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郑思肖
  • 姓名:郑思肖
  • 别名:字忆翁,号所南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连江(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241年
  • 逝世日期:1318年
  • 民族族群: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以示思念赵宋。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连江(今属福建)人,郑起子。宋末太学生,尝应博学鸿词试。侍父来吴,寓条坊巷。元兵南下,曾扣阍献策,不报。一生不娶,念念不忘君国之意,每形于诗文中,如《过徐子方书塾》云:“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寒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闻北方语,必掩耳亟走。坐卧不北向,扁其室为“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不画土,以示土地为人夺去。恶赵孟頫受元聘,与之绝交。钱财多周人之急,不事家产,游心佛道,自称三外野人。居无定所,遍游吴下名山禅宫,多寓万寿、报国二寺。元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八。临终,嘱友人书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尝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即“宋”字,寓意“大宋经”,造语奇涩。又著《释氏施食心法》一卷,《太极祭炼》一卷等。其论诗主灵气说,所谓“天地之灵气为人,人之灵气为心,心之灵气为文,文之灵气为诗”(《一百二十图诗集自序》),论文从其父说,以为“文者,三纲五常之所寄”,反对“惟务言语为工”、“坠于绮靡卑弱”的宋末文风。所作诗文多抒发眷怀故国之气节,明陈弘绪以为“视皋羽诸诗文,孤峭相似,而感愤壮烈殆欲过之”(《郑所南心史序》)。梁启超亦云:“读古人诗文辞多矣,未尝有振荡余心若此书之甚者。”(《重印郑所南心史序》)著有《所南先生文集》一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一卷、《锦钱馀笑》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又有《心史》七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中,题“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清徐乾学疑为明末人伪托,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影印崇祯十二年张国维刻本。今人整理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陈福康点校本《郑思肖集》。《全宋诗》卷三六二四至三六二八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八三三一至八三三九收其文九卷。事迹见卢熊《郑所南小传》。

郑思肖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席特哈尔塔

席特哈尔塔

《席特哈尔塔》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故事比较简单,它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的一生历程:锦衣玉食—游方为僧—骄奢淫逸—摆渡济世—修道成佛。结尾是主人公向后来者传授“道”的庄严图景。小说第一部分为四章:婆罗门的儿子、和沙门在一起、迦泰玛、觉醒;第二部分为八章:卡玛拉、和儿童似的人在一起、僧娑洛、河边、渡船夫、儿子、喳、戈文达。作品描写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终悟道成“佛”。主人公席特哈尔塔出生于一个宗教气氛浓郁,家境优越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少年时,他就想冲破家庭的传统,不愿从事父亲希望他继承的宗教事业。自此,他离开家,开始闯荡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不同的宗教学说,也尝试过世俗的生活。最终在一位渡船人的引导下,席特哈尔塔在一条小河的河水中看到了自我,他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了绝对的自己,最终找到了通往内心之路。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鲁迅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4卷5号。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篇首“识”介绍日记来源和写作目的。正文由十三则没有日月的日记组成。它借一个受迫害的精神病患者的自白,描述了狂人由觉醒到反抗的过程。先写狂人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历史的研究,认识到所谓“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家中大哥是吃人者,于是决定向他“劝转”,结果反被诬为“疯子”,遭到更严重的迫害。最后,狂人通过自我解剖,发出“救救孩子”的战斗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吃人和被吃的两个集团的对立:一面是赵贵翁、古久先生和大哥等吃人的封建统治者,一面是佃户、徐锡林、狂人等被吃的受压迫者。它塑造了一个在“五四”前夜觉醒了的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作品深刻地“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表达了作者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对于唤醒当时人们思想觉醒,推动人们投身于反封建革命斗争,曾发生过巨大作用。格式新颖,艺术构思精巧,对新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山谷集诗注

山谷集诗注

诗集注。北宋黄庭坚撰,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庭坚有《山谷集》已著录。渊字子渊,新津(今属四川)人。绍兴初,以文艺类试有司第,官至潼州宪,著《山谷内集诗注》。容,字公仪,号芗室居士,官至太中大夫,著《山谷外集诗注》。季温,字子威,容之孙,举进士,宝祐中官秘书少监,著《山谷别集诗注》。三家注文之意,不在于字句之细琐,而在于考核出处、时事,使读知其岁月而详其遭际,以推求作诗之本旨,故于考订行藏,证明时事所得较多。而山谷诗工于用典,剪裁鎔铸,点化无痕,注未必尽得所出。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附清谢启昆辑《外集补》四卷,《别集补》一卷。另有《四库全书》、《四部备要》、《武英殿聚珍版书》(木活字)本,无谢氏补五卷。

两军师隔江斗智

两军师隔江斗智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隔江斗智》。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详。剧写三国赤壁之战以后,荆襄九郡力刘备所得,孙权与刘备反目成仇。周瑜为夺回荆州,乃以孙刘结亲为名,拟乘送小姐孙安成亲之机,派兵夺回荆州。诸葛亮识破周瑜此计,着张飞挡回周瑜所遣诸将。一计不成,周又生一计,拟在刘备送夫人回门时强索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派张飞过江把刘备安全接回。

佛母经

佛母经

亦称《大般涅槃经佛为摩耶夫人说偈品经》、《大般涅槃经佛母品》。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是中国人以《摩诃摩耶经》卷下“佛临涅槃母子相见”为题材,糅以中国传统的孝道与印度佛教的“无常”思想撰集而成。共有四种异本。诸异本文字互有差异,但题材、结构、思想内容均相同。大体谓释迦牟尼将入涅槃,急遣优波离上忉利天给其母摩耶夫人传讯。摩耶夫人前此已作六种噩梦,得到恶兆,闻讯急忙下凡,释迦牟尼已入涅槃,装棺入殓。摩耶夫人绕棺悲号,释迦从金棺出,为之说无常偈。摩耶夫人返回忉利天,天地震动,泪如雨下。本经中国历代经录均失载,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入众日用

入众日用

全一卷。又作无量寿禅师日用小清规、日用清规、入众日用小清规、日用小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系南宋僧宗寿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佛诞日,在江西千龟峰以百丈清规为准,说示禅林一日之规矩,使入众之学人得以日夜遵守,其内容包括:起床、洗面、着袈裟、进食、如厕、入浴、卧相乃至看经、步行等诸种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