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
  • 姓名:格雷夫斯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温布尔登
  • 出生日期:1895年7月24日
  • 逝世日期:1985年12月7日
  • 民族族群:

罗伯特·兰克·格雷夫斯(Robert Ranke Graves,1895年7月24日-1985年12月7日),1895 年 7月 24日,罗伯特-格雷夫斯出生于伦敦附近的温布尔登。他的父亲阿尔弗雷德-佩瑟瓦尔-格雷夫斯是一位盖尔语学者和爱尔兰小诗人。母亲阿玛莉-冯-兰克-格雷夫斯是现代历史研究奠基人之一利奥波德-冯-兰克的亲戚。罗伯特是十个孩子中的一个,母亲的清教徒信仰和父亲对凯尔特诗歌和神话的热爱对他影响很大。年轻时,他对拳击和登山的兴趣超过了学习,尽管后来诗歌支撑他度过了动荡的青春期。


1913 年,格雷夫斯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继续深造。1914 年8月,他应征入伍,成为皇家威尔士燧发枪手团的一名下级军官。他参加了卢斯战役,并于 1916 年在索姆河攻势中受伤。在疗养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Over the Brazier》(诗歌书店)。到 1917年,尽管仍在服役,格雷夫斯已出版了三部诗集。1918 年,他在战壕中度过了一年,再次身负重伤。


受到战争创伤的他前往牛津,在圣约翰学院任职。格雷夫斯早期的诗集与同时代的诗人一样,描写自然美景和田园乐趣,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917 年和 1918 年,分别由伦敦海涅曼出版社和纽约 Alfred A. Knopf 出版社出版的《Over the Brazier》和《Fairies and Fusiliers》为格雷夫斯赢得了杰出战争诗人的声誉。1926 年,格雷夫斯结识了美国诗人和理论家劳拉-里丁,此后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道格拉斯-戴曾写道:“劳拉-里丁的影响很可能是(格雷夫斯)诗歌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她说服他抑制自己的离题和漫无边际的哲思,转而专注于写个人主题的简洁、讽刺诗”。


1929 年,格拉夫斯出版了自传《再见这一切》,宣布了他对战争经历残余恐怖的心理调适。此后不久,他与里丁一起前往马略卡岛。在那里,格雷夫斯除了完成了多部诗集外,还撰写了多部评论集,其中一些是与里丁合作完成的。1928 年,夫妇俩共同创办了 Seizin 出版社,1935 年创办了半年刊杂志《Epilogue》。在此期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认为诗歌对诗人和读者都有精神上的陶冶作用。尽管格雷夫斯声称他写小说只是为了赚钱,但正是通过这些小说,他在 1934 年出版了历史小说《我,克劳狄斯》及其续集《神的克劳狄斯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从而获得了重要作家的地位。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广播公司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风靡全球的电视连续剧。


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格雷夫斯和里丁逃离马略卡岛,最终定居美国。1939 年,瑞丁离开格拉夫斯,投奔作家斯凯勒-杰克逊(Schuyler Jackson)。20 世纪 40 年代,在与里丁分手后,格雷夫斯创作了他个人的白色女神神话。受 19 世纪晚期母系社会和女神崇拜研究的启发,这个神话贯穿了他后来的所有作品。


二战结束后,格雷夫斯回到马略卡岛,继续写作。到 20 世纪 50 年代,格雷夫斯作为诗人、小说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1962 年,奥登(W. H. Auden)甚至断言格雷夫斯是英国 “最伟大的在世诗人”。1968 年,他获得英国女王诗歌金奖。他一生出版了一百四十多部作品,包括五十五部诗集(他在创作生涯中反复修订了《诗集》)、十五部小说、十部翻译作品以及四十多部非虚构、自传和文学随笔作品。1961 年至 1966 年,格雷夫斯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担任诗歌教授。20 世纪 70 年代,他的创作力下降,生命的最后十年在沉默和衰老中度过。


