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奇曼

塔奇曼
  • 姓名:塔奇曼
  • 全名:巴巴拉·w·塔奇曼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12年1月30日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芭芭拉·沃特海姆·塔奇曼(Barbara Wertheim Tuchman,1912年1月30日-1989年2月6日)女,美国历史学家、记者和作家。她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一次是《八月炮火》(1962年),这是一部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序幕和第一个月的畅销历史书,另一次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历》(1971年),这是一部关于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传记。


芭芭拉·韦特海姆生于1912年1月30日,父亲是银行家莫里斯·韦特海姆,母亲是阿尔玛·摩根索。她的父亲是一个富有和有声望的人,国家杂志的老板,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主席,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以及戏剧协会的创始人。她的母亲是伍德罗·威尔逊驻奥斯曼帝国大使亨利·摩根索的女儿。


虽然她在1962年的著作《八月炮火》中没有明确提及此事,但塔奇曼参与了该书的一个关键事件:追击德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和轻型巡洋舰“布雷斯劳”号。在她对这次追击的描述中,她写道:“那天早上(1914年8月10日),一艘见证了格洛斯特号对格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的行动的意大利小型客轮抵达君士坦丁堡。乘客中有美国大使亨利·摩根索先生的女儿、女婿和三个孙子。”她是亨利·摩根索的孙子;她指的是自己。她在后来的著作《练习历史》中证实了这一点,在书中,她讲述了她的父亲莫里斯·沃特海姆(Maurice Wertheim)于1914年8月29日从君士坦丁堡前往耶路撒冷,向那里的犹太社区提供资金的故事。因此,在2岁时,塔奇曼就参与了追击“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的行动,并在48年后记录了这次行动。


韦特海姆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露西·菲奇·珀金斯和G·A·亨蒂的书以及亚历山大·仲马的历史小说影响。她就读于曼哈顿上西区的瓦尔登学校。[6]1933年,她获得了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的文学学士学位,主修历史和文学。


毕业后,韦特海姆在纽约的太平洋关系研究所担任志愿者研究助理,1934年至1935年在东京度过了一年,其中包括在中国呆了一个月,然后经由西伯利亚大铁路返回美国,前往莫斯科,再到巴黎。她还以记者的身份为《国家》杂志撰稿,直到1937年她父亲将该出版物出售,她前往巴伦西亚和马德里报道西班牙内战。


1940年,韦特海姆与内科医生、医学研究员、曼哈顿西奈山医学院临床医学教授莱斯特·R·塔克曼(1904-1997)结婚。他们有三个女儿,其中包括杰西卡·马修斯,她后来成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主席。


二战期间,塔奇曼在战争信息办公室工作。战争结束后,塔奇曼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边抚养孩子,一边做基础研究,最终于1956年出版了《圣经与利剑: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的英格兰与巴勒斯坦》。


1956年《圣经与剑》出版后,塔奇曼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写作,大约每四年出版一本新书。塔奇曼认为,摆脱学术界的严格要求和期望实际上是一种解放,而不是因为缺乏历史学高级学位而感到受阻。她说,学术写作的规范会“扼杀任何写作能力”。


塔奇曼赞成用文学的方法来写历史,提供雄辩的解释性叙述,而不是专注于发现和出版新的档案资料。用一位传记作者的话来说,塔奇曼“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学家;她是一个外行人的历史学家,她让数百万读者对过去感兴趣”。8.


1971年,塔奇曼获得了圣路易斯大学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圣路易斯文学奖。


1978年,塔奇曼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1979年,她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第一位女主席。 1980年,她凭借《遥远的镜子》第一版平装本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同年,塔奇曼获得了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EH)的杰斐逊讲座,这是美国联邦政府授予人文学科成就的最高荣誉。塔奇曼的演讲题目是“人类最好的时刻”。


塔克曼是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受托人,也是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和海军战争学院的讲师。尽管她从未获得历史学研究生学位,但塔奇曼获得了美国顶尖大学的多项荣誉学位,包括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史密斯学院等。


猜你喜欢的书

文忠集

文忠集

诗文别集。一作《周益公集》、《平园集》、《周益公大全集》、《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周益国文忠公集》。二百零四卷,另一本二百零六卷。宋周必大撰。必大晚年,在家乡吉州,尝刻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以详确称。必大卒,其子纶与曾三异、彭权夏、许凌、罗克宣遵刻欧集之例,订校其集,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刻于吉州,计《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园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玉蕊辨证》一卷、《乐府》一卷、《书稿》十五卷及《附录》五卷。今有残本。其《辛巳亲征录》一卷、《壬午龙飞录》一卷、《癸未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丁亥遊山录》三卷、《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二卷,以涉及时事未刊。此后不久,吉守郑子敬为补刻之,《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的《周益公集》二百卷,即此书。《解题》并称有年谱一卷。今按,年谱乃其子周纶撰,开禧刻时当已有。《宋史·艺文志》著录时,缺《承事录》。《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周益公文集》五十二册,云缺。至清初,传益稀。清高宗乾隆(1736—1795)年间修《四库全书》,据鲍士恭家抄本著录,定名《文忠集》,合《思陵录》二卷为一卷,附录作四卷,共二百零四卷。吉人欧阳棨取《四库全书》本、彭邦畴校本、张观察抄本互勘,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年谱》一卷及《省斋文稿》至《承明集》前十一种共一百六十二卷,于文宗咸丰元年(1851),续刻馀三十八卷及附录五卷,共二百零六卷,复宋本之旧。

