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年

- 姓名:周永年
- 别名:字书昌,自号林汲山人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
- 出生日期:1730年
- 逝世日期:1792年
- 民族族群:
周永年(1730年-1792年),清经学家、藏书家。字书昌,自号林汲山人。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生于清雍正八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与邵晋涵等征修《四库全书》,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官贵州乡试副考官。又充文渊阁校理。平生喜藏聚图书,家藏书近十万卷,多古刻本、缮钞本、善本。曾与桂馥等买田建“借书园”,以便学者阅览。汇刻《贷园丛书》,所收多为戴震、惠栋、江永等诸儒研经治韵之作。以宋、元遗书多淹没于《永乐大典》,乃抉摘编录,共辑自北宋刘敞兄弟《公是集》、《公非集》以下十余家前人所未见著作。又感于佛、道有藏书而儒者独无,乃作《儒藏说》十八篇为之补阙,受时人推许。精研学问,凡经史子集、天算地志、兵农阴阳等,皆能钩稽精义,褒讥悉当。尤好《周礼》,谓“宋儒以后,学统授受,学案异同,言人人殊,皆逐末而遗本。夫学安得有统?《周官礼》千古之学统也。学安得有案?《春官礼》千古之学案也”,又谓“不知礼,无以立也。郑孔诸儒之于礼,往往张之,或失其位,周官之礼遂失其传”(《清儒学案》卷九八,《周永年学案》)。其于宫室制度、登降仪节,讲求颇详。著述不喜存稿,后遂无传。
周永年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看云集
周作人著。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10月初版。收入写于1930、1931年的作品40篇,多为“择定了草木虫鱼”这类题材而写作的小品与杂感,以及一组序跋与纪念文,前有自序。《三礼赞》礼赞了娼女、哑巴和麻醉。先引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讥讽“卖淫足以满足大欲,获得良缘,启发文化,实在是不可厚非的事业。”继而愤慨于湖南十五六岁的女学生因读郭沫若的《落叶》而遭枪决,感叹“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世界,其奈之何哉。”从而肯定了先民遗训的“明哲保身”和茶馆里张贴的“莫谈国事”,叫人学哑巴。又称“麻醉,这是人类所独有的文明”,并列举抽大烟、饮酒等“国粹”的麻醉法,叹息“我们的生活恐怕还是醉生梦死最好罢”。《草木虫鱼》出于文字所表现者只是一种“可有可无不关紧急的东西”,“聊以自宽自慰消遣”的观念,专写金鱼、虱子、树木、苋菜梗、河水鬼、案山子、蝙蝠之类,以自己的见闻感受与中外有关趣闻轶事,构成一种知识驳杂而趣味琐屑的小品,其间亦有皮里阳秋,言此意彼,讽世喻志的含义。另如《伟大的捕风》、《中年》、《体罚》、《吃菜》等篇,或肯定追踪虚空,或感叹理想幻灭,或褒贬新旧教育,或主张中庸为妙;《专斋随笔十篇》或谈西班牙的古城、古希腊的歌曲,或讲西洋文学故事、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或肯定专讲产科的中国古籍、时兴的政治著作,或小论剽窃、骂人及中国文字的魔力等,均显示了博学与为文从容自如之擅长,又透露出消极达观、玩世寻趣的意味。《志摩纪念》惋惜人材的损失,评其文兼及现代散文流派;《论八股文》谈八股文的来历与特色,提倡对其进行研究;还有《文学论译本序》等序文,均有文学批评的一得之见。
北苑别录
宋代茶书,赵汝砺撰,1卷,今存。南宋赵汝砺撰。赵汝砺为宋宗室,是《宣和北苑贡茶》作者熊蕃的门生,曾官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对其师著进行增补,故名。此书比较详细地记载建安茶的品种与茶叶的加工技术,是研究宋代福建贡茶的重要著作。赵汝砺为补充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不足而写。书首为序,次分御园、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纲次、开畲、外焙等十二目。记述御茶园地址四十六焙,采制方法,贡茶种类及其数量等。讲究包装,保护茶叶品质。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治国用兵谋略者,故是书注经颇取兵家之言,着重阐发圣人如何观天之道,执机达变,以求长生成仙、富国安民、强兵战胜之术。唐宋以来,此书流传甚广。除《正统道藏》本外,另有《说郛》本、《汉魏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子书百家》本、《四库全书》本。
白话聊斋
《白话聊斋》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章,翻译成白话文,定名为《白话聊斋》,以让现代读者也体味到作品的深远魅力。
礼记今注今译
《礼记今注今译》,是台湾最为知名的《礼记》注译本,是台湾“文复会”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倾力之作,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梦鸥注译。书中对《礼记》原文保留了繁体风格,并与译文、注释在一页中一一对应,方便阅读。《礼记今注今译》,全文以“记”形式,深说大义为主,从制度、仪节、礼法、乐理、教育、服物、生活与风俗、规范与习俗,不费周折,对于儒家学说理论有直接介绍,义理深微,在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修身践言的圭臬。
出三藏记集
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又称《出三藏记集录》、《梁出三藏记集》、《出三藏集记》、《出三藏记》,简称《僧祐录》。南朝齐梁时僧佑撰。15卷。出,即译出;三藏指经、律、论3种佛书,记集,是记录、汇集之意。记录了东汉至梁所译经卷、律、论等目录、序记以及译者传记等。此书为簿记体,书前有总序,下分4个部分:一撰缘起。说明佛经的起源和译经的始末;二铨名录。以经所出之时代,译者分类标明历代出经的名目。三总经序。记述众经的前序与后记,由此可考知译经的时间、地点、过程、译者及经义内容等。四述列传。记载历代僧人的传记,是现存最早的僧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对南朝译经记述颇为详细,亦保存东晋释道安经录原文。书中还存有各代帝王士庶与诸名僧关系的史料。有宋、元、明、南北藏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