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首

智首
  • 姓名:智首
  • 俗姓:皇甫
  • 性别:
  • 朝代:隋代
  • 出生地:安定(甘肃)人
  • 出生日期:567
  • 逝世日期:635
  • 民族族群:

智首(567~635)隋代僧。安定(甘肃)人,俗姓皇甫。幼年投相州云门寺智旻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受戒后,未知得戒否,遂于佛塔前祈请显证,蒙佛摩顶,得身心安泰。后从道洪学律,同学七百余人,无出其右者。年未满三十,即开始讲律,其懿德敏行,颇为时人赞叹。隋文帝于长安建大禅定道场时,师随智旻入关,住寺讲律,又考定三藏众经。其时关中专奉僧祇律,洪遵开创四分律,道俗虽随之,而传文律仪尚不明,师乃着五部区分钞及四分律疏,标众师所未解,令众释然。自此法誉更隆,洪遵亦亲列法座,命众依凭之。仁寿以后三十余年间,独步京师,无有抗衡者。大业之初,敕住大禅定道场,法化益盛,曾于相州云门之故墟建双塔,以志出家受戒之地。唐贞观元年(627),天竺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三藏携梵本来华译为汉文,涉及律处,皆咨询取正于师。太宗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在长安造弘福寺,广集有德之僧,师受召为上座,任僧纲。九年四月示寂,世寿六十九。太宗敕令国葬。世称四分律宗第八祖。弟子有道宣、道世、慧满、道兴、智兴等。著作除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四分律疏(又称广疏、大疏)二十卷外,另有出要律仪纲目章一卷、小阿弥陀经钞二卷等。[续高僧传卷二十二、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序、开元释教录卷八、六学僧传卷四、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卷二、唐书艺文志第四十九]

智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松乡集

松乡集

又名《松乡先生文集》。诗文集。元任士林(1253—1309)撰。十卷。士林字叔实,号松乡,浙江奉化人。至大初举为安定书院山长。诗文颇有法,得赵孟頫赏识。是集收各类文二百四十余篇,诗七十余首,疏表二十二章。文以墓志居多,大抵刻意摹仿韩愈,言辞古朴。诗追步唐人,并以振衰起废、冲破宋末腐气为己任,但其功底尚浅,犹未脱江湖派纤佻之窠。有《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0)刻本较为通行。

金丹四百字解

金丹四百字解

《金丹四百字》,乃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

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作品。又称《西厢弹词》、《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金董解元作。取材于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但根本上改变了原作主题。张生被改写成有情有义、始终忠实于爱情的正面人物,他和莺莺一起为争取自由结合而同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最后双双团圆。还塑造红娘这个热心为崔张奔走的婢女形象。情节曲折,结构宏伟,语言活泼,长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对元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有直接影响。

上清帝七书

上清帝七书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

凡三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其中第一一二条(大四八·九九二上):‘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由此可知本书之概要,乃逐条解说其意义者。然实际之记述却未必依上所述之顺序。卷上之初,即说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次则以三十三条问答解说其意;卷中之初,即略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后复以二十七问答细说之。卷下之初,举示妙行圆满之趣旨,再揭以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意义。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干,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