1985 年,罗伯特-格雷夫斯在马略卡岛去世。

格雷夫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十卷。明顾应祥撰。顾应祥字箬溪,吴兴人。明嘉靖间巡抚云南,迁刑部尚书。嘉靖二十九年(1550)著《测圆海镜分类释术》十卷,有自序并题:“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兴顾应祥释术。”另著有《弧矢算术》一卷(1552),《测圆算术》四卷 (155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应祥得冶书于唐顺之,于立天元一语互相推求,不得其解。遂去其细草,专演算法,改为是书。”李冶著《测圆海镜》主要目的是利用天元术列出方程,至于方程解法未能详演,初学者难以理解。为此,顾应祥对《测圆海镜》诸问重加分类,厘为十卷,仍得一百七十问,每问之后有释,释后有术,对问题解答的演算过程详加推导,并对其中的开方、带从开方过程一一写明,便于入门者自学。然而,顾应祥对原书细草部分的天元术无法理解,在《测圆算术》中称:“每条细草,止以天元一立算,而漫无下手之处”。于是将这一部分尽行删去,可谓循枝叶而失本根了。因其通俗明了的演算过程,可谓求立天元一法者之一助,故于清代收入《四库全书》。该书的价值还在于提供了李冶天元术流传三百年之后几成绝学的史料依据。其版本除《四库》本外,还有首刊本明嘉靖庚戍刻本,现存于浙江图书馆。

清微三品经

清微三品经

《清微三品经》,全称《清微三品至道极玄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有吕洞宾《自序》,谓于壬午岁(康熙四十一年,1702)降于江夏涵三坛,“乃以予一家言,会合三教宗旨,阐演斯典,庸示后学”。黄诚恕《序》称,至甲申岁(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品经》演成。至壬辰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版两份,一送武当山,一存涵三宫。将刻版送武当山,既有永久保存之考虑,亦有请道教宫观承认其刊刻经书的正统性之用意。

中国通史(第四卷)

中国通史(第四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第四卷上册共分甲、乙、丙三编。甲编“序说”,列举了秦汉史研究的各种主要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包括秦汉古都、长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秦汉简牍和石刻等;介绍了近代史学对秦汉史的研究,以及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民族史、经济史、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和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乙编“综述”,主要写秦汉的政治史。编中介绍了当时正在形成的汉民族以及秦汉境内和其周边的其他各族。丙编“典志”依次写了秦汉时期的农牧业,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官民手工业,手工业技术,商业和货币,都会和里(坊)市制度,国内外交通,户籍、上计、赋税、徭役、职官制度,官吏的选用和考核,赐爵制度,兵制和刑法制度。下册内容以介绍秦汉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主,其中包括秦汉著名的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农民起义领袖、少数民族领袖,以及外交家、史学家、思想家、辞赋家、天文学家、政论家、谋士、学者、“党锢”志士、宦官、游侠、方士等。此外,本编还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经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各门学科的卓越成就,以及歌舞、博奕、杂技等技艺活动。附录《秦汉礼俗》,分为衣食、住行和婚娶丧葬等三节。本编通过对一百多位秦汉历史人物生平历史事迹的介绍,更形象而深层次地写出了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它从整体上给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采的秦汉历史画卷。

华严经疏论纂要

华严经疏论纂要

清道霈编。一百二十卷。节选《华严经大疏钞》和《新华严经论》的主要内容汇编而成,置于经文之末,于康熙年间出版。道霈认为,当时“禅者喜读《论》而不知《疏钞》之广大精微;讲者喜读《疏钞》而不知《论》之直捷痛快”,两者皆有偏失。因此将李通玄的《论》和澄观的《疏钞》予以会通,编成此书。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历代法宝记

历代法宝记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详。又称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录由释尊至菩提达摩多罗等西土二十九祖、东土六祖,及智铣、处寂、无相、无住、保唐宗(禅宗之一派)之事迹与传承,文末附有大历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一篇。又本书发现于敦煌,大英博物馆及法国国民图书馆各藏写本一部。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普贤行愿品中之偈文大略相同,是五言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