子闻其名,推为文坛盟主。敬梓集同仁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礼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由是,家益贫。“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迫于生计,常往来金陵扬州间。
乾隆二年(1737),吴敬梓东游仪征,与业已落职之湖广提督杨凯相识,杯酒论文。杨凯知其悬釜待炊,遂稍备粮赀,解其燃眉之急。此后,敬梓与扬州盐商巨子程晋芳相遇于金陵,订莫逆交。应晋芳之邀,客居其扬州住所凡三年。晋芳《哭吴敏轩》诗有“三年别意语缠绵”之句,可证。程氏轻财好施,每有赠与,待敬梓重返金陵,又请其族祖程丽山时予周济。敬梓晚年,再度流寓扬州,赁屋后土庙旁,与仪征吴楷、碧天观石庄上人等相友善。时同邑好友金兆燕亦客居扬州,住徐凝门,两人“昕夕相过从,风雨无衍期”,喜则同乐,忧则同悲。兆燕为盐运使卢见曾座上客,乃以敬梓荐,见曾与论诗文,相知日深,又怜其贫甚,餽赠尤多。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敬梓病逝于扬州寓所。时程晋芳亦已清贫如洗,欲助无力。卢见曾慷慨解囊,为其买棺装殓,恤其妻小。是年冬,金兆燕扶其灵柩,归于金陵。
敬梓之著作,以《儒林外史》蜚声宇内。所谓“外史”,皆耳闻目验之事,不作正史论,却如漫漫长卷,儒林之众生群相尽见其中,而于八股取士之科举制,抨击尤力。“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若当世之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或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施于浓墨者,一为周进,一为范进。周进至花甲之年,犹为童生,受尽世间冷眼,一旦中举成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当日排诋最力之梅秀才,此时温顺作奴才状,自谓周爷门生。穷时所书楹联,亦为人揭下装裱,争相收藏。范进一生醉心科举,屡困场屋,老来得周进赏识,由秀才而中举,致喜极而呼,迹近疯狂。往日屡施白眼之妻、母、岳父、乡绅并邻里乡党,莫不笑脸相迎,争献谀词。顷刻之间,炎凉翻覆若是,皆势利使然。此日无由入仕者,亦必吟诗词,结诗社、刻诗集、摆酒宴,写斗方,咸以“名士”鸣于人。乃至妓院老板王义安、卜卦者卜言志、刻字匠郭铁笔之流,亦皆注目儒巾,以幻入儒林为第一快事。《儒林外史》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正是清朝全盛之时。作者目光所注,却在“盛世”背后之重重隐忧,而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此时士林中人,道德沦丧,价值错位,良知尽失,由文场而官场,物欲横流,贪贿盛行,祸及社会,殃及细民,贫富悬殊愈演愈烈,社会对立日甚一日。作者无力回天,但以王冕、向鼎、鲍文卿、牛老儿、甘露寺僧相继出场,布德劝善,作儒林范式,惜如沉沉黑夜之烛火萤光,又何补于事!而后人可感悟者,士林乃人文之渊薮,道德之高地,犹宜砥砺操守,束身自律,莫因名利堕其志,毋以声色失其聪,此国人所厚望焉。
《儒林外史》付梓问世,使中国叙事文学之讽刺艺术趋于极致。其后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诸书,无不从中挹取芳润。其与稍后之《红楼梦》,皆中华文化之瑰宝也。吴敬梓自移家金陵后,栖身扬州凡十余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吴烺”条下云:“父敏轩征君,工诗,久居扬州。”以其久居扬州,其生计,其创作,乃至小说之写景、人物之原型,扬州之印记尤深。扬城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敬梓身受其惠,感兹念兹,流连而莫能去,直以为终老之所。程晋芳《哭吴敏轩》云:“生耽白下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句下注曰:“时客死邗上,前一夕,屡诵‘禅智山光’之句。”当其弥留之际,犹吟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明其深恋扬州,托身扬州,至死而不渝也。
《儒林外史》向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谓原稿为50回,金和跋文谓为55回,最早刻本为金兆燕任扬州教授时所刻,然至今未见。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诗文有《文木山房集》,今仅存4卷。
猜你喜欢的书
偷闲庐诗话
诗话著作。杨香池撰。二集。
人间词话
词话。清末王国维(1877—1927)撰。一百四十二则。国维有《王国维遗书》已著录。此编最初发表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国粹学报》,后出单行本,一卷。通行本二卷。今本分三部分(三卷):一、本文(原上卷)主要论意境,六十四则,二、《人间词话删稿》,原为作者舍弃部分。为赵万里辑自遗著中未刊稿,刊于《小说月报》者,四十九则,三、《人间词话附录》二十九则。为各家所录王氏词论,其中樊志厚二叙实出王氏手笔,值得重视。全书约五万字。原载1908年《国粹学报》,嗣后又有人辑有《人间词话删稿》和《人间词话附录》。1928年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朴社1936年出版俞平伯标点单行本。开明书店1939年出版徐调孚增补本。1947年再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将之与《蕙风词话》合为一书出版。
驳建立孔教议
近代章炳麟撰。发表于1913年12月《雅言》第1卷第1期。该文针对袁世凯的“尊孔祀孔”和康有为等建立孔教会、定孔教为国教等复古逆流,指出“近世有倡孔教者,余窃訾其怪妄”,表示了反对“立孔教为国教”的鲜明态度。客观评价了孔子,给予其历史应有的地位。作者指出:“中土素无国教”,“盖自伏羲炎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人思自尊,而不欲守死事神,以为真宰。此华夏之民,所以为达”。提出孔子原本应是学校诸生尊崇的对象,“犹匠师之奉鲁班,缝人之奉轩辕,胥吏之奉萧何”。他是学子所尊崇的老师,但不是供于清庙、圜丘的神灵,故不应以神祇灵鬼事之。中国素无宗教,“禘之说孔子不知”。“孔子亦不语神怪,未能事鬼”。认为孔子对于中国历史的功绩主要在于:“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因此,“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宗,不为教主。世无孔子,宪章不传,学术不振,则国沦戎狄而不复,民陷卑贱而不升。”针对康有为等人建立孔教是对西方宗教的抗衡的说法,指出:“欲立孔教者,是忘孔子所以当尊,而以不当尊者坫之。”而欲建树孔教,以抗衡耶稣路德之法,更是“犹素无创痍,无故灼以成瘢”。进而指出:“愚以为学校瞻礼,事在当行。树为宗教,杜智慧之门,乱清宁之纪,其事不便”。反映了作者对“孔教会”的“尊孔祀孔”观的批判。所论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曾收入于《太炎文录》初编。后收入《章太炎全集》(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法华玄赞义决
法华玄赞义决,一卷,唐 慧沼撰。编号一七二四。
智证大师请来目录
智证大师请来目录,一卷,日本圆珍撰,编号二一七三。
毗耶娑问经
元魏中天竺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而有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