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蒂

- 姓名:庞蒂
- 全名:莫里斯·梅洛-庞蒂
- 性别:男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罗舍弗尔
- 出生日期:1908年3月14日
- 逝世日期:1961年5月3日
- 民族族群: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年3月14日~1961年5月3日),法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家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主要代表。生于罗舍弗尔,先后在勒阿弗尔、巴黎上中学,192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29年开始接触胡塞尔的现象学,1930年获哲学中学教师学衔,1931年任博凡中学哲学教师,1935年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辅导教师,并准备博士论文。1941年参加过“社会主义和自由抵抗组织”。1945年与萨特等人合作创办了《现代》杂志,1955年与萨特决裂。1949—1952年在巴黎大学讲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1952年取得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授讲席,1961年正值学术高峰时在巴黎因病猝然逝世。
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 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探险》(1955)、《符号》(1960)以及去世后由别人整理出版的文集《眼睛与精神》(1961)、《可见的和不可见的》。
梅洛—庞蒂的哲学发展起始于他对笛卡尔唯物主义和当代批判唯心主义的批判,他反对他们把认识的对象完全归结为概念,从而把世界变成思想的作法,并指出,唯心主义虽然会给人提供一个和谐的、协调的知识系统,但不能使人达到世界以及个人以外的他人。所以,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世界,哲学的根本途径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与极端的客观主义联合起来。
梅洛—庞蒂从事哲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直至1939年以后他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他力图以现象学为基础,并从知觉本质出发,把人文科学,首先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建立知觉现象学。他试图赋予形式、结构以哲学意义,他指出,哲学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关于认识结构与行为的思想,人的认识并不能引起原始因素的综合,行为也并不是思考总和的结果。行为是主体的行为,这个主体既是行动着的又是思想着的,行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不懈的斗争。
心理学和现象学对梅洛—庞蒂的思想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他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受益非浅,但他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他还吸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归结为人体生理器官活动的理论,但他否认这种因果律或量的分析能证明人的心理活动。他接受了胡塞尔把哲学作为对意识结构的描述的现象学观点,认为对事物的本质不能进行解释和分析,只能通过知觉对其加以描述和界说,知觉是真实的根源,只有主体的知觉即主观感受,才能从本质上说明世界的问题。他还赞同胡塞尔关于没有自在之物、只有能被人的意识所接受的事物的观点。但他坚持主张任何知觉概念都与超越意识的世界有一种本质相关,这种本质相关自身能够成为反思的对象,因而也就成了“为意识的存在”。他也不赞成胡塞尔的还原方法,他主张的还原并不企图构造一个独立的现象世界,他的现象学描述并不仅仅只考察知觉事实,同时也描述自我超越以及我们经验所具有的相关性质,并把它同纯粹的概念相区别。他认为思想和世界的关系不光受演绎工具的影响,也受知觉者,即“知觉的基础”的影响。
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重新解释了躯体和思想的区别。躯体和思想只是不同层次的概念,虽然它们的区别是不可还原的,但它们在逻辑上是渐增的,正如生理学的概念预示了心理学的概念一样,躯体和思想的关系也是如此。梅洛—庞蒂既要坚持两者在逻辑上的各自独立,又要反对用固定的术语来解释这种关系,这正体现了他的矛盾之所在。
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梅洛—庞蒂尝试为人的主观性理论寻找根据。同柏格森一样,他也认为知觉是理智分析的产物,人们不可能用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中抽取出来的人工组合手段重建人们自身对世界的经验。躯体并不是处于其它客体之中的一种客体,而是身体—主体,它是一种通向世界的结构,是世界的相关者,它处于世界中,是我们通往世界的停靠站,是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在该书的结尾部分,梅洛—庞蒂提出了人的解放和人在历史行动中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后来在《人道主义和恐怖》以及《辩证法的探险》等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同萨特一样,他认为解放隐含在人类意识的能力之中,但他否认这种解放的绝对性。当人们选择时,人们确实创造了自己的道德存在,但人们总在不断地进行选择,而选择时的出发点总是预先估计好的。他还特别强调由人们建立起来的意义领域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纯粹个人的主观性和事物的暧昧性之间的中介,它并不是个人道德自律的障碍,而是自由实践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梅洛—庞蒂力图用人的主观性概念修正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政治行动和人类历史的理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原则,认为应该通过历史的结果来判断历史进程,因此,历史地行动就意味着不可避免地使自己服从于这种客观判断,而不管人的主观愿望如何。但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理论是错误的,它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以及自我选择的意义。他还指出,历史具有不可还原的多样性和偶然性,任何一种反对特定阶级或特定经济结构的革命运动都不可能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尽管是一种有力的理论工具,但人们必须用一种探索式的方法使用它,并按变化着的历史条件修正它。
