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维德

- 姓名:奥维德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
- 出生地:罗马
- 出生日期:公元前43
- 逝世日期:公元18
- 民族族群:
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通称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18),是奥古斯都时期第三个重要诗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苏尔莫,卒于莫西亚托弥。家庭属骑士阶层,相当富有。青年时期曾受到良好教育,学习演说修辞,后又在雅典深造,并游历西西里和小亚细亚等地,最后回到罗马。他曾担任过一些低级官职,兴趣却不在政治,很有才华,结识了许多诗人。他的妻子出身名门,同奥古斯都家庭关系密切,使他能够在罗马出入上层社会,过了30多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公元8年,他突然被奥古斯都流放到黑海东岸的托米(今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据其自述,流放是由于一首诗和一个错误。有人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他写的《爱的艺术》,被奥古斯都认为有伤风化。至于所犯错误,奥维德没有明言,后人猜测是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他在流放期间曾热切希望得到奥古斯都的宽恕,让他回到罗马,但始终未能如愿,病死在异乡。
奥维德从18岁左右起开始写诗,他的诗在题材和技巧方面受到亚历山大里亚风格的影响。他的创作可分为3个时期:早期、成熟期和流放期。早期作品主要是用埃勒格体(一称哀歌体)格律写成的各种爱情诗,包括《恋歌》《列女志》《爱的艺术》《论容饰》《爱的医疗》等。《恋歌》是他最早的作品,发表于公元前18年左右,共49首,诗中主要抒发对科林娜的爱情。科林娜可能并无其人,而只是当时爱情诗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列女志》共21篇,后6篇可能不是出自奥维德之手,而是别人的仿作。诗人用书信形式描写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子,如佩涅洛佩、美狄亚、狄多等的离恨悲怨之情。《爱的艺术》(3卷)传授爱的技巧。《论容饰》专谈脂粉等化妆用品,现仅存开头的约100行诗。《爱的医疗》同《爱的艺术》有密切的联系,可能是为了平息一些人对《爱的艺术》一书的指责而作。奥维德生活在奥古斯都的统治得到巩固的时期,当时奴隶主阶级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奥古斯都为了整顿社会风尚,巩固新政权,采取了不少恢复古代道德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奥维德这一时期的爱情诗内容轻佻,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他的诗语言优美,技巧娴熟,发展了提布卢斯和普罗佩提乌斯的埃勒格体爱情诗传统。奥维德在这一时期还写过悲剧《美狄亚》,可惜已散佚。
奥维德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主要是长诗《变形记》和《岁时记》。《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诗共15卷,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理论,用变形,即人由于某种原因被变成动物、植物、星星、石头等这一线索贯串全书,包括大小故事250多个(其中以爱情故事为主),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大汇集。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由宇宙的创立、大地的形成、人类的出现开始,直至罗马建立,凯撒遇刺变为星辰和奥古斯都顺应天意建立统治为止。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根据神话传说的某些表面联系,把它们串联起来。为了使情节生动,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精彩地描述了许多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并着力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变形记》原稿在奥维德被流放前已基本完成,但未及最后加工。《岁时记》原计划写12卷,按时间顺序每月一卷,叙述罗马的宗教节日及与其有关的传说、历史事件和祭祀仪式、民间习俗等,但作者只写了前6卷,即因流放而中断。残稿在作者死后由友人发表。《变形记》和《岁时记》共同的思想倾向是宣扬罗马的传统及其光荣的历史,赞扬奥古斯都的统治,这表明作者这一时期已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作纳入官方思想意识的轨道。
奥维德流放期间的作品主要是《哀歌》和《黑海零简》。《哀歌》共5卷,收诗50首。《黑海零简》共4卷,收诗46首,为诗人流放期间致妻子、友人或罗马的一些达官贵人的信件。前3卷由作者自己收集,第4卷在作者死后由友人收集发表。这两部作品的内容相近,主要描写流放途中的感受、流放地的风土人情和艰苦生活,表达作者被禁锢异乡时的孤独、痛苦心境和对罗马的眷恋之情。此外,他在流放期间还写过《鸩毒》和《捕鱼》等诗,前者模仿希腊诗人卡利马科斯的同名作品写成,抨击不忠实的朋友;后者只留下134行诗,主要介绍黑海的鱼类品种,艺术价值不高。
奥维德的诗在当时非常流行,中世纪时仍然受到欢迎。从文艺复兴开始,他的《变形记》向欧洲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神话世界,受到特别推崇,许多作家、艺术家从中吸取创作素材。他的诗对但丁、W.莎士比亚、J.W.von歌德等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奥维德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新安文献志
