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亨彦

- 姓名:王亨彦
- 别名:字雅三,号寄翁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定海马岙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王亨彦,生卒年不详,字雅三,号寄翁,定海马岙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岁贡生(具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秀才)。此人为人谨严,品粹学纯,颇著乡誉,王亨彦在家乡马岙办私塾,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改学制,定海厅学(学宫)停办,改书院为学堂。王亨彦循应形势,将他办的家塾改称为“养正私小学”。家塾成了学堂,他趁署期学生放假之暇,编了一部《定海乡土教科书》。该书分上、下两册,用章节体编写,全书分历史、总述、厅治、村庄、东境悬山、东南境悬山、南境悬山、西南境悬山、西境悬山、西北境悬山、北境悬山、东北境悬山12章,每一章根据内容多寡设2至10余小节。
王亨彦认为历代地方志“详于述古,略于证今”,他经过问俗采风,“补葺遗漏,订正伪谬”,才编成这部教材。书稿编成后请官方审阅,获得当政者认可。定海厅同知、浙江提学司评价这部教材“详略得宜,足资探择”,可激发学生爱国思想。该书于光绪三十三年三月由弘文书局刊印出版。这是舟山第一部乡土教材,在当时起过一定作用,至今仍有留传。王亨彦在序言中说到,接下去他打算续编名宦、先贤、兵事诸课。光绪三十四年(1908),定海成立教育会,推行统一教材,开展国民教育,大概因为这一原因,王亨彦才没有续编下去。
民国九年(1920),王亨彦还编过一部《定海厅志校补》。光绪《定海厅志》由厅知事史致训,江苏武进人陈重威,邑人黄以恭、黄以周等于光绪三年(1877)编修。王亨彦的《定海厅志校补》,顾名思义,大概是订正和补充厅志的内容。
普陀山自清道光年间由秦堵曾、祝德风先后编过《普陀山志》和《普陀全胜》之后,至20世纪20年代,近百年间未再修志。当时驻锡在法雨寺从事佛学写作的印光法师提出来要为普陀山修志,他命法雨寺、普济寺两名退居的住持僧开如和了余具体筹划,并去函请定海县知事陶镛主持其事。山志的编修要找一位文宇功夫好的人来担任,陶镛首先想到的是住在定海城里、名气很响的前清举人孙尔瓒。孙尔瓒则向陶镛揭力推荐马岙的王亨彦,认为他为人谨严,定能胜任编志工作。于是陶镛与开如、了余联系,委任王亨彦为山志编纂主任,另外聘请3人协助王亨彦搜集、考证资料,而山志最后的文宇编纂全由王亨彦一个人在民国十七年(1928)独立完成。当时题名为《普陀洛迎山志》,民国廿三年(1934)修订后更名为《普陀洛迦新志》,由上海国光印书局铅印出版。全书共12卷,计30余万字。孙尔瓒赞扬这本山志“材料翔实,考证精审……蔚然成巨观”。
王亨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黄梨洲文集
明清之际黄宗羲著。由近人陈乃乾据《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约》、《南雷余集》分类重编,又据黄宗羲手写残稿校正而成。本书共分为:传状类、碑志类、哀祭类、赋类、序类、记类、书类、杂文类、寿序类等,共三百三十一篇。其中《明州香山寺志序》、《阿育王寺舍利记》、《读葬书问答》等篇,表现了无神论、反迷信的思想。《与陈乾初论学书》、《陈乾初先生墓志铭》等,保存了明代陈确的思想资料,也从中反映了黄宗羲自己坚持“天理人欲正相反”的观点。在几篇诗文集序里,提出了对时文和文学的见解。还有一部分内容颂扬了当时许多反清的忠臣义士。但对明末农民起义有诋毁之词。有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
太上道君向广信真人述穷魂入地狱之咎由,劝人诵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与本经同。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
太上金书玉牒宝章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系早期天师道出官上章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科仪,祭上仙上灵、三师门下诸神,求去凶兆,保护婴儿。
既济真经
又名《吕祖御敌既济真经》,一卷,著者佚名,原题“纯阳纯阳演正孚佑帝君”“门人紫金光耀大仙邓希贤笺注”。该书为一部专门探究房室养生之典籍。说理精深,似有故弄玄奥之嫌。版本早已失传。此次整理版本乃由东瀛手抄辗转而来。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罗之别译经,系密宗之根本圣典,故一般单说‘金刚顶经’时多指本经。又不空另译出与本经同名之二卷本,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同本异译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略说金刚界如来入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之仪则、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磨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等。而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则为金刚顶经广本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