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曾

范希曾
  • 姓名:范希曾
  • 别名:字耒研,号穉露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1899年生于江苏淮阴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30
  • 民族族群:

范希曾(1899~1930),著名目录学家,字耒研,号穉露。1899年生于江苏淮阴(今称淮安市)清河区,幼孤力学。1919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史学大师柳诒徵,与景昌极、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等为同学。


1923年毕业后,去当中学教师。由于他认为“空文无用玷教席”(柳诒徵:《书目答问补正·序》),便辞职归家,专事著述,对校雠、目录之学尤为留心,曾先后撰著了《南献遗征笺》、《评〈清史稿·艺文志〉》、《天问校语》等,深为柳诒徵赏识。1927年,柳诒徵为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他被邀入馆编目。柳诒徵除了让他协助编修《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外,让他集中时间,从事《书目答问》的研究、补正。


《书目答问》是有清以来继《四库全书总目》以后出现的一部影响最大的目录专书,深受读者欢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不过,由于作者封建正统思想较浓,以及成书仓促,该书存在着收录繁简失当,分类未尽合理,版本舛讹、缺略等不足。为了使这部编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影响极大的目录书能为民国时期的学人有效地加以利用,范希曾想采用补正之法,在保持原书体例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修正补充。柳诒徵对他的想法予以充分地肯定,并为他早日完成这一具有学术意义的补正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方便。 在柳诒徵的支持下,范希曾经过三年努力,终于撰成了《书目答问补正》。


这部补正之作,纠正了《书目答问》原有的书名之误、卷数之误、作者之误、版本之误;补充了原书漏记的版本,以及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以后补刊的版本;补收了一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其中大多数是后出的书,直至1930年止。经过这一番修正补充,《书目答问》内容更为充实、完善,条理更为清楚,成为一部适于今用的综合性、学术性的古要籍目录。遗憾的是,1930年7月10日,范希曾在刚完成《书目答问补正》后,即因病与世长辞。

范希曾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理想之书

理想之书

本书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源流和形成的书籍。从飞鸟时代开始,日本艺术经历了奈良时代、平安时代、藤原时代、镰仓时代、足利时代、丰臣时代、德川时代和明治时代。作者以每个时代为一个阶段,详细讲述了在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下,日本的宗教、绘画、雕塑、诗歌以及各大思想流派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化成如今的模样的。作者强调,亚洲各国并不是想象中的单纯地理片段,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应该尽量保存和复兴亚洲瑰丽艺术的本源。

靖江宝卷

靖江宝卷

靖江宝卷源于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宝卷至今还在农村讲唱、传承的“活化石”。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之一,靖江宝卷具有近三百年历史,分为“圣卷”、“草卷”和“科仪卷”三类。靖江宝卷亦圣亦俗、亦庄亦谐,韵散结合、词曲互映,依存于延生做会的宗教民俗活动,并在民间信仰的氛围下表达乐生入世的生活主题。如已经收集整理出版的《圣卷选本》收有三茅宝卷、大圣宝卷、香山观世音宝卷、花灯缘(《梓潼宝卷》节选);《草卷选本》收有张四姐大闹东京(《月宫宝卷》)、血汗衫记(《土地宝卷》)、九殿卖药、十把穿金扇(上、下)、江阴要塞起义记。同时,靖江宝卷艺术性强,其情节曲折,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有主线、副线,人物形象丰满,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色。此外,创作宝卷的民间艺人还善于以一件事件为由头,衍生出许许多多故事,给听众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很显然,靖江宝卷源于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演唱内容,都具有较强的传统性。

二度梅全传

二度梅全传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忠孝节义二度梅全传》,又名《二度梅全集》、《二度梅奇说》、《二度梅奇说全传》、《二度梅》。六卷四十回。题“惜阴堂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订阅”,又有题“槐荫堂主人编辑,啸虎堂主人评阅”者,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初年。唐肃宗时,历城知县梅魁,因为官清廉,政迹甚佳,升任吏部给事。其时,朝中宰相卢杞与礼部黄嵩狼狈为奸,网罗同党,残害忠良,梅魁早有所闻,常欲劾奏。入朝之时,便将夫人与公子梅璧打发回老家常州,只身赴任;入朝以后,虽卢杞百般牢笼,却耻于为伍。卢杞知道梅魁不能为己所用,于是千方百计想法谋害,诬陷他私通鞑靼,欲行叛逆。肃宗大为震怒,拘捕了梅魁,并将他杀死在西郊。为了斩草除根,卢杞又假传圣旨,令锦衣卫发下文书至常州,捉拿梅魁家属。梅家得信,梅魁母子分头逃难:梅夫人投奔在山东的胞弟;梅璧则投奔在仪征为官的岳丈。

红楼梦补

红楼梦补

章回小说。清归锄子著。四十 八回。故事直接百二十回《红楼梦》九十七回黛 玉离魂,处处照应前事。叙黛玉魂归离恨天,警 幻仙子怜之,令黛玉返魂。黛玉还魂后,决心割 断情丝,返回扬州故里。宝玉不知,于中举之日 逃往大荒山。宝钗因宝玉出走抑郁成疾,吐血 而亡。后贾母得知宝玉下落,命王熙凤将其找 回,应殿试,中进士,授官翰林。皇帝念其为元 妃胞弟,钦赐与黛玉完婚。黛玉善理家政,贾府 家境渐裕,时晴雯病愈,宝钗亦借体还魂,琪官 又将袭人送回,数人得以团圆。宝玉、黛玉推己 及人,广为施舍,扶善济贫,贾府家业重振。书 中所叙,显然违背曹雪芹原意,唯人物描写、语 言风格尚有几分相似。有嘉庆二十四年 (1819)藤花榭刊本、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 馆聚珍本、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熔经阁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等。 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狄青复夺衣袄车

狄青复夺衣袄车

元杂剧剧本。简名《衣袄车》或《复夺衣袄车》。撰者姓名未详。剧演宋时无章阁学士范仲淹令狄青押500辆衣袄车前往西延边赏军。将军王环,年事已高,将盔甲兵器在街市出售,因见狄青英雄,便赊予狄青。途中狄青贪杯,衣袄车被河西国大将昝雄和史牙恰夺去。范仲淹闻讯后再遣刘庆前往助战;并说,如狄青不能复夺衣袄车,便取其首级回报。狄青箭射昝雄、刀劈史牙恰,夺回衣袄车。狄青将二敌将首级交刘庆先回,自己杀罢残敌后至。刘庆中途遇前来接应的黄轸。为冒功,黄轸夺了敌将首级,将刘庆推下山涧,回去领功。范仲淹正欲犒赏黄轸,狄青回营。在黄轸的狡辩下,范仲淹欲斩狄青。刘庆落涧未死,赶到刑场说明真相。最后以黄轸被杀、狄青官封总都大帅作结。此剧正末第一折扮王环,二、四折和楔子扮刘庆,三折扮番国探子,有异于杂剧常格。狄青为北宋名将,但剧中所演故事不见史载;王环、刘庆诸人亦史无其人。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原毁

原毁

唐韩愈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源自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有推原其本之意,“原毁”就是推论毁谤的根源。 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社会矛盾重重,朝官以及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相互毁谤,已流为社会风气。作者怀才不遇,屡遭左迁,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深恶痛绝,所以在此文中,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了一般人好诽谤、贬低别人的原因,指出形成这种风气的社会心理就在于“忌”,同时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互相攻击的现象也表示了愤慨,渲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毁”字展开议论,段与段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通篇运用对比,语言多用排句和偶句,同时句型长短不一而又错综变化,具有散文特有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