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衡

- 姓名:章衡
- 别名:字子平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 出生日期:1025
- 逝世日期:1099年
- 民族族群:
章衡(1025~1099年),字子平,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生长在南浦溪上游 山区。他自幼刻苦好学,甚为勤奋,历经乡试、会试,于宋仁 宗嘉祐二年(1057)高中状元。此时正值北宋盛世。
宋代吸取唐代藩镇权力过大,以至于不听命于中央的教 训,在各州、府设通判,即与知州、知府共同治理政务的官 职,地位仅次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 实权,号称“监州”。章衡高中状元后,按例要先到地方任 职,被任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通判。湖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是鱼米之乡,十分富庶。任职期间,颇为尽责。
任通判期满后,章衡被调至馆阁集贤院。馆阁管理图书经 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又增设 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工作人员统称馆职,一般从文学之 士中考选授职,称为入馆。章衡入馆后,一直勤勤恳恳地做着 图书经籍编校工作。宋代,有些人取得状元的功名后,经过 15~ 16年即可升为两制。两制,即中书舍人与翰林学士的总 称。中书为外制,掌管正式诏敕; 翰林为内制,掌管临时的特 殊文告。两者都是与闻机要、接近皇帝的重要官职。有些状元 任职10年后,甚至官至宰相。章衡在馆阁任职10年之久,依 然默默无闻,没得到升迁。
熙宁元年(1068)冬,皇帝圣驾至馆阁,按例迎接圣驾,各 官按顺序站列。章衡环顾左右,看到同科中者,甚至以后各科 中者尚留在馆阁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不禁叹道: “不久前的 冬月在这里接圣驾,记得掌禹锡冻倒在地上,时间真快呀,转 眼10年过去啦!”这话传到皇帝耳中,遂任他为盐铁判官,兼 修起居注。
章衡担任盐铁判官和修起居注后,发现许多财产空留账 面,实际上久已无物,便奏请皇上注销。经他调查,还发现许 多问题,便向上疏说: “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经费十分混 乱,开支多少没有计划。遇到需要,就匆忙地从各地百姓那儿 收敛钱财。仓卒之间,各地难以及时收集提供。希望皇上敕令 三司判官,每年按时制定计划,若要征收赋税时,应先期下达 给百姓。这样,对官府和百姓均有好处。”
章衡作为盐铁判官,竟然敢对全国的财政税收等大政方针 品头论足,这使得掌管全国钱谷出纳、均衡全国财政收支的最 高财政长官——三司使十分不悦,深忌章衡多事,借机把他从 中央排挤到地方。于是,章衡先后在汝州(今河南临汝县)、颍 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
重回中央后,章衡任太常寺卿,负责祭祀礼乐及宗庙礼仪 等。上任不久,向神宗建议: “从唐朝开元年间编纂《礼书》 之后,大凡宗庙礼仪便有所依据。后来,因为‘国恤’一章以 预卜凶事为内容删去,现在遇到一些国家大礼时,便因《礼 书》残缺不全而没有根据。应编成《厚陵集礼》,就宋英宗陵 寝诸项仪礼编纂成集,以传后世,作为依据。”神宗采纳这项 建议。
一个时期,章衡曾任郑州(今属河南)知州,将官领牧地 4200多顷交由百姓种植。不久,回任太常寺卿,主持审官西 院工作。宋代审官院掌管文武官员选授、勋封、考课。至熙宁 三年(1071)另置审官西院,以原院为东院。东院主文选,西院 主武院。章衡恪尽职守,严格把关。
后来,章衡在吏部兼流内职。从三国魏开始,官职分为九 品,历代相沿不改、唐宋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 品的称为流外,吏部铨选官员有流内、流外之分。宋时武臣职 官,分东、西、横三班。凡做官的人,先为三班供职,后转为 三班奉职。当时,常有九品以内官职空缺的时候,吏部正准备 铨用人才时,三班院却已经随意使用,并且反过来责备吏部用 人不当。于是,三班院与吏部对人才任用之权互有争讼。当朝 宰相支持三班院,章衡认为吏部铨选人才之权不可设,便上奏 争辩。有人劝章衡,宰相是皇帝宠臣,掌一朝大权,不可与之 交恶,但章衡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到神宗御前。 神宗听完章衡的申诉,命内侍偕他同至中书省面见宰相。宰相 见章衡如此大胆,竟敢告御状,十分恼怒。章衡说: “宰相请 息怒,我为的是朝廷大法,并非个人恩怨。”然后,以所见所 闻,就其利弊一一剖析。宰相三思后说: “如果是这样,那就 是三班院错了,由吏部先铨选人才是对的!”从此,人才铨选 有了明确规定,章衡的名气大了起来。
