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
  • 姓名:纳博科夫
  • 全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俄国圣彼得堡
  • 出生日期:1899年4月22日
  • 逝世日期:1977年7月2日
  • 民族族群: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是俄裔美国作家,主要用俄语与英语写作,他1899年4月23日生在俄国圣彼得堡,1977年7月2日病死于瑞士蒙特勒。他祖父是俄国沙皇的司法大臣,父亲却是激进的立宪民主党人,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1922年在柏林被流亡的右翼君主主义分子暗杀。纳博科夫因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父亲又酷爱文学,因此从小就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还掌握了英、法、德几门外语,10多岁时就练习写诗并把德国诗歌译成俄文,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1918年又出版了另一部诗集。1919年随父母流亡欧洲,入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国和俄国文学,1922年获学士学位后回柏林,1937年迁居巴黎,1940年在纳粹入侵法国前夕迁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他早在流亡西欧期间已用俄文写了大量诗歌、剧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他的全集如果出版,约有三、四十卷,目前已有20多个短篇和9部长篇小说译成英文,主要由他自译或与人合译。他用英语写的长篇小说共有6部,除本书是他的成名作外,主要有《普宁》 (1957)、《微暗的火》 (1962)和《阿达》(1969)。他是较早向文学传统挑战的老作家,对六、七十年代崛起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影响很大,托马斯·品钦就是他的学生,其他如霍克斯、巴思、巴塞尔姆等也都很推崇他。他对文学艺术的见解主要发表在他死后由鲍尔斯主编的两卷本《文学讲稿》(1980) 中。他的自传《说吧,记忆》(1966)根据1951年出版的回忆录作了两次增补修改后写成,从文字到内容都独具一格,被认为是本世纪写得最出色的纪实文学之一。纳博科夫的早期作品主要使用俄文,作品有长篇小说《玛丽》(Mashen>ka,1926),《王,后,杰克》(Koral,Dama,Valet,1926),《失望》(Despair,1936),1938年起用英文写作,代表作有《洛丽塔》(Lolita,1955),《普宁》(Pnin,1957),《苍白的光》(PaleFire,1962),《阿达》(Ada,1969)。其作品《洛丽塔》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解学士文集

解学士文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明解缙撰。解氏冤死后,家被籍没,诗文稿零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黄谏慕其人,方始辑其遗稿。黄在序中曾缕述辑解缙诗文之难。缙天才骏发,属文作诗多不留稿,另外由于缙遭遇奇特,生前即享大名,冒名顶替之作亦颇不少。黄谏初编,仅在京师“遍求士大夫家及闻人口诵而录之”,加自己所藏者,共得古、今诗二百五十五首、文十七篇,编校成集,分为六卷,托人刊刻。此为缙身后第一个诗文集刻本。六卷本行世后又从友人手中及解缙经行之地收录一些解缙诗文,按地里岁月远近编为三十卷,名为《解学士先生文集》,刊于天顺八年(1464),前有黄谏、蔡朔二序。此本传世较少,近世藏书家很少寓目,可想在明代流播似亦未广。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罗洪先与缙从孙解桐在三十卷本基础上(从此本首录黄、蔡二序,可知罗、解曾见黄氏刻本),蒐辑散亡,稍剔其伪,重编缙集,分为十卷,其中诗集部分,先将应制之作另编一卷,排在集首,其他按体编排,依次为四古、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七古、七绝、七律、赋、词等。此本刊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传世稍多。清圣祖康熙间,缙十世孙解悦重编解集,并加补葺校勘,厘为十六卷,诗五卷,刊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另有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刊本。

历代制度详说

历代制度详说

宋吕祖谦著。十五卷。本书叙述古今制度沿革,内分科目、学校、赋役、漕运、盐法、酒禁、钱币、荒政、田制、屯田、兵制、马政、考绩、宗室、祀事等门,每门又分制度、详说两目。有1924年刊本,收于《续金华丛书》之中。

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

清末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著作。梁启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陆续发表于《时务报》。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和《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两篇发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议报》第1册、第2册、第4册。后统收入中华书局1932年版《饮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册。本书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变法的途径。《变法通议自序》认为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指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则驳斥反对变法的论点,指出变法是大势所迫,“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变之权让诸人”,中国就受人束缚驱使,要求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因变致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更批判洋务新政,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动学》、《学校余论》、《论译书》提出变科举、立学校、兴学会、译西书以开民智、育人才的具体意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主张通过满汉通婚及取消满人特权等方法,消平满汉界限,“合种以与他种敌”。《论金银涨落》主张改革清朝钱法,实行金本位制。《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为戊戌政变后补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安顿守旧大臣的办法。文字朴实流畅,言辞犀利,充满爱国激情,深受知识界欢迎。发表后风行海内,影响巨大,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明官修。五百九十六卷。记神宗在位期间史事,起隆庆六年(1572)五月,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光宗泰昌元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次年,命董其昌往南方采辑先朝奏章、遗事,录成三百册,又选录留中奏疏,别为四十卷,以备修纂之用。三年,叶向高、史继偕等相继去位,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书未成而熹宗死,至崇祯初,始由温体仁等续成。其时朋党之争已烈,纂修官各持门户之见,是非难于统一。然其记载建州事迹则详,多不见于《明史》诸书,颇为可贵。

元史

元史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10卷,系明朝宋濂、王祎等编著。书中内容从宋开禧二年(1206年)起到明洪武二年(1370年)止,记载了165年元之历史。洪武二年,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奉诏,征汪克宽等 16人为纂修,据元十三朝实录,修成159卷。洪武三年,复征朱右等13人再修,据元实录、典志、史料杂著等,修成为210卷本。计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本纪仿《两汉书》,志仿《宋史》,表仿《辽史》,列传仿历代史书而加变通。 保存了元代《实录》、《大典》及《一统志》中的原始史料。尤以天文、历法、地理、河渠四志较为珍贵;选举、百官、食货、兵、刑法五志,取材于元代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明代有洪武三年初刻本。明朝嘉靖时编刊廿一史,依旧板修补重刻,为南监本。万历年重刻、为北监本。清有乾隆、道光殿本。百衲本以残祖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今中华书局订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照各种版本进行校订,为现行之最佳版本。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

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

全一卷。金刚智译。略称要略念诵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记述大日经之供养法,系大日经卷七之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