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焞

尹焞
  • 姓名:尹焞
  • 别名:字彦明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洛(今河南洛阳)人
  • 出生日期:公元1071年
  • 逝世日期:1142
  • 民族族群:

尹焞(公元1071年—1142),北宋学者。字彦明,一字德充,号和靖,洛(今河南洛阳)人。师事程颐,曾应举,因策问有“元祐邪党”内容,气愤不对而出,不复应进士举。其母赞他“以善为养”而不“以禄养”。靖康元年(1126),赐号“和靖处士”。高宗时任秘书郎、秘书少监、大理少卿、权礼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等职。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罢官。曾上疏高宗,建议“自治”,说“自治之要,内则进君子而远小人,外则赏当功而罚当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强”(《宋史·尹焞传》)。尹焞在程门,天资最鲁,而用智最专。程颐说:“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同上)。于洛学最为晚出,然“守其师说最醇。”认为“人生天地间,其本甚善,几曾教你为恶,作贱他来!”为固守善性,惟兢兢保其身于无过,“只就敬字上做工夫,”注重内省涵养,持守力行,历生死患难不变。说“伊川先生教,只是专令用敬以直内。若用此理,则百事不敢轻为,不敢妄为,不愧屋漏矣。”他解释“敬”说:“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认为“诚”是学道的“紧要处”,“曾子三省,诚而已”,“只要闲邪存诚而已。”主张安分守己,反对贪得无厌,作过分之求。说“人心固不足,秀才望得解,得解望及第;绿衫望绯衫,绯衫望紫衫,何时而已!此所谓‘小人长戚戚’。”又说:“心一而已,移来移去,至于热中,则无不为矣!”批评“今士大夫好事治饮食,所谓‘养其小体为小人’。”认为“若圣人,只有一个义。”完全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者,“便是圣人。”洁身自好,作风严肃。每讲书,“必具衣冠,或深衣”;平时爱洁净,地有污秽,必去之。说程颐一领黄衲道服,至破亦清洁。其生活格言是“衣不欲异,欲其洁;食不欲异,欲其精。”反对佛学。吕居仁泥于生死轮回,尹焞嘲弄道:“今世既做了中书舍人,后世更要做宰相,轮回之说,佛家之爱便宜也。”认为人为了轮回而为善不为恶,是私心的表现。(以上均引自《宋元学案·和靖学案》)。尹焞的著作有《孟子解》等,已散佚。门人王时敏收得奏、札、诗文等,别编《和靖集》八卷留传于世。

尹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立斋遗文

立斋遗文

明代诗文别集。邹智(字汝愚)著。金祺作邹智墓志,称所著《立斋集》藏于家。《四库全书总目》考定其集为吴廷举编次:“考集中初列石城诗第二首后有其友人顺德知县吴廷举附注,记智自改定中四句事。末有附载寄吴献臣一书,失其姓名,论刻集及作序事,则集为吴廷举所编次刊刻。”今存有万历时期刻本,题名《邹立斋先生文集》,凡6卷。四库馆臣未见此本。天启五年李廷梁又重梓印行,署名《立斋遗文》,5卷,附录1卷。四库著录的即是此本。其中奏疏1卷,杂文3卷,诗1卷。邹智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忠君感情时时表现在诗作中。如《在狱诗》有云:“梦中不识身犹系,又逐东风入紫宸。”《辞朝诗》有云:“云韶声静拜丹墀,转觉婵媛不自持。罪大故应诛两观,网疏犹得窜三危。尽披肝胆知何日,望见衣裳只此时。但愿太平无一事,孤臣万死竟何悲。”死时年仅26岁。《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假修饰之功,虽间伤朴遬,而真气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评论。不少已经散佚的材料也靠它得以保存。可见它是唐诗专著中一部材料丰富、评论精当的力作。

太上洞玄灵宝投简符文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投简符文要诀

太上洞玄灵宝投简符文要诀,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唐宋道士摘录早期灵宝诸经改编而成。《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神符类。此书主要内容为修持灵宝符咒道法秘诀。可分为四部分:其一为修持飞仙之道及灭度尸解之法,开列符文二百五十四字,并注明四时十二月书符唸咒之要决。其二为投简送名召神除罪籍法,开列五方五天符文一百八十四字,并注八节之日书符投简于五岳灵山之要诀。其三为服食五牙之法,开列五方赤书玉文(又称五牙符)六十字,并注明导引行气、吞符诵咒之行道要诀。其四为修持灵宝五篇真文思神念仙之法。只注明四时八节思神唸咒之诀,无符。上述诸道法,多已见于《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六朝《古灵宝经》。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

《闻见偶录》是清代朱象贤撰写的笔记。书中主要记各地风物及异闻琐事,其中不少故事颇具小说趣味。志怪如“智毙狐妖”条,写某少府不信邪,夜过旅店时执意住进闹妖之宅,并智捉妖狐。另如“蒋长妊鬼”等条也写得较为精彩。书中还有些公案故事。如“义狗”条,记一过客从一屠户手中买下一行将戮之犬。屠户见财起意,杀死过客,掠其财而去。此狗助官找到屠户。案情遂白。另如“串月”,记吴俗八月十八看串月画船,从中可见吴地民俗风情等。

周子抄释

周子抄释

二卷,附录一卷,明吕柟(1479—1542)辑。北宋五子(二程、邵雍、张载、周敦颐)惟周敦颐著书最少,而宋明两代诸儒研究周氏学术思想的著述反倒最多,辨论也最为激烈。对“无极大极之说”、“太极图说”、“通书表里之说”、“主静之说”等争论数百年,至明代诟争尤甚。吕□此书,以《周子全书》为底本,撮其精要,辑《太极图说》、《通书》一卷、遗文遗诗一卷,共二卷。附录辑《宋史道学本传》、周氏《墓碣铭》、《墓室记》、《事状》、《行录》等周氏传记资料。前二卷每条之末皆附以简短释语,标其大旨,或推求所未言之意,较诸家连篇累牍文辨论为淳实,有便于初学者领会。此书所选,多为周敦颐学术思想之精华,体例与《朱子抄释》、《二程子抄释》、《张子抄释》大略相同。或以为包括《太极图说》一卷、《通书》二卷,实则摘取《太极图说》、《通书》精华为一卷,而抄其赋、说、记、序、书、诗、杂记等为一卷,共合二卷之数,非依周氏原书分卷。有《四库全书》本、《惜阴轩丛书》本。

大学章句

大学章句

儒家修身思想是由孔子提出,并把修己与安百姓联系起来,是一种"内圣外王"之学,其修身思想集中地展现在古本《大学》之中。朱熹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的修身思想,并运用理学思想对古本《大学》加以诠释与补充,著《大学章句》,称此书为"初学入德之门",并使古本《大学》"亲民"的思想发生转向,把《大学》是一种"帝王之学"转变为人人皆能成为圣贤的"大众之学",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大学章句》的修身思想强调修己、治人,并且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社会理想,可以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消除道德危机提供借鉴。对《大学章句》修身思想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其修己、治人、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涵,发掘其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为今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