宋代在银台门内设置一处掌受天下奏状、案牍的衙门,叫 银台司。不久,章衡知通进银台司,主持舍人院。
在中央供职一个时期后,章衡外放知澶州(今河南濮阳), 开始了地方官生涯。临行时,循例上朝陛辞。神宗说: “你是 仁宗朝状元,朕的宝文阁为收藏御集之处,还从未设过待制, 今特授你为宝文阁待制。”章衡深感皇恩,感激拜谢。
澶州当地同许多地区一样,严禁民间贩盐,那些贩盐的人 一旦被官府查获,必受重刑。章衡对此持有看法。他认为,食 盐是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为了生计,才有人冒死贩盐。 硬加禁止,徒增监狱人犯,应允许照过去那样办。章衡的意见 难以采纳,也很难推行。
章衡改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时,因朝中同僚犯案而遭同 坐,被免去官职。
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太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 章衡被起用,元祐年间(1086- 1093),加集贤院学士,历知秀 州(今浙江嘉兴)、襄州(今湖北襄阳)、河阳(今河南孟县)、曹 州(今山东曹县)和苏州(今江苏苏州)。晚年,授待制,仍外 放,先后知扬州(今属江苏)、庐州(今安徽合肥)、宣州(今安 徽宣城)和颍州(今安徽阜阳)。
章衡历经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76岁时因病去世。
辽(契丹)是统治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与北宋政权对峙, 不断侵扰中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 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宰相寇准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 战,宋军顽强抵抗,在澶州城下大胜。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 议。于是宋辽订立和约,宋输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这便 是著名的“澶渊之盟”,因澶州亦名澶渊郡而得名。此后,宋 辽处于和平共处时期。宋朝还在雄州(今河北雄县)等地设“榷 场”,与辽进行贸易,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
宋辽两邦之间的使节不断往来。章衡曾被授以赴辽使节, 出使辽国,文韬武略令辽人叹服。一次闲暇时,与辽国大臣射 箭,章衡箭箭射中靶心。他是状元出身,文武兼备,辽帝尊重 他,十分优待。
辽道宗耶律洪基说,辽宋和好多年,两国百姓安居乐业, 不愿再发生战事。章衡往返途中,了解辽国的军事布防情况, 向神宗上疏说,辽国军备松懈,应趁机收复一些被占领的失 地。神宗认为,朝廷通好北虏几十年,不可轻启战事,没有采 纳章衡的建议。
任馆阁期间,章衡认为,当代百官、士子对中国历朝史实 不甚了解,一些史书浅陋不足观,历代帝系亦有纂改。于是, 他写成一部编年体史书—— 《编年通载》。
《编年通载》共10卷,上自唐尧,下至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跨3400余年。主要讲世数代易、历统相传、年名国 号、灾祥善恶等。凡有关治乱盛衰、兴亡分合等重要史实,则 按编年纪录,以甲子纪年冠其首,对旧史讹谬疑误进行辨证。 记述简明,便于阅读。
熙宁七年(1074),章衡将《编年通载》呈送神宗皇帝。神 宗赞赏,赐三品服,以示嘉许。
《编年通载》曾付梓问世。至今不全,仅见残本。
章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谢叠山全集校注
谢枋得原著诗文六十四卷,由于生逢异代,感语战乱,身后萧条,文触忌讳,所存无儿。经后人多方采辑。仅得《谢叠山文集》五卷。其卷一至四为书序记启铭疏,卷五为诗。明清两代,刻本转多,今尚存十多种。此次由熊飞(已故)、漆身起、黄顺强重新整理,以清嘉庆间谢蕴德堂本作底本,用明代嘉靖黄齐贤本与日本万延二年《巽世大耀文编》中《谢叠山文钞》等版本参校,胪列校记。校勘精善,如发见嘉庆本为避忌讳,将“夷狄不可为诸夏之主”九字改为“圣神乃可为天下之主”。诗文均加简注与说明,力求考证写作时间与所涉及人物与史实。且增编卷六卷七。卷六收有谢枋得传记、行实与年谱,以及时人与谢枋得交往的诗文、后代凭吊诗文、历代刻本序跋选。卷七收入谢枋得佚诗以及所评二十六首诗与评语,语皆精湛,可窥其诗学见解之一斑。搜罗既广,校注亦勤。寒暑五载,始克成书。此书列入《江西文献丛书》之二,是迄今为止谢枋得最为详备的文集。
