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永仁

- 姓名:嵇永仁
- 别名:字匡侯,改字留山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无锡(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37
- 逝世日期:1676
- 民族族群:
嵇永仁(1637~1676),清代诗人、戏曲作家。字匡侯,改字留山,号抱犊山农。无锡(今属江苏)人。明诸生。性情豪纵,重气节,与瞿式耜、张同敞等为友。曾入闽浙总督范承谟幕为宾客。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范承谟被执,永仁也在押,迫降不从。康熙十五年承谟被害,永仁自缢。康熙四十七年追赠国子监助教。永仁现存的诗,多为狱中与难友唱和之作。如《憔悴吟》、《颠倒歌》、《拟古诗》等。或叙心志,一抒怀抱。或记狱中杂事。或抨击、讥刺时政。早年所作的诗,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如《京口讯潘江如》:“乱后家园在,天留处士贫。入城看败瓦,居巷寂无邻。”描写战乱造成的一派萧条景象。有些作品抒发了诗人离乡游子的凄凉心态。如《红桥庄歌行》,情意缠绵,十分动人。他的诗充满撼动人心的真情,诗风淳朴,不假雕饰,能以情取胜。
永仁亦擅杂剧、传奇。杂剧《续离骚》作于狱中,由《刘国师教习扯淡歌》、《杜秀才痛哭泥神庙》、《痴和尚街头笑布袋》、《愤司马梦里骂阎罗》四折短剧组成。剧中多有寄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痴和尚街头笑布袋》,借痴和尚之口,骂倒世人的蝇营狗苟,卑劣龌龊。《刘国师教习扯淡歌》以演唱《扯淡歌》引发对古往今来盛衰兴亡的感慨。永仁杂剧以写悲愤之情见长。他在引言中说:“歌哭笑骂,皆是文章。仆辈遘此陆沉,天昏地惨,性命既轻,真情于是乎发,真文于是乎生。”另有传奇《扬州梦》32出,《双报应》30出。《扬州梦》取材于唐传奇小说《扬州梦记》,写杜牧与湖州女的爱情故事。《双报应》属公案戏。他的传奇作品曲辞尚本色,科白生动,情节安排颇具匠心。著有《抱犊山房集》6卷(前3卷为狱中所作,4、5两卷为入狱前诗,第6卷是同难王龙光、沈天成二人的诗文)。医书《东田医补》12卷。戏曲作品《百苦吟》、《游戏三昧》今不存。
嵇永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水魅雷普利
《水魅雷普利》发表于1991年,是“雷普利系列”的最后一本。 金盆洗手的雷普利和妻子海洛丝在法国的自家别墅中,过着优越安逸的半隐居生活,没想到一对美国夫妇的到来打乱了雷普利的生活。他们不仅知道雷普利的过往,更企图找到曾遭雷普利杀害的艺术家沉于附近河中的尸体。他们正在一步步挖掘雷普利不可告人的过去…… 法网恢恢,真的疏而不漏吗?雷普利每一次杀人,最后都能够幸运地继续逍遥法外,难道真的没有人可以制裁他吗? 在最终部的《水魅雷普利》中,海史密斯塑造出一对讨人厌又神经质的美国夫妻,来扰乱汤姆宁静的生活,来揭发汤姆自以为万事皆息的秘密。本书精彩程度不逊色于“犯罪小说天后——海史密斯”以往的水平,为雷普利系列写下完美的句点。
仇池笔记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苏轼撰。仇池山在成州以南, 《世说新语》云山中有地穴通小有洞山,苏轼《双石引》云: “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书名即源于此。二卷,有《类说》本、明赵开美刻本、涵芬楼辑刻《宋人小说》本等。本书体例与《东坡志林》相近,为宋人裒聚苏轼随笔文字而成,非苏轼自编。今本一百三十八则,与《东坡志林》重见者多达三十七则,其他尚有一部分别见于《东坡题跋》中。当因苏轼笔札散在人间,数量极多,编纂者各就所见编纂成书,故多有重复之篇。本书内容,或记生平经历见闻,或议论古今诗文得失及辞章所出,或记奇物异卉,或论经史朝制,间杂神异、谐谑故事,所涉较为广泛。这些均与《东坡志林》相似,故不赘述。由于今存本已经曾慥收入《类说》时作了文字上的删削,故有些篇章似不够完整。
临潼斗宝
花部戏。清佚名撰。四回,未分场。成书年代不详。 分“说计进宝”、 “晓谕各国”、“上山结拜”、“临潼斗宝”四回。演春秋战国时代伍员力举千斤鼎故事。秦穆公欲吞并列国,假传周天子诏,命各国王子携带宝物,赴临潼关献宝,以便一举擒拿。伍员智勇双全,力举铜鼎,争得十八国都名夫印,挫败秦王阴谋,保各王平安返国。剧本情节简单,词语通俗,艺术上比较粗陋,具有民间色彩。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楚曲剧本之一,对研究清代民间戏曲有很高参考价值。有文雅堂刊行《新镌楚曲十种》刻本(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中国戏曲史料丛书·明清戏曲珍本辑选》本。
花随人圣庵摭忆
《花随人圣庵摭忆》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著作,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黄溶对清代至民国的人物轶事和史事掌故或详加叙述,或加以考订,或给予评议,因此纵览全书可以看到晚清到民国近百年的社会缩影。本书内容庞杂丰富,涉及军国大政、宫廷秘史、财政金融、人际交往、旅游山水、生产环保乃至社会万象。其史料来源,除杂采时人文集、笔记、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以及外国人著述外,也有其目睹耳闻和亲身经历。《花随人圣庵摭忆》的史料价值极高,可以补《清史稿》之阙,也记录保存了部分珍秘、罕见的史料,还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史史料。
墨辩注叙
中国西晋鲁胜著。鲁胜,字叔时,据《晋书·隐逸列传》载,他曾有《墨辩注》和《刑名》两部逻辑学著作,但皆已散佚。现存有《墨辩注叙》一文,是中国自秦汉至清以前2000年间仅存的研究先秦逻辑史、阐述古代逻辑思想的著作,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墨辩注叙》首先阐述了名学的作用,“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广泛的逻辑研究的定义。关于先秦名学的发展,鲁胜这样阐述:“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刑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这里一反史家的传统主张,将墨子学说作为名家的核心和源头,并高度评价其作为逻辑学客观规律的科学意义,鲁胜还十分精当地阐述了先秦逻辑学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并指出自秦汉以来500年中,这种传统的正名思想渐已亡绝。他认为在当时儒、佛、道、玄诸家论争的混乱情况下,有必要重新明确逻辑研究的主题。
广义法门经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舍利弗为比丘说十二离难随顺道时,当为如理而说,听法之人,具十六相,心得清净,十法成熟般若,十相应法,十四违障不净想,六障无常苦想,十一障生光明想,三多恩德,十四于不净观多恩德,二十勤修障,十一于伏灭障多恩德,二十多恩德,二十二时处当观,七相能满,二十种行,未得道者,当为恐意,二十种行,速得依住,十一障碍法为难,十胜智,十三喜乐依止法,依四法行,令五法满,能灭八刺,得无学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