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曾

范希曾
  • 姓名:范希曾
  • 别名:字耒研,号穉露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1899年生于江苏淮阴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30
  • 民族族群:

范希曾(1899~1930),著名目录学家,字耒研,号穉露。1899年生于江苏淮阴(今称淮安市)清河区,幼孤力学。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史学大师柳诒徵,与景昌极、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等为同学。


1923年毕业后,去当中学教师。由于他认为“空文无用玷教席”(柳诒徵:《书目答问补正·序》),便辞职归家,专事著述,对校雠、目录之学尤为留心,曾先后撰著了《南献遗征笺》、《评〈清史稿·艺文志〉》、《天问校语》等,深为柳诒徵赏识。1927年,柳诒徵为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他被邀入馆编目。柳诒徵除了让他协助编修《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外,让他集中时间,从事《书目答问》的研究、补正。


《书目答问》是有清以来继《四库全书总目》以后出现的一部影响最大的目录专书,深受读者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不过,由于作者封建正统思想较浓,以及成书仓促,该书存在着收录繁简失当,分类未尽合理,版本舛讹、缺略等不足。为了使这部编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影响极大的目录书能为民国时期的学人有效地加以利用,范希曾想采用补正之法,在保持原书体例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修正补充。柳诒徵对他的想法予以充分地肯定,并为他早日完成这一具有学术意义的补正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方便。 在柳诒徵的支持下,范希曾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撰成了《书目答问补正》。


这部补正之作,纠正了《书目答问》原有的书名之误、卷数之误、作者之误、版本之误;补充了原书漏记的版本,以及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以后补刊的版本;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其中大多数是后出的书,直至1930年止。经过这一番修正补充,《书目答问》内容更为充实、完善,条理更为清楚,成为一部适于今用的综合性、学术性的古要籍目录。遗憾的是,1930年7月10日,范希曾在刚完成《书目答问补正》后,即因病与世长辞。

范希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考略

日本考略

明薛俊辑。一卷。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庠生。历官训导、宗正。嘉靖初目击倭寇猖獗,为御边计, 乃历稽载籍,博访故老而成是书。一万三千余字。分沿革、疆域、州郡、属国、山川、土产、世纪、户口、制度、风俗、朝贡、贡物、寇边、文词、寄语十五略。附兵计略一卷。寄语略又分天文、时令、地理、珍宝、人物、人事、身体、器用、衣服、 饮食、花木、鸟兽等十五目。该书第一次较全面地考述日本历史、地理、山川、物产等。

上清大洞真经

上清大洞真经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宋中太乙宫碑铭

宋中太乙宫碑铭

宋吕惠卿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宋神宗1071年于开封建中太一宫,1073年命吕惠卿撰铭,述太乙五福神。

景福殿赋

景福殿赋

三国魏何晏撰。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何进被杀后,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夫人,何晏亦被收养。及长,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正始初,曹爽执政,何晏被重用,擢为散骑侍郎,迁侍中、吏部尚书。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何晏也作为曹爽党羽之一被杀。何晏少时即以才秀知名,好老、庄,是魏晋玄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与王弼合称“王何”。 《景福殿赋》见于《文选》。魏明帝东征期间,于许昌修建景福殿,故何晏循《甘泉宫赋》《鲁灵光殿赋》等汉代宫殿赋传统而作此赋。全赋以赞颂魏武帝、文帝、明帝三代帝王的丰功伟业开篇,将景福殿的建造置于整个曹魏帝业的背景之下,使得这篇赋作超越了一般的宫殿赋,而具有相当浓厚的政治意味。作者用细密、铺张的笔法全方面描摹了景福殿之华美巍峨,并对全殿各间宫室、堂榭、台阁的功能、结构、装饰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最后以对明帝功业的赞颂而终篇。作者特别关注整个建筑的政治意义和教化功能,大量援引儒家经籍和典故,为整个赋作披上了浓厚的儒家政治色彩。该赋不仅是曹魏宫殿赋的代表作品,对于了解汉魏建筑美学以及何晏的政治思想都具有重要价值。

辛丑纪闻

辛丑纪闻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顺治十八年(1661),江南苏州吴县新任知县任维初因苛征民赋,平仓获私,激起当地人士不平,诸生倪用宾、沈玬、金圣叹等,遂有抗粮哭庙之举。适清世祖哀诏至,府堂设幕帐,哭临三日,诸生百余人至庙,鸣钟击鼓,并即至府堂,跪进揭帖,且千余人号呼而来,欲逐任维初。苏州巡抚朱国治以哀诏初临之日,乃千百成群,肆行无忌,列罪不逭者三条,密题治狱,自倪用宾、金圣叹以次十八人,皆奉旨处斩,仅礼部员外郎顾予咸免死革职。《辛丑纪闻》记江南哭庙案始末,用日记体,条理分明,于当时奏疏及廷议、会审、行刑等情节叙述详细,并不乏生动。又及是时江南奏销、金坛、镇江、无为等十案,共一百二十一人,凌迟二十八人,斩八十九人,绞四人,分5处处决。其中镇江、金坛九案一百零三人大抵因通郑成功被祸,顺治生前曾说:“他们怕死耳,不必问其事。”迨顺治死后,朱国治欲行杀戮以示其威,遂复成大狱。其后知县任维初亦因别案处斩,朱国治后抚云南,仍如故操,吴三桂反,被手下将士处死而食,骸骨无存。《辛丑纪闻》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江南地方的严厉镇压政策。四大臣辅政时,将顺治亲政后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略有宽松的政策骤然改变,以至金圣叹等江南名士罹于难者不下数十人。《辛丑纪闻》有《纪载汇编》本、《满楼丛书》 本。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四书章句集注 [四库本]

又称 《四书集注》。训诂书。 19卷。 南宋朱熹著。 本书是 “四书” 的合编, 计 《大学章句》 1卷, 《中庸章句》 1卷, 《论语集注》 10卷,《孟子集注》7卷。《大学》、《中庸》原是 《礼记》中的篇目, 后各单行, 平列于 《论语》、 《孟子》, 称为 “四书”,始于朱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 “章句”,多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论语》、《孟子》的注解称 “集注”,多引用二程及其门人的义理之说,偶尔还引用汉唐旧注。此书注重章句训诂,强调得于辞而能通其意,坚持先本之注疏, 以通其训诂,参之 《经典释文》, 以正其音读,然后再发挥义理。文字洗炼,简明精要,是朱熹的代表著作, 元明清三代列于学官, 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标准注本。今有中华书局1983年版《新编诸子集成》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