大漠英雄

大漠英雄

本文系述一位少年英雄,国亡家破,不甘屈膝虏廷,约集同志戚友,率领千余驼队,逃往新疆投一老友。行经戈壁,忽遇狂风黄沙之险,半夜又降大雪,人马驼队齐陷冰雪之中。幸得异人解救,命所豢灵禽乌鹏开路,始脱奇险,于沙漠中忽得世外桃源。当地筑有铁堡,境内良田万顷,遍地桑麻。景既灵秀,人更武勇。时往天山采药行猎,养有不少珍禽异兽。主人文武全才,虽具无上威权,但其部属居民,无行动限制而各忠其主人,无严刑苛政而赏罚严明。无论上下亲疏,一体遵守。又擅森林、矿山、佃渔。畜牧之富,人无弃材,地无弃利。人人均有娱乐,而不荒嬉废时;人人均勤职守,而不劳苦疲乏。政令虽发诸一人,而集思广益,议成于众,上下无所扦格,方付实行,朝令夕施,下情咸可上达。平庸者各以所能,而事其事。老少疾病、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有智力者,设有尊崇贤能之典,不限私财,但必使为国用。不设牢狱,而民知廉耻,死非所畏,而独畏法。以故全境人民安乐,上下亲如一家。主人乃天山大侠,隐居避世。所生一女,精于剑术,美艳如仙,与少年英雄结为夫妇,演出许多惊险新奇、可歌可泣之事。

郡阁雅言

郡阁雅言

笔记著作。宋潘若冲撰。潘若冲,或作若同,太宗时人,曾官郡守、赞善大夫。事迹不详。此书二卷,据《郡斋读书志》著录,共五十六则。今本仅八则,系以人为纲,分别记载杜牧、李远、王易简、裴皞、崔公佐、张祐、王定保、王著八人轶事,间及诗歌评论。如“杜牧”条记其“与杜甫齐名,时号大小杜”。“李远”条评其诗“体物缘情,皆谓臻妙”等。可资参考。有《说郛》本。

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注解

金刚经注解,一卷,清乾隆元年(1736)孚佑帝君乩注并序,定光佛乩序,守云道人辑,天禄堂参订本题曰直解。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依梁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目划分经文段落。释文则仿石成金的《金刚经石注》分类,前为字诠而句释(冠以“注”字),后复缕析而条分(冠以“讲”字)。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坐禅用心记

坐禅用心记

一卷。日本·莹山绍瑾著。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延宝八年(1680)卍山于加贺(石川县)大乘寺付梓刊行。本书篇幅极短,主要系叙述曹洞禅的要义及打坐的规范。内容叙述坐禅的根本精神、坐禅办道的秘诀、坐禅实修时对衣食住的注意事项、坐禅时的用心方式、教禅的关系等。并谓‘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乃坐禅的第一义谛。与道元所撰《普劝坐禅仪》同为参禅者不可或缺的宝典。注释书有《坐禅用心记不能语》(指月慧印)、《增冠傍注坐禅用心记》(吉田义山)、《首书傍训坐禅用心记》(鹈饲常树)、《坐禅用心记落草谈》(畔上梅仙)、《坐禅用心记提耳录》(西有穆山)等书。《三根坐禅说》附于坐禅用心记之后。入大藏经。

般若灯论释

般若灯论释

凡十五卷。又称般若灯论释、般若灯。清辨(梵Bhavya )着,唐代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内容为清辨自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aka -sva^tantrika )之观点,对龙树中论各章加以注释而成者。本书之思想特征系以严守龙树以来中观学者之传承为其本位,故不仅处处论破外道及小乘各派之邪见,且批判同是中观派的佛护论师之学说。另一特点即针对瑜伽派之立场,本论之主张一反历来中观学者之观点,尤以对世俗谛与胜义谛之见解更是大异其趣。此外,本论之作者擅长运用因明论理,全书之中,论式结构锐利巧妙,宗因喻各支完备整然,并以之击破反对论者之立义;此为本书另一特点。本论之梵文原本今已不存,汉译本颇不完备。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中,题为般若灯根本中论颂(梵Prajn~a^ -pradi^pa-mu^lamadhyamaka-vr!tti ),迄今犹存,较汉译本受学者之重视。本论之注疏较著名者有观誓(梵Avalokitavrata )之般若灯疏(梵Prajn~a^pradi^pa -t!i^ka^ ),为了解印度末期中观派与瑜伽派之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