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尧佐

许尧佐
  • 姓名:许尧佐
  • 别名:
  • 性别:
  • 国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许尧佐,生卒年不详,贞元十年前后进士及第,又举博学宏辞科,为太子校书郎。贞元十年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协律判官受辟于西川节度使。十六年,与张宗本、郑权皆佐泾源节度使刘昌幕。元和八年撰《唐东林寺律大德粲公碑》时,任吉州司户参军(据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一五)。十一年,以左赞善大夫充册立吊祭南诏副使。元和十四年五月撰《唐阳翟县令壁记》(《金石录》卷九)。仕终谏议大夫。《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录有许尧佐撰传奇小说《柳氏传》,记诗人韩翊(按应作翃)与柳氏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虽篇幅不长,而情节曲折生动,内容丰富深刻,为传奇名篇之一。晚唐孟棨《本事诗》亦载之,文异事同,且谓开成中闻之大梁夙将赵唯,乃其目击,或即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明人吴长儒《练囊记》、清人张国寿《章台柳》等剧,均取材于此。《全唐文》卷六三三录其文六篇,《全唐诗》卷三一九录其诗一首。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八九、《新唐书》卷二○○本传、《唐诗纪事》卷四一、《唐会要》卷七六等。

许尧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骈体文钞

骈体文钞

骈体文选集。编选者李兆洛是一位擅长考据的学者,精通音韵乐律、史地历算等。当时,桐城古文风行于世,唐宋八大家成为众望所归的文章典范。但骈文作者代不乏人,乾嘉之间甚至有“骈文八大家”之称,其中著名者如袁枚、孙星衍、洪亮吉、孔广森、汪中等,无论从才气上,还是从学力上,都足以睥睨桐城古文。加上还有阮元这样“总督”级别的文臣为其摇旗呐喊,骈文在清代中期号称“中兴”。但是,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问世后,桐城古文大出风头,被许多人视为文章的“正宗”。李兆洛有感于此,就动手编选了这部《骈体文钞》,以向读者展示骈文的魅力。从篇幅和体例上看,《骈体文钞》与《古文辞类纂》旗鼓相当,都是中型选本。它选录秦至隋末的骈体文七百七十四篇,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又按文体分类编排。显然,《骈体文钞》侧重在追溯骈文在唐代以前的传统,以向读者证明骈文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来与桐城派所标榜的从唐宋八大家至归有光、方苞等人的古文传统抗衡。在这种文体之争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刻的思想背景。一般而言,古文与“载道”的传统有不解之缘,而骈文则与追求美文学的风尚有关,两派互为消长,便构成了古代文坛上特有的景观。不过,李兆洛所谓的“骈体文”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他有位学生发现《骈体文钞》居然将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自序》、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诸葛亮《出师表》等散体文都网罗在内,名实不符,建议老师改一改。李兆洛当即回信教训这位学生说:你难道没有看过我在书前写的序言吗?我在那里明确说过,唐代以后才有所谓“古文”之名,秦汉以上文章都是“骈体”。也就是说,李兆洛所谓的“骈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骈四俪六”即特指六朝以后讲究声律对偶的文体,而是泛指采用偶句的一切文体,包括诸子散文,其目的是想跨越古文和骈文的鸿沟,“欲合骈散为一”,这是阅读此书时应该加以注意的。

皇览孙氏辑本

皇览孙氏辑本

类书。魏文帝曹丕在220年(延康元年)到222年(黄初三年)间召集刘劭、桓范、韦诞、王象和缪袭等人编成。该书“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收集经传,随类相从,开创了编纂类书新体制。卷帙浩大。黄初三年(222)完成。为中国最早之类书。据传原有四十余部,一千余篇,八百余万字。南朝梁时尚存六百八十卷,隋时仅存一百二十卷。约于宋代全部亡失。清代有孙冯翼、黄奭辑本各一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著。唐弢主编。先后参加编写的有唐弢、王瑶、刘绶松、严家炎等数十人。本书是原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第1、2册初稿写于60年代初,1978年修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册是1978年冬至1980年春重新编写的,由唐弢、严家炎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1册书前有《绪论》,论述了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现代文学的性质、文艺论争与创作风貌的演变及其与中外文学遗产的关系等。全书共20章:第1章,《“五四”文学革命及其发展》;第2章,《鲁迅(上)》;第3章,《郭沫若》;第4、5章,《“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二);第6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7章,《鲁迅(下)》;第8章,《茅盾;第9章,《巴金、老舍、曹禺》;第10、11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二);第12章,《抗战开始后的文艺运动》;第13、14章,《在民族解放旗帜下的文学创作》(一、二);第15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革命文艺的新阶段》;第16章至18章,《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一、二、三);第19章,《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第20章,《国统区的文学创作》。最后是《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的召开(代结束语)》。本书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版的第一部较系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涉及作家近3百人,重视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发展的规律,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章节,史料丰富,科学性较强,文字表达比较精炼和准确。曾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情史

情史

笔记小说集。全称《情史类略》,又称《情史宝鉴》。明冯梦龙(署名詹詹外史)编。二十四卷。约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6)至崇祯三年(1630)间。选录历代笔记小说中有关爱情的故事与编者传闻约870余篇,经加工整理而成。保存了不少已散佚的作品或故事。编者主旨在于反对“理为情之范”。主张“情为理之维”,反对理学传统用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只有自然地发于中情的文学才能称为真文学,才能表达人的真情。他的这种文学思想,打破了以封建道统为评论文学的原则,对当时的御用、消遣、帮闲文学是一种批判和否定,具有进步意义。最早有明末刻本,后有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芥子园刻本,另有清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石刻本。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是清代刘曾騄所著的一部蒙学佳作。该书以三字一句的简洁形式,全方位地涵盖了丰富的传统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在个人修养方面,它从日常细节入手,教导人们要注重仪表整洁,如 “发梳整,面洗净,口齿洁,容体正”,还强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爽,做到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并通过这些行为来消除自身的骄傲与懒惰之气。家庭伦理的阐述是书中重要部分,其中突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等语句,深刻体现了传统孝道中对父母的敬重与顺从;同时也强调了兄弟之间的友爱恭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倡导家庭和睦相处。在人际交往上,它对与长辈相处的礼仪进行了详细教导,如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要求人们保持尊敬之态;对于朋友相处,也给出了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这样的原则,鼓励朋友间相互劝善规过。《演三字经》以其通俗易懂的形式,为人们尤其是儿童提供了修身养性、规范言行的重要指引,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文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