太公阴谋
《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类著录:“《太公阴谋》一卷。”撰者自注云:“梁六卷。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盖《太公阴谋》梁时尚有六卷,而撰修《隋志》时只剩一卷。云“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乃魏武帝《解〈太公阴谋〉》三卷。该书乃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姜尚)所作的一部兵书。《汉志》的《诸子略》道家(刘歆《七略》入《兵书略》)著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兵》即《太公六韬》,《言》即《太公金匮》,《谋》即《太公阴谋》。“兵事”之权谋当然秘密,自然其“谋”可称为“阴谋”(“阴”的古义有隐晦、秘密之义),如《战国策·秦策》二:“张仪反(返)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史记·吕不韦列传》:“太后乃阴厚使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上条论证《六韬》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者伪托姜太公之作,从原则上说那些证据也是考证《太公阴谋》的证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一于辨证《六韬》中云:“《汉志》著录之例,只以著书之人题其书,而不别著书名,《老子》不名《道德经》,《淮南》不名《鸿烈》,《蒯子》不名《雋永》,故《太公》之书不名《六韬》《阴谋》《金匮兵法》等也,至《隋志》乃著之耳。”其言甚是。唐元和(公元806—820年)前后马总摘编《意林》有《太公六韬》六卷、《太公金匮》二卷,而无《太公阴谋》,盖经安史之乱而亡佚。清人汪宗沂辑有《太公兵法逸文》一卷。其中有注明为《太公阴谋》之逸文者。
西升经集注
宋陈景元集萧梁韦处玄(元)、唐徐道邈、冲玄子、李荣和刘仁会五家注。五家大抵发挥无为守一之意。六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宋徽宗政和御注本。
云溪友议
唐代笔记小说集。范摅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范摅《云溪友议》三卷(咸通时,自称五云溪人)。”《崇文总目》同。《郡斋读书志》小说家类亦著录为3卷,云:“唐·范摅撰,记唐开元以后事。摅,五云溪人,故以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却称“《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现存各本卷数并不一致。主要有明刊本(《四部丛刊续编》即据此影印,附张元济校勘记1卷。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又据此排印)、《四库全书》本、《嘉业堂丛书》本(附刘承干校勘记3卷)等分上中下的3卷本,共65条,每条有3字标题。卷首有范摅自序,说明本书是他记朋友议论时的所闻而成。这种版本应较符合原本面目。《裨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为12卷本、缺范摅自序和每条的3字标题。其余《说郛》本、《唐人说荟》本等为1卷本。全书内容十之七八是诗话,属唐人记唐诗轶事,虽偶有误记,仍有重大参考价值,可补《本事诗》的不足。其后成书的《才调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书也从中取材不少。另外有些故事属传奇小说,如《玉箫化》写韦皋与玉箫的再世姻缘,《江都事》写李绅轶事等。范摅生卒年不详,仅知是唐僖宗时人。原籍吴(江苏吴县),后迁居越地五云溪(若耶溪的别名),在书中自称“云溪子”,本书亦名为《云溪友议》。
佛三身赞
全一卷。宋代法贤译。又作三身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为对佛之法、报、化等三身赞叹之偈文,并说明佛之三身。三身各有一偈,每偈各以七字八行而成,复加回向偈,亦为七字八行。
法华文句记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