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

公孙龙
  • 姓名:公孙龙
  • 别名:或言字子秉
  • 性别:
  • 朝代:春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约前320年
  • 逝世日期:约前250年
  • 民族族群: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或言字子秉,赵人。战国时名辩学派代表人物。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后(约前320—约前250)。曾被赵国平原君(赵公子胜)招致门下,较长时期为其门客,颇为平原君所重,“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他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一事,指出国君必须真心爱护天下百姓方可言偃兵,“秦得地而王布总(丧服),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所以不成”(《吕氏春秋·审应》)。曾多次为赵国及平原君出谋。约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秦赵订互助盟约。后秦攻魏,赵助魏,秦责赵违约。公孙龙以辩者的机智,指出也可责备秦违约:“赵欲救之,今秦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词》)燕昭王三十年(前282)左右,公孙龙率弟子入燕,说燕昭王以“偃兵”,因“知大王之弗为也”,而去。又曾游于魏,与公子牟论学。在平原君府上,公孙龙与孔子后裔孔穿辩“白马非马”,孔穿不能难。晚年,齐国邹衍过赵,与公孙龙“言至道,乃绌公孙龙”(《史记·平原君列传》)。后不知所终。公孙龙在政治上主张“偃兵”“兼爱”,在学术上则以名辩显名于世,是战国后期名家的一代宗师。他以持“白马非马”之辩著称,并主张“离坚白”,对“指”(概念)与物、名与实等方面俱有深入的研究。据称其之所以致力于名辩之学,是为了正名而化治天下:“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公孙龙子·迹府》)秦汉以来,人们多认为其言宏辩,但于世无用,故长期湮没无闻。然而,公孙龙的名辩学说,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著述甚富,汉代尚传《公孙龙子》十四篇,后散佚八篇,今存六篇,其中一篇为其后学所辑。

公孙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狂人回忆

狂人回忆

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它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狂人回忆》是一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小说,没有十分具体的故事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我”在年少时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里面有不少“我”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

自然集

自然集

自然集,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出于元代全真道道士之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辑录散曲四十二首,大多歌咏内丹,谓调息绵绵,意固丹田,匹配阴阳,进火退符,炼就大丹,即可「骑坐白鹤跨鸾辂,离却凡问登仙路」。其《正宫》一曲,赞颂全真道士生活情趣,有云:「我则待西风两叶宽袍袖,看日月搬昏昼,千家饭足可求,百衲衣不害羞……傲人间王子公侯。」又斥责世人贪恋尘俗,为儿女名利奔波,难逃生死轮回之苦。感叹人生光阴似水,「都在烦恼中过了春秋」。

效颦集

效颦集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集。3卷。赵弼撰。本书是仿照宋人洪迈《夷坚志》及明人瞿佑《剪灯新话》等书而写的。全书3卷共收入25篇作品,上卷收有《续宋丞相文文山传》等11篇,中卷收有《三贤传》等6篇,下卷收有《青城隐者记》等8篇。书后有赵弼写于宣德三年(1428)的后序。后序说,自己写的26篇(实为25篇)传记,“皆闻先辈硕老所谈,与己目之所击者。初但以为暇中之戏,不意好事者录传于士林中。每愧不经之言,恐贻大方家之诮,欲弃毁其稿,业已流传,收无及矣。因题其名曰《效颦集》,所谓效西施之捧心,而不觉自衒其陋也。”本书所记,主要是宋末元末及明初轶事,以元至正年间的事最多。其文采不能与洪迈、瞿佑相比,其中大部分篇章故事性不强,只能算是艰涩的散文。但本书对于考稽宋元话本颇有用处。明人高儒《百川书志》卷6评本书:“言寓劝戒,事关名教。有严正之风,无淫放之失。”这一看法只是着眼于它的教化作用。本书有明代宣德年间原刊本传世。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11月出版有本书的点校排印本。

火灾

火灾

长篇小说。东平著。1937年3月上海潮锋出版社初版。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

志怪小说集。梁吴均撰。一卷。均有《吴朝请集》已著录。此集收民间传说故事十七则,其中有著名的田真兄弟共议分财,紫荆树枯。兄弟相感,不复解树,荆应声荣茂,兄弟合财,遂为孝门故事。其他如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九月九配茱萸囊免灾传说,五月五日以栋叶塞竹筒贮米作粽等等, 《隋书·经籍志》、两《唐志》、 《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均有著录。 《新唐志》误作吴筠撰。 《崇文总目》和《日本国见在书目》作三卷。常见的版本有《古今逸史》本、《广汉魏丛书》本、 《增订汉魏丛书》本、《顾氏文房小说》本、《五朝小说》本、《虞初志》本、陶珽《说郛》本等,均为一卷,十七篇。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元杂剧剧本。简名《大闹开封府》、《开封府》或《神奴儿》。无名氏撰。末本。剧叙开封府李德仁,妻陈氏,生一子名神奴儿。然其弟李德义无嗣,弟媳王氏,贪悍乖劣,调唆德义与其兄分家。德仁念李家乃敕赐义门,不肯。王氏哭闹,将德仁气死。又唆使德义将寡嫂赶出另居。会老院公领神奴儿嬉戏街头,神奴儿喜欢傀儡,老院公往买。德义醉归见神奴儿,恐其走失,抱其回家,至家醉卧。王氏为独霸家私,乘机将神奴儿勒死,埋于阴沟。德义醒来寻找神奴儿,王氏反诬是德义趁醉教其杀人。德义惧官,只好作罢。神奴儿托梦给老院公,言被王氏勒死。陈氏和老院公往德义家寻尸。王氏反诬陈氏与人有奸,杀子灭尸,并诉于官。县官受贿,将陈氏屈打成招。老院公死于狱中。龙图阁待制开封府尹包拯赏军回来,神奴儿鬼魂拦路。包拯知有冤情,重审此案。神奴儿鬼魂上堂诉其原委,案情得以大白。此剧正末为李德仁、老院公、包拯3人,不同于杂剧常格。宋元戏文亦有《神奴儿》,可见这个故事流传较广。是《龙图公案》的关目之一。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