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砺

- 姓名:张作砺
- 别名:字石斋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作砺,生卒年不详,字石斋,河北玉田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著有《招远县志》。生平事迹不详。
张作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艰难时世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长篇小说。情节发生在虚构的焦煤镇,这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缩影:工厂林立,浓烟滚滚,机器隆隆声震耳欲聋。五金批发商葛擂梗当选为国会议员。他还是个有一套“理论”的教育家,在镇上办了一所学校,向儿童灌输“事实”。在这种窒息人性的教育下,葛擂梗的儿子汤姆成了吃喝嫖赌的恶棍。葛擂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逼着自己的女儿露意莎嫁给比她大30岁的百万富翁庞得贝。这个银行家兼工厂主为人残忍,露意莎婚后生活非常痛苦,最后回到娘家。汤姆堕落成小偷, 畏罪潜逃,死于国外。小说在揭露资产阶级的同时还描写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不过作者不赞成宪章运动中的“暴力”派,而同情“道德力”派。小说中的工人斯梯芬既不参加工人斗争,也拒绝资本家的拉拢。他后来受到诬陷,逃跑时掉进废矿井摔死。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钱基博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该书是《庄子·天下篇》的专门论疏,是王云五主编的“国学小丛书”中的一种。全书分叙目、本文、附太史公谈论六家要旨考论三部分。疏记本文又把《天下篇》分为四部分来解释,它们分别是:总论、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公孙龙。疏文中广征博引,对《天下篇》的文字和义理有详细的训诂和解释。 在《叙目》中,作者提出造此疏文的四个准则:一是“以子解子”,即以《老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老子言,以《公孙龙子》书解释《天下篇》中的公孙龙子言,以此类推。以明了《天下篇》作为周末学术史的地位。二是“稽流史汉”,即以《汉书·艺文志》为考证古代书籍流派演变的根据。三是“古训是式”,即以较早的训诂为根据。四是“多闻阙疑”,即对不十分清楚的文字义理,就存而不论,而不强以为知。
中国俗文学史
郑振铎著。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民间文学史的重要 著作。作者在第1章以“何谓‘俗文学’?”为俗文学释 义:“‘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 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 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 东西。”继而扼要综述俗文学的6个特质及其与生俱来 的优缺点:“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的创作”、“是口 传的”、“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其想象力往往是很奔 放的”、“是勇于引进新的东西”。又就俗文学的体裁将 其分为5大类:诗歌——包括民歌、民谣、初期的词曲 等;小说——专指“话本”;戏曲——戏文、杂剧、地方戏; 讲唱文学——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游戏文章 ——用散文体或赋体写作。简要叙述了各种体裁俗文 学的产生与发展。尔后作者以13个章节的篇幅,以翔 实的资料对上自“古代的歌谣”下迄“清代的民歌”中国 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的俗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作了系统地叙述,并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各时代的文 艺发展的关系阐明了个人的见解。
医方选要
十卷。明周文采 (生卒年不详)编。周氏生平事迹不详。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弘治年间(1488—1505)曾任宪宗第四子朱祐杬兴献王府良医副使。著有《外科集验方》一书。此书成于弘治八年 (1495),为刘氏奉兴献王之命,将平日所集常用效方精选其简明切要者,分门别类,汇集成编。全书约十五万字。卷一载诸风、诸寒、中暑、中湿四门;卷二载伤寒、疟疾、诸痢、泄泻、霍乱五门; 卷三载呕吐、秘结、咳嗽、痨瘵、诸虚五门; 卷四载脾胃、诸气、积聚、水肿胀满四门;卷五载心腹痛、翻胃膈噎、咳逆、头痛、眩晕、腰胁痛六门;卷六载痰饮、喘、消渴、遗精白浊、诸淋五门;卷七载五疽、脚气痿痹、自汗盗汗、怔忡健忘动悸、疝气、积热四门;卷八载痼冷、诸血、肠澼痔漏脱肛、眼目、耳鼻五门;卷九载咽喉口齿、痈疽疮疖二门;卷十载折伤、妇人、小儿三门。共四十五门,载方一千一百六十余首。每门均抄录古方,又加以论述,论述病证机理,方便实用,有一定的临症参考价值。书中前有兴献王序及周氏自序。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 刊本。
金箓玄灵转经早午晚行道仪
金箓玄灵转经早午晚行道仪,原不署撰人。其祝文中有「圣寿天齐、皇明日丽」之语,当系明代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分作三篇,即〈玄灵转经早朝行道仪〉、〈玄灵转经午朝行道仪〉、〈玄灵转经晚朝行道仪〉。三篇科仪皆用于奉旨为皇家建金箓大斋,转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祈请三清、玉帝及北斗九星君等神灵保佑皇帝延生益算,祝愿皇帝圣寿万安,皇图永固、金枝蕃衍,宝历绵洪。其三朝行仪节次大同小异,皆较为长冗。
读春秋略记
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此为朱氏《五经略记》之一。此书辑录上自啖助、赵匡,下及季本、郝敬诸家旧说,补以己意。朱氏之说出其师黄道周,其最大之特色在于不囿旧说,不拘俗见,多发己意。其所辑录之诸家,大多皆是标新立异,不肯旁三传以说经者。其卷首《总论》云:“《春秋》大义,一言以蔽之曰:尊王。”又云:“读《春秋》者须观圣人之特笔,观其特笔而全书之旨可会而通也。于稷之会特书‘成宋乱’,恶贿赂之始行也;于澶渊之会特书‘宋灾故’,惜义理之终不明也。……书‘成宋乱’见正身之要焉,书‘宋灾故’见辨义之精焉,……凡圣人所为格致诚正、修齐冶平之道无不着于此矣。”此为其书之宗旨。朱氏认为,《春秋》一书原是经史相辅而行,史以陈其事,经以着其义,一笔一削,了然可见,但自鲁史亡而《左传》作,《春秋》之义遂多不可解。由于《左传》作于战国,其书多采他史以附之,故有与经文谬戾而不合其大旨者,而《公羊》、《穀》之略更不待言。因此,如果不因经以考传,而欲据传以明经,则会名实抵牾,是非舛错,而《春秋》之义则愈辨愈晦。可见朱氏仍深受啖、赵一派之影响。《四库》系据抄本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