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秀

赵师秀
  • 姓名:赵师秀
  • 别名:字紫芝,号灵秀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 出生日期:1170
  • 逝世日期:1219年
  • 民族族群: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太祖八世孙。绍熙元年进士。庆元元年,为上元主簿。嘉泰三年,为瑞州推官(《正德瑞州府志》卷七)。入江东安抚司幕(翁卷《送赵紫芝为江东从事》),官终知天台(释永颐《悼赵宰紫芝甫》)。后病寓临安,嘉定十二年卒,年五十(苏泂《寄赵紫芝》“同年今半百,同病半年赊”、薛师石《寄题赵紫芝墓》“辛未联诗别,九年成恍惚”)。工诗,宗贾岛、姚合,与徐照、翁卷、徐玑合称“永嘉四灵”,而在四人中成就最高。尝选姚、贾诗为《二妙集》,所选以五言为主。又编《众妙集》,自沈佺期以下,共选七十六家,不收杜甫诗,而选刘禹锡诗最多。自作诗也多取唐人为法,或沿其句法,或袭其意趣,如《送真玉堂》诗“每于言事际,便作去朝心”,即用唐人林宽《送惠补阙》成句;《寄赵昌父》诗“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用无可《同刘升宿》“忆就西池宿,月圆松竹深”诗意;《瓜庐》诗“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罗大经谓其取唐人诗句合为一联(《鹤林玉露》乙编卷三),黄异以为取姚合《送宋慎言》“驿路多连水,州城半是云”语意(《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其诗取姚合、贾岛诗句为多,故刘克庄称其“诗语往往有与姚、贾相犯者”(《后村诗话》新集卷三)。其诗崇尚白描,追求“野逸清瘦”的风趣,以矫江西派“资书以为诗”之失,讲究“于狭见奇,以腴求瘠”(林希逸《方君节诗序》),因此往往以“一联一句擅名”,而不能“通体皆工”,自称“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刘克庄《野谷集序》)。长于五律、七绝,其中写景状物的警句,如“楼钟晴听响,池水夜观深”(《冷泉夜坐》),“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桐柏观》),“禽翻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呈二友》),“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每为人所称引。《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有《师秀集》二卷,别本《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今存《清苑斋集》一卷,有明潘是仁辑刻《宋元四十三家集》本、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全宋诗》卷二八四一至二八四二录其诗二卷。事迹见《弘治温州府志》卷一○。

赵师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学通论

文学通论

钱基博著,选编历代文论,自三国以至民国。《国学必读》是钱基博1923年在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时为普及国学常识而编选的一部教科书,既考虑了读者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求,又兼顾了各个朝代的文章,选文精审。他认为文学“可通国学之邮”,故而以文学为上卷。《骈文通义》是钱基博对骈文的综合研究评点著作,分《原文》《骈散》《流变》《典型》《漫话》五篇。今以类相从,附于《文学通论》之后。

妇人规

妇人规

妇产科著作。明张介宾撰。二卷。介宾有《类经》 已著录,此为其妇科部分。张氏认为妇人诸病本于男子无异,而其异者,惟经水胎产之属。乃将妇科病证分类论述,于明天启四年(1624)撰成此书。约四万八千字。有妇科总论及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类、子嗣、瘕类、前阴等九类。类下赅病,每病多择取诸家之精要,详述辨证施治之法,后附效验之方,书中分类明晰,辨证清楚,治法井然,多以温补为主,立论多有独到之处,颇为后世医家所重。有明刊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瀛海贾棠刻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后岳峙楼刊本影印精装本。