除了学术著述外,梅洛—庞蒂还积极参与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运动,但他的政治态度没有萨特那么激进,具有明显的折衷主义倾向。例如他既承认人对境况的自由选择,又承认境况对人的强烈作用,认为自由选择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处于自由与必然之间的主体知觉的活动。他还注意强调满足人的现实的物质需要。他也主张使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相结合,但反对暴力和阶级斗争,希望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庞蒂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法兰西内战
德国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著。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举行了革命,本书是马克思受第一国际总委会委托,就巴黎公社革命而写的宣言,定稿于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在书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客的本质,论述了巴黎公社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无产阶级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进而夺取政权的经验教训;提出并论证了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原则;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精神。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国家机器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必须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马克思阐明了公社的实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它是生产者同占有者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高度赞扬了公社实行的真正民主制度,该著作还指出,公社式的工人政府,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式的,它应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经过长期斗争,经过一系列使环境和人都改变的历史过程。该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力作。中译本由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本书为日本汉学泰斗斯波六郎的代表作,选取“孤独感”这一关键词,遵循时代顺序,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细密的解说。尤为重要的是,斯波六郎通过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不同作家风格殊异的“孤独感”进行了对比,并且阐发了中国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的过程。附录《中国文学中的融合性》通过中日文学对比,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特质进行了深入阐发,是一篇备受赞誉的佳作。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又名《素问遗篇》《素问佚篇》、《素问亡篇》。医经类著作。佚名撰,一作北宋刘温舒撰。一卷。温舒有《素问入式运气问奥》已著录。通常认为此系唐后之人因 《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托名撰成,以补《素问》之遗。其中以论述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升降前后、迁正退位、刚柔失守等问题为主,并论及运气太过或不及所产生的病证及刺法等,对疫病的传染性也在篇中明确论及。后世一些版本的《黄帝内经素问》,已将该内容补入,以成完璧。对研究《内经》运气学说及疫病学说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元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陆懋修抄录白云观道藏本(五卷),碧琳瑯馆丛书本。
陆居仁诗集
陆居仁诗词全集12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撰。五百二十卷。编年体北宋史。焘取北宋九朝史事,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著为此书。起建隆,迄靖康,凡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自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目》十卷,《目录》五卷,共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凡实录、国史、会要、野史、家乘、墓志铭、行状等有关资料,无不广收博采。其中分注考异,详引他书,保存大量史料,既可考定《宋史》、《辽史》及现存文集、笔记传写之误,又可从中辑存佚文、佚书。原书世鲜传本,今本系清乾隆时《四库全书》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缺佚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哲宗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元符三年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徽宗、钦宗两朝史文。清辑写本藏于南北七阁,后因兵火,已有散失。嘉庆时,张月霄据阁本抄本印刷,称爱日精庐本。光绪时,浙江巡抚谭钟麟延杨莹、黄以周等以爱日精庐本为底本,校以文澜阁残本,多有是正,由浙江书局刊刻。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毛诗指说
诗经学专著。一卷。唐成伯玙撰。伯玙生卒年及生平未详。此书凡四编。第一编曰兴述,说明陈诗观风与孔子删诗正乐等事;第二编曰解说,先解释诗义,《风》、《雅》、《颂》次之,《周南》又次之,诂训序又次之,篇章又次之。第三编曰传受,说明四家诗授受世次和说诗源流。第四编曰文体,研究《诗经》句法的长短、篇章的多寡、措辞的异同以及用字的体例等。此书篇幅不多,前人很少提及。今按其书,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解诗上,不管毛亨、郑玄说法如何,成伯玙完全按照己意去解诗。影响所及,开启了宋以后学者以己意解诗的风气;二是对于《诗序》,定“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实伯玙此书发其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宋苏辙作《诗集传》,于《诗序》惟存其发端一语,以下馀文,悉从删汰。其后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辙说为祖,实则成伯玙已先言之,他对《诗经》的研究,的确起过一些启迪作用。此外,他注重文体,对于研究《诗经》的艺术特点,也是很有帮助的。有《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