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

林兆恩
  • 姓名:林兆恩
  • 别名:字懋勋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福建莆田人
  • 出生日期:1517年2月4日
  • 逝世日期:1598年2月19日
  • 民族族群:

林兆恩(1517年2月4日-1598年2月19日),明学者,三一教创始人。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晚年门徒称为夏午尼氏、三教先生、三一教主,福建莆田人。出身于世宦之家,早年习儒学,有文名,但屡试未第,此后放弃科考,以求经访道为务。在与三教九流进行广泛的接触后,开始对儒、释、道三教产生怀疑。认为三教本出同源、本为一体,由于后人蒙昧,乃各持一端,以致三教均背离了本来的宗旨,走至极端。林兆恩创建三一教,并从事三一教理论的阐述与传播。在以福建为中心的江南诸省,吸收了成千上万的门徒。早期时,三一教主要吸收读书人入教,以讲经论道、读书作文为主,因而此时的三一教只是一个学术团体。随着入教人数的增加,教徒成份也日趋复杂,方内方外、士农工商皆闻风而至,北面师之,共称三教先生。三一教开始逐渐向宗教方向发展,但尚未成为一个具有严格教义的宗教。三一教以阳明心学为理论基础,林兆恩继承并发展了前人“道一教三”的三教合一理论,认为唐虞三代之前,并无儒、释、道之名,所以天下之道盛行于世,天下安定繁荣。自孔、老、释迦之后,分为三教,虽同出一源,然各趋邪僻,已非本来面目,只有将三教合一,才能去芜存精,让天下之道兴旺起来。他说“心一道一,而教则有三,譬支流之水固殊,而初泉之出于山下者一也。”(《林子三教正宗统论》册一《三教合一大旨》)。“故孔子、老子、释迦,为万世而生,以开心学之源,而天下之道,亦未始不同归而致一矣。”(《孟子正义》上)他认为阳明心学中所说的“心”是宇宙的本源,是人人都有的。这个“心”与孔、老、释迦的“心”一样,并无什么分别。也就是说“圣人之道,人人具足”。(《林子教正宗统论》册27《预章答语》)圣人之所以不多见,原因在于“常人屈于物欲而不识心也,学者溺于所闻而不识心也。”(同上)册七《心圣教言》)因而丧失了心之虚明的本体。他将三一教的教义分为立本、入门、极则三个部分,把儒、道、释分别归结到这三个部分中,以儒家的纲常礼教为立本,规定所有初来受业的门徒,首先要按照纲常伦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修养,完成所谓的“立本”功夫。然后方可“入门”,以明心法,明心法后即可进入最高的“极则”阶段,以体太虚。在三教归一的基础上,他还提出归儒宗孔的口号,主张释、道二教都要归结到孔子之儒,但他所说的孔子之儒,并不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学说,而是以儒家三纲五常为德,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兼及释、道心身性命之学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实际上是他所创立的以“心”为宗的理论思想。其事迹见林兆珂《林子年谱》。主要著作有《夏午尼经》三十六卷、《九序图》一卷及其门徒卢文辉将其平时言行汇辑成的《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册。

猜你喜欢的书

独断

独断

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

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

《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南北朝或隋唐道经。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经文乃太上道君讲说,宣称道教一切斋醮 *** 皆可敲击钟磐。钟磐之制作、敲击应合乎法度科仪。例如击钟应整理法服,祝诵唱赞,集众时击三响,道士亡故时击三百六十响等等。篇末附智德真人说十二时及常时鸣钟磐偈十三章。

宋宫十八朝演义

宋宫十八朝演义

许慕羲专著的《宋朝宫廷秘史》取材于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的内容,在深刻地描写了帝王的感情世界同时,也对宫闱生活做了细致地刻画。真实地再现了深宫密地的帝后生活,对于喜爱追寻历史的读者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本书运用生动的笔法,再现宫廷中帝后臣妃的悲欢离合和宠辱浮沉,暴露封建宫廷的荒淫糜烂和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自堂存稿

自堂存稿

宋诗别集。4卷。陈杰著。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如富于民歌风味的《女竹枝歌》:“南园一株雨前茶,阿婆手种黄玉芽。今年团栾且同摘,明年大姊阿谁家。”《仲宣楼》一诗,充满苍茫悲凉的怀古之情:“一雨真成五月秋,十年重上仲宣楼。峥嵘岁月欺人事,浩荡乾坤入客愁。孙刘气力三分尽,蜀汉山川百战收。可是登临无限意,闲看西日下城头”。又如《红梅》:“千树江头雪作裳,一枝故欲犯时妆。分明莹薄裁琼玉,不比胭脂抹海棠。”以红梅的清高,喻自身的品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虽源出江西,而风姿峭茜,颇参以石湖、剑南格调,视宋末江湖一派,气含蔬笋者,戛然有殊,在黄茅白苇之中,不可不谓翘之楚”。

佛遗教经解

佛遗教经解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

达摩多罗禅经

达摩多罗禅经

原名《禅经修行方便》或《修行方便禅 经》,亦作《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佛教经典。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译出。介 绍罽宾高僧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斯那)的禅法,而以佛 大先的禅法为主。佛大先受禅法于婆陀罗,婆陀罗受学于 来罽宾的天竺僧达摩多罗,而达摩多罗所传属上座部禅 法。主要讲五门禅,或称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界分 别观、因缘观、数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