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 姓名:公孙龙
- 别名:或言字子秉
- 性别:男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前320年
- 逝世日期:约前250年
- 民族族群: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或言字子秉,赵人。战国时名辩学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后(约前320—约前250)。曾被赵国平原君(赵公子胜)招致门下,较长时期为其门客,颇为平原君所重,“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他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一事,指出国君必须真心爱护天下百姓方可言偃兵,“秦得地而王布总(丧服),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所以不成”(《吕氏春秋·审应》)。曾多次为赵国及平原君出谋。约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秦赵订互助盟约。后秦攻魏,赵助魏,秦责赵违约。公孙龙以辩者的机智,指出也可责备秦违约:“赵欲救之,今秦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词》)燕昭王三十年(前282)左右,公孙龙率弟子入燕,说燕昭王以“偃兵”,因“知大王之弗为也”,而去。又曾游于魏,与公子牟论学。在平原君府上,公孙龙与孔子后裔孔穿辩“白马非马”,孔穿不能难。晚年,齐国邹衍过赵,与公孙龙“言至道,乃绌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后不知所终。公孙龙在政治上主张“偃兵”“兼爱”,在学术上则以名辩显名于世,是战国后期名家的一代宗师。他以持“白马非马”之辩著称,并主张“离坚白”,对“指”(概念)与物、名与实等方面俱有深入的研究。据称其之所以致力于名辩之学,是为了正名而化治天下:“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秦汉以来,人们多认为其言宏辩,但于世无用,故长期湮没无闻。然而,公孙龙的名辩学说,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著述甚富,汉代尚传《公孙龙子》十四篇,后散佚八篇,今存六篇,其中一篇为其后学所辑。
猜你喜欢的书
太阳与铁
《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晚期写就的长篇散文,也是其创作生涯中少有的自传性作品。在本书中,三岛用充满着象征意味的诗一般的语言,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他将自我的信念凝成太阳,而太阳是肌肉造型的外在荣耀,辉映着肌肉。铁则是肌肉内涵力量的形态。唯有经历过太阳与铁的修炼,肉体才能保持永恒的光辉,承担起所有的价值。《太阳与铁》是三岛由纪夫剖白内心思想与美学观的重要作品,也是解读他死亡之谜的关键文本。本书另外收录三岛的文学回忆录《我青春遍历的时代》。
文学之革命
文集,钱玄同文学与语言文字改革创新论述集,收文58篇,版本未详。主要有《论世界语与文学》、《论白话小说》、《论注音字母》、《尝试集序》、《句读符号》、《文学革新杂谈》等。其中世界语的相关文章最多——可知世界语曾是风靡一时的话题。《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可见证“她”字创造之由来。
老实说了吧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刘半农有着“江阴才子”“文坛魁首”的美誉。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之余,他的散文随笔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也有对青年未来方向的指引,还有他自己对文学、艺术、人生、国家等的看法和审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刘半农寓清新朴实的文笔、举重若轻的态度于见微知著的社会洞察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批判当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评论。不少已经散佚的材料也靠它得以保存。可见它是唐诗专著中一部材料丰富、评论精当的力作。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佛本行经
一名佛本行赞传,西土贤圣撰集,刘宋宝云译,七卷。偈赞佛一代行状之偈文也。因缘品第一。阿育王时,密迹金刚,为诸天颂佛始末。称叹如来品第二。降胎品第三。如来生品第四。梵志占相品第五。阿夷决疑品第六。入誉论品第七。与众彩女游居品第八。现忧惧品第九。阎浮提树荫品第十。出家品第十一。车匿品第十二。瓶沙王问事品第十三。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不然阿兰品第十五。降魔品第十六。转法轮品第十七。度宝称品第十八。广度品第十九。现大神变品第二十。升忉利宫为母说法品第二十一。忆先品第二十二。游维耶离品第二十三。叹锭光佛时品第二十四。降象品第二十五。魔劝舍寿品第二十六。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现乳哺力品第二十八。大灭品第二十九。叹无为品第三十。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