江湖怪异传

江湖怪异传

《江湖怪异传》是平江不肖生的作品,成书于192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共21章,计六万字。书叙作者家乡湖南巫风等事。湖南素多迷信,尤尚巫术,书中所举光绪年间诸案例:贡院中之悬尸、三件巫蛊杀人案等,多与排教、师教、诸天教徒勾结恶人诈骗钱财有关。三件巫蛊杀人案经官方审理结案。贡院中之悬尸一案,官方审理为死者自缢结案。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盛行,长沙城里一班公子哥儿组织的顽意团,便研究起侦探术来,对悬尸一案颇多怀疑,经多方分析、调查,渐露端倪。民元伊始,顽意团一班人因从军有功,傅继祖掌管湘潭县,谭延寿在军务厅,公孙宾之在民政司,重新侦察此案,终于水落石出,将谋财害命的凶手枪毙完案。书内铺排“打猖”大典,斗黑山圣母,广东老妈子行魇术,关大雄“巫蛊杀人”,许多奇奇怪怪情节,或由著者正面道来,或从罗满口中侧面说出,写得恍恍忽忽,若真若幻。在诸语怪说部中,彼实独具一格。尤其全卷以顽意团侦破彭礼和“被鬼迷死”案贯始终,处处悬念,层层揭迷,侦探小说味颇浓,又为行文增色。要之,该作溶语怪、侦探于一书,异于《江湖奇侠传》合语怪、义侠于一卷,亦可谓不肖生别开生面之作。《序》称:“《江湖怪异传》……盖与《江湖奇侠传》同体而异事也。”斯言非尽善。

答万季埜诗问

答万季埜诗问

清代诗论著作。1卷。吴乔著。全书为问答形式,共27则。其论诗重视“命意”,要求“其中有人”,反对拘泥声韵,执着死法;提倡“三百篇”的传统,尊唐、薄宋,力贬明诗;强调诗的特征,并以米“酿而为酒”与“炊而为饭”来比喻诗与文的差异。在回答具体问题中,体现出吴乔的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清初反拟古主义,始有钱谦益,其后冯班、吴乔等起而响应。吴乔论诗,主张诗要有寓意,他认为,唐诗的优点,就在于“读唐人诗集,知其性情,知其学问,知其立志”,而“明人以声音笑貌学唐人”,只是注重修辞形式,结果“千人一体”,终不能超过唐人。他最推崇的是晚唐李商隐的诗,这也可能与他推崇委婉寓意的诗歌主张有关,他曾选录李的无题诗,猜度其意旨,作《西昆发微》。吴乔认为拟古诗内容空虚,而强调寓意,这基本上抓住了要害。他指出“诗中须有人,……诗而有境、有情、则有人在其中”。“有人”与否、寓意的存无,决定诗句的“死”、“活”。诗句的死、活另外还与表现手法有关,在此方面,他最崇尚的是诗三百的“比兴”手法,“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作。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他还比较了唐、宋、明各代诗歌,认为“唐人作诗, 自述己意,不必求人知之,亦不在人人说好,宋人皆欲人人知我意,明人必欲人人说好,故不相入”,宋、 明诗的局限,就在于太实太露,无言外之意,而不象唐人那样“实话亦虚”。“比兴意在言外,不可以言求意”,这就是吴氏重视比兴的原因。答问中,吴氏还指出了诗文的区别, “唯是体制辞语不同”,两者都需有寓意,但是具体表现形式又不同。在论诗歌的演变时,他坚持“变复”主张, 强调“复”的同时,要“变”,这也是对拟古派的反动,这种见解是合乎艺术发展史的运动规律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全译

凡八卷。唐代般若译。略称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计分序品、报恩品、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厌身品、波罗蜜多品、功德庄严品、观心品、发菩提心品、成佛品、嘱累品等十三品。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卷首御制序载,此经梵本系唐高宗时代之师子国王所献,逮元和年间,始由般若三藏等八人奉诏译之,复由谏议大夫孟兰等四人修饰而成。

沩山警策

沩山警策

全一卷。唐代沩山灵祐撰。为灵祐之语录。全称沩山大圆禅师警策。灵祐鉴于当时修行者逐渐懈怠,威仪不守,遂作本书警策彼等归于正道。本书以散文、韵语组成,初以散文详述警策之意旨,分五节:(一)示色身之大患,(二)惩出家之流弊,(三)明出家之正目,(四)示入道之由径,(五)结劝叮咛。次用韵语,四言三十六句,文简而意切。禅宗将本书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等,合称‘佛祖三经’,为初学者所必读。注释书有宋代守遂之沩山警策注一卷、明代道霈之沩山警策指南一卷、明代弘赞之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明代大香之沩山警策句释记注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