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蒂

- 姓名:庞蒂
- 全名:莫里斯·梅洛-庞蒂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罗舍弗尔
- 出生日期:1908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961年5月3日
- 民族族群: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家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生于罗舍弗尔,先后在勒阿弗尔、巴黎上中学,192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开始接触胡塞尔的现象学,1930年获哲学中学教师学衔,1931年任博凡中学哲学教师,1935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辅导教师,并准备博士论文。1941年参加过“社会主义和自由抵抗组织”。1945年与萨特等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1955年与萨特决裂。1949—1952年在巴黎大学讲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1952年取得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授讲席,1961年正值学术高峰时在巴黎因病猝然逝世。
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 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探险》(1955)、《符号》(1960)以及去世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文集《眼睛与精神》(1961)、《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梅洛—庞蒂的哲学发展起始于他对笛卡尔唯物主义和当代批判唯心主义的批判,他反对他们把认识的对象完全归结为概念,从而把世界变成思想的作法,并指出,唯心主义虽然会给人提供一个和谐的、协调的知识系统,但不能使人达到世界以及个人以外的他人。所以,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世界,哲学的根本途径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与极端的客观主义联合起来。
梅洛—庞蒂从事哲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直至1939年以后他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力图以现象学为基础,并从知觉本质出发,把人文科学,首先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建立知觉现象学。他试图赋予形式、结构以哲学意义,他指出,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关于认识结构与行为的思想,人的认识并不能引起原始因素的综合,行为也并不是思考总和的结果。行为是主体的行为,这个主体既是行动着的又是思想着的,行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不懈的斗争。
心理学和现象学对梅洛—庞蒂的思想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他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受益非浅,但他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他还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归结为人体生理器官活动的理论,但他否认这种因果律或量的分析能证明人的心理活动。他接受了胡塞尔把哲学作为对意识结构的描述的现象学观点,认为对事物的本质不能进行解释和分析,只能通过知觉对其加以描述和界说,知觉是真实的根源,只有主体的知觉即主观感受,才能从本质上说明世界的问题。他还赞同胡塞尔关于没有自在之物、只有能被人的意识所接受的事物的观点。但他坚持主张任何知觉概念都与超越意识的世界有一种本质相关,这种本质相关自身能够成为反思的对象,因而也就成了“为意识的存在”。他也不赞成胡塞尔的还原方法,他主张的还原并不企图构造一个独立的现象世界,他的现象学描述并不仅仅只考察知觉事实,同时也描述自我超越以及我们经验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并把它同纯粹的概念相区别。他认为思想和世界的关系不光受演绎工具的影响,也受知觉者,即“知觉的基础”的影响。
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重新解释了躯体和思想的区别。躯体和思想只是不同层次的概念,虽然它们的区别是不可还原的,但它们在逻辑上是渐增的,正如生理学的概念预示了心理学的概念一样,躯体和思想的关系也是如此。梅洛—庞蒂既要坚持两者在逻辑上的各自独立,又要反对用固定的术语来解释这种关系,这正体现了他的矛盾之所在。
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梅洛—庞蒂尝试为人的主观性理论寻找根据。同柏格森一样,他也认为知觉是理智分析的产物,人们不可能用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中抽取出来的人工组合手段重建人们自身对世界的经验。躯体并不是处于其它客体之中的一种客体,而是身体—主体,它是一种通向世界的结构,是世界的相关者,它处于世界中,是我们通往世界的停靠站,是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在该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提出了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后来在《人道主义和恐怖》以及《辩证法的探险》等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萨特一样,他认为解放隐含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之中,但他否认这种解放的绝对性。当人们选择时,人们确实创造了自己的道德存在,但人们总在不断地进行选择,而选择时的出发点总是预先估计好的。