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首

智首
  • 姓名:智首
  • 俗姓:皇甫
  • 性别:
  • 朝代:隋代
  • 出生地:安定(甘肃)人
  • 出生日期:567
  • 逝世日期:635
  • 民族族群:

智首(567~635)隋代僧。安定(甘肃)人,俗姓皇甫。幼年投相州云门寺智旻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受戒后,未知得戒否,遂于佛塔前祈请显证,蒙佛摩顶,得身心安泰。后从道洪学律,同学七百余人,无出其右者。年未满三十,即开始讲律,其懿德敏行,颇为时人赞叹。隋文帝于长安建大禅定道场时,师随智旻入关,住寺讲律,又考定三藏众经。其时关中专奉僧祇律,洪遵开创四分律,道俗虽随之,而传文律仪尚不明,师乃着五部区分钞及四分律疏,标众师所未解,令众释然。自此法誉更隆,洪遵亦亲列法座,命众依凭之。仁寿以后三十余年间,独步京师,无有抗衡者。大业之初,敕住大禅定道场,法化益盛,曾于相州云门之故墟建双塔,以志出家受戒之地。唐贞观元年(627),天竺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藏携梵本来华译为汉文,涉及律处,皆咨询取正于师。太宗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在长安造弘福寺,广集有德之僧,师受召为上座,任僧纲。九年四月示寂,世寿六十九。太宗敕令国葬。世称四分律宗第八祖。弟子有道宣、道世、慧满、道兴、智兴等。著作除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四分律疏(又称广疏、大疏)二十卷外,另有出要律仪纲目章一卷、小阿弥陀经钞二卷等。[续高僧传卷二十二、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序、开元释教录卷八、六学僧传卷四、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卷二、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

智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

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具有史诗般规模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意识流手法的典型作品。小说的结构模仿荷马的《奥德赛》,全书共18章,分3个部分。《尤利西斯》的故事十分简单,总共只描写了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40分将近19个小时内三个人物—斯蒂芬、布鲁姆、以及布鲁姆的妻子莫莉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作品以布鲁姆为中心通过他在都柏林的漫游,几乎接触到都柏林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家斯蒂芬丧母后,一直沉浸在悲哀与忧伤之中,感到在精神上无所依托,渴望能够找到一位精神上的父亲。广告推销员布鲁姆是犹太裔爱尔兰人,因失子之痛在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布鲁姆的妻子莫莉是个歌唱演员,生活放荡,在家招蜂引蝶,与人私通,使得布鲁姆羞愧难当。在道德沦丧、家庭分裂和传统观念失去价值的现代世界里,布鲁姆和斯蒂芬都成了飘零无依、精神上失去寄托、心灵上布满创伤的人。这天布鲁姆在都柏林奔波忙碌,在一家妓院与喝得酩酊大醉的斯蒂芬相遇,布鲁姆对他悉心照料,在灯影中两人相视而立,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各自精神上需要的东西:斯蒂芬找到了父亲,布鲁姆找到了儿子。深夜,布鲁姆带斯蒂芬回家,他的妻子莫莉听说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便朦胧地感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并隐约地感到一种冲动。乔伊斯通过这三个人物潜意识活动的表现,反映出整整一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顺治太原府志

顺治太原府志

四卷。无名氏撰。清顺治十一年(1654)本。全书九类,分为:城池、公署、学校、职官、名宦、选举、人物、诗文、灾祥。此书实为承续关廷访万历刊本而作,承袭旧志书的体例和章法。记事始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止于清顺治九年(1652)。在职官类下,载有顺治十一年(1654)事,如“王显祚,直隶曲周县人,举人,顺治十一年任。”由此可见此志所续,如其刊刻时间,应为顺治十一年后。

胤产全书

胤产全书

产科学著作。4卷。明代俞新宇授,王肯堂(宇泰) 撰于1602年。现存原刻本及其他明清刻本。卷一载求子、调经等医论五篇及有关处方;卷二列养胎、安胎等医论,孕胎期杂证之遗方治法;卷三为催生、临产、小产诸证;卷四则系妇人杂病。全书共载方五百余首,医论数十篇。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

洞玄灵宝真人修行延年益算法。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抄袭《上清修身要事经》,言养生法术。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呼神名、守一、祝咒等养生辟邪之法。

瓜庐集

瓜庐集

诗别集。宋薛师石著。一卷。师石隐居不仕,筑屋会昌湖西,题曰“瓜庐”,因以名集。师石去世后,其子薛峻于淳祐丙午(1246)刻以行世。今有鲍廷博知不足斋影抄《南宋八家集》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冒广生《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卷首载赵汝回序,集后附录《四灵留题奉赠薛景石瓜庐》及曹豳跋语。《南宋八家集》、《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还附有王绰《薛瓜庐墓志铭》及刘植跋语。

大乘入楞伽经译注

大乘入楞伽经译注

又名《楞伽经》、《入楞伽经》、《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此经结构与十卷本*《入楞伽经》基本相同,内容亦主要为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法”。经文宣扬如能消灭阴覆于阿赖耶识的一切虚妄分别,一切根识也就随之而灭,由此说明离心无一切境界,三界唯心。经中提到真如、藏识、意识等一系列概念,为后来的《唯识论》、《起信论》所发挥。异译本参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