诗文总集。明程敏政撰。一百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录。是集乃采录南北朝至明文章、事迹有关新安者。六十卷以上分类辑录,皆本郡先达诗文德秀文章,六十一卷以下,皆先达行实。弘治十年(1497)成书。约九十九万三千字。卷首有先贤事略上、下二编,收自齐程郢州至明景泰间徐少傅五百余名先贤事略。正文含辞命二卷,奏疏五卷,书三卷,记六卷,序五卷,题跋四卷,议一卷,论三卷,辨、说、考各一卷,杂著四卷,问对、策问、讲议、檄、表各一卷,启、碑各二卷,祭文、铭各一卷赋、辞各一卷,古近体诗八卷,杂体诗等三卷,行实四十卷:分神迹、道原、忠孝、儒硕、勋贤、风节、才望、吏治、遗逸、进德、寓公、文苑、材武、列女、方技十五目,末有王宗植、敏政后跋。总计收自齐梁至明永乐凡文千八十七篇,诗千三十四首。其中文有宋朱熹《乞赐大尉陶桓公庙额状》、程大昌《舜论》、钱时《新安州学讲议》等。诗词有王炎《呜水洞辞》、程俱《焦山》、方岳《秋崖》等。此书征引繁博,条理淹贯。凡徽州一郡之典故,汇萃极为赅备。书中有应行考订者,敏政复间以己意参核,并附注其中。故其书自明以来,推为鉅制。然搜辑中,亦有少许脱落、挂漏,璧有微瑕。有《四库全书》本。
蓬山志
《蓬山志》在宋元时期主要目录书籍如《直斋书录解题》、《中兴馆阁书目》、《玉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等书均已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蓬山志》五卷,秘书少监剑川罗畸畴老撰,凡十五门,崇宁四年序。”《玉海》云:“《蓬山志》五卷,崇宁四年秘书少监罗畸撰,编次馆阁故事、近事为十五门,上之。”可见该书是将馆阁故事、近事分为十五个专题加以论述的专著,作于崇宁四年(1105)。
四气摄生图
四气摄生图,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晚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灵图类。卷首有序,作者自云幼年慕道,「今则采摄方书,搜罗秘诀」,编成此书,号为《四季摄生图》。书中讲述摄生理论及方法。认为人禀元气而成形,「形气相须,全在修养」。摄养有方则寿,恣情纵欲,饮食不节则百病横生。又称人之五脏六腑与四季、五方、五行相应,各有图像和神名,并各具饮食禁忌及沐浴修斋之法。若脏腑有疾,则可以呵、嘘、呬、吹、呼、嘻等六气吐纳法治之。又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摄生若无畏,则心乱形躁,神散而气昏。本书所述摄生理论和方法,多采自唐人所作《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幼真先生服内元炁诀》、《孙真人枕中方》等书。
问花楼词话
词论。清人陆鎣撰。一卷。此编成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收论词札记十六条。“原始”条论词之源流,“命题”论词之立意、主旨,“寄调”论选取词牌。又论换头、小令、长调、南北曲、古今韵等。广涉词史、词调、词韵及词之作法。自具卓识,亦属精善。收于同治十一年(1872)陆乃普辑义经堂刊刻《陆氏传家集》中,后又由其重孙陆元鼎交陈去病编入民国四年(1915)百尺楼丛书本《笠泽词徽》。唐圭璋《词话丛编》据《笠泽词徵》收入。
变法通议
清末鼓吹维新变法的政论著作。梁启超著。共14篇。自1896年8月陆续发表于《时务报》。其中《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和《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两篇发表于1898年12月及1899年1月《清议报》第1册、第2册、第4册。后统收入中华书局1932年版《饮冰室合集》,列文集第1册。本书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具体阐述了变法的途径。《变法通议自序》认为自然万物人类社会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指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论不变法之害》则驳斥反对变法的论点,指出变法是大势所迫,“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变之权让诸人”,中国就受人束缚驱使,要求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因变致强”。《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更批判洋务新政,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学会》、《论师范》、《论女学》、《论动学》、《学校余论》、《论译书》提出变科举、立学校、兴学会、译西书以开民智、育人才的具体意见。《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主张通过满汉通婚及取消满人特权等方法,消平满汉界限,“合种以与他种敌”。《论金银涨落》主张改革清朝钱法,实行金本位制。《论变法后安置守旧大臣之法》为戊戌政变后补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安顿守旧大臣的办法。文字朴实流畅,言辞犀利,充满爱国激情,深受知识界欢迎。发表后风行海内,影响巨大,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顿悟入道要门论
一卷。唐代大珠慧海撰。此书主要阐述顿悟入道的要旨。本书与后世语录不同,是慧海亲自执笔的论书。相传慧海在江西马祖道一门下,历经六年修行而大悟。本书即依其本身体验而简述顿悟入道要旨。全书笔法平易,首以“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惟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进而解释“顿悟”,谓“顿”即顿除妄念,“悟”即悟无所得。次谓为臻此境,须以心为根本,故修根本为大事,而修根本之法在于禅定。其次,再广述顿悟要门之宗旨。本书所引用的经典,以《维摩经》为最多,其次为《金刚经》。此外,《涅槃经》、《华严经》、《法华经》、《起信论》亦曾广被引用。收入《续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