他还特别强调由人们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性和事物的暧昧性之间的中介,它并不是个人道德自律的障碍,而是自由实践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梅洛—庞蒂力图用人的主观性概念修正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政治行动和人类历史的理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原则,认为应该通过历史的结果来判断历史进程,因此,历史地行动就意味着不可避免地使自己服从于这种客观判断,而不管人的主观愿望如何。但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理论是错误的,它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以及自我选择的意义。他还指出,历史具有不可还原的多样性和偶然性,任何一种反对特定阶级或特定经济结构的革命运动都不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但人们必须用一种探索式的方法使用它,并按变化着的历史条件修正它。
除了学术著述外,梅洛—庞蒂还积极参与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运动,但他的政治态度没有萨特那么激进,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例如他既承认人对境况的自由选择,又承认境况对人的强烈作用,认为自由选择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处于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主体知觉的活动。他还注意强调满足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他也主张使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相结合,但反对暴力和阶级斗争,希望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庞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明语林
笔记。清吴肃公撰。十四卷。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成书年代不详,仿临川《世说》之体。凡三十七类,皆用《世说》旧目。专辑明人言行轶事。其德行、言语、方正、雅量、识鉴、容止、俳调七类又各有补遗数条。为研究明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电世界
高阳氏不才子(许指严)撰。原载《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出版。标“理想小说”,署高阳氏不才子撰,共十六回,部分章节附有插图。1910年10月22日至1911年1月10日,《广益丛报》第248—256号(第8年第24—32期)重刊。此次以《小说时报》初刊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排印。叙一百年后出现的一位电王黄震球的故事。黄震球以陨石炼就名为“鍟”的新原质,可于空中发电,制成电手枪,将入侵之西威国全部飞行舰击落海底,并将敌国都市烧成焦土,威震全球诸国。电王飞至南极,掘金铸币,使世界富足;发明太阳灯,使南极变为温暖世界。注重教育,遍设学堂,普及电化教育;又重视交通、农业,讲究卫生,提倡节育,受万民爱戴。后电王见世界人类孳生,新编探险队,制电船向地下开辟殖民地。不料此地竟成了淫盗之窟,使电王极为感伤,遂乘电船升空而去。作者通过这一科学巨人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科学救国、征服自然的理想,想象丰赡,情节奇幻。结尾电王出世,更令人深思。
残水浒
《残水浒》是《水浒传》续书之一种,接七十回卢俊义惊梦起,全书共十六回,为中国近代学者、小说家程善之(1880—1942)所著,1933年《新江苏日报》刊行,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再版,收入“水浒系列小说集成”系列,与《水浒外传》、《水浒中传》结为一册;《残水浒》小说内容结构完善,与《水浒传》前七十回遥相呼应,其结局又应对正史中宋江等三十六人为张叔夜所擒的记载。
伦理约编
据廖宗泽《六译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廖平在选科师范讲伦理,以近日课本非腐则谬,不足採用,乃自编《伦理约编》作讲义。大旨在取外国先野后文之箴言,以合《公羊》拨乱反正之范围(李光珠《序》),以孝、宗庙、扶阳抑阴、丧服、文字等爲题,每题次以十目。十目如下:(一)西俗。博採西人近俗及学説。(二)中证。孔子以前,中国如今西人,遗文孤证尚有可考。(三)求野。中国藩服,各史夷狄传与《北魏》、《元史》之类。(四)拨正。每条引经以证之。(五)祸乱。西国无伦理,其祸乱译书多讳之。(六)师説。凡传説与祸乱相近、与尊孔切合者入此门。(七)比较。以中外伦理相比,较其得失,考其利害。(八)引进。外人染华风,知自别于禽兽者入此门。(九)解误。经传之説有从来误解者,如《斯干》之男女,指爲真男女,以爲贵男贱女。(十)防弊。唐宋以后,语多过甚,有爲外人攻击宜改良者入此门。廖平极佩西方进化之説,此编尤注意于此。《伦理约编》曾连载于四川《国学杂志》一九一五年第五、六号,《国学荟编》一九一四年第十期。后收入《六译馆丛书》,今据此本整理。
论语拾遗
北宋苏辙撰。一卷。前有自序云:“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其书者十二三也。大观丁亥闲居颍川,为其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意有未安者,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之《论语拾遗》。”其书以《易》曰“无思”解释《诗》曰“思无邪”,认为“惟无思然后思无邪”,而圣人无思则是指“外无物内无我”;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为虽死而不乱”之类,颇涉于佛、老二氏之学。而其所说“请讨陈恒”、“子见南子”、“齐归女乐”、“泰伯至德”等章驳正苏轼(字子瞻)说,俱有精理。他如以“刚毅木讷”与“巧言令色”相证,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等“六蔽章”之不好学与“入孝出弟章”之好学文互勘,亦颇有所发明。存有《四库全书》本。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舍卫城长者之子死。父母悲哀不止。佛说此子先没天而生于长者之家,今死而生于龙中,即为金翅鸟所取食。因而三处一时啼哭,且说此儿之前因。长者闻之而得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