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

宋育仁
  • 姓名:宋育仁
  • 别名:字芸子,号芸岩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富顺人
  • 出生日期:1857
  • 逝世日期:1931年
  • 民族族群:

宋育仁(1857—1931年),清末维新派报刊活动家。四川富顺人。字芸子,号芸岩,晚年号道复。少年即失怙,后随伯父就读于广汉。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以钱徐山、王闿运为山长,他与廖平、杨锐、吴之英等12人为首批学生。1879年中举人。1881年,资州知州高培谷创办艺风书院,与蒲莹、廖平、吕翼文同任讲习,在院3年,渐有文名。1886年中三甲第46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改任翰林院检讨。1894年4月,以参赞名义随公使龚照瑗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并与日本名记者下田歌子等往还。1895年8月回国,在北京参加改良政治团体强学会的活动,为该会都讲,主讲“中国自强之学”。1896年3月,由翰林院编修张百熙保荐回四川兴办商务、矿务。5月奉旨回川,任四川矿务商务总局监督。在重庆设商务局,兴办各类实业公司,并积极筹办报刊。1897年10月上旬,与仁寿杨道南(范九)、巴县潘清荫(季约)和梅际郇(黍雨)等在重庆创办四川第一家近代报刊《渝报》旬刊,自任总理,并发表《学报序例》、《复古即维新论》、《时务论》、《守御论》等重要论文。次年应廖平、吴之英之邀须到成都任尊经书院山长,该报出至第16期后停刊。1898年3月到成都,与廖平等人发起成立蜀学会,并亲自拟定《蜀学会章程》。5月5日,又与杨道南、吴之英、廖平等在成都创办蜀学会机关报《蜀学报》旬刊,仍自任总理,并发表《蜀学会章程》、《原学校》等文章。《蜀学报》实际上是《渝报》的续刊,同年9月出版第13期后因戊戌政变发生而停刊。在其主持下,《渝报》和《蜀学报》成了戊戌变法时期四川地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对推进四川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罢职回京赋闲。1908年离京,在湖广总督杨士襄幕中任职。辛亥革命后,其老师王闿运任国史馆长,应邀任国史馆修纂。1915年,被袁世凯以“危害民国”罪名令押解回原籍“编管”。1916年,继廖平任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1920年,被聘为四川省通志局总纂,主修《四川通志》。1931年病逝。著有《周礼十种》(《周官图谱》等)、《问琴阁丛书》、《光绪三大礼赋》、《说文部首笺正》、《时务论》(1887年)、《时务论外篇》(1891)、《采风记》(4卷)、《借筹记》(1895)、《论史学方志》等书。

宋育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龟溪集

龟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12卷。沈与求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本集。卷1—3为古今体诗及词,卷4—12依次为内制、表、奏状、札子、启、碑记、赞、铭、赋、疏、祝文、策题、行状、墓志铭、祭文、青词等各体文章。本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沈子木刊本,《四部丛刊续编》曾据以影印收入,流传较广。卷首依次有沈子木、李彦颖、张叔椿序,卷末附有张元济跋及其校勘记。沈子木在序文中称沈与求“翰藻道劲娴雅”,《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其奏议切直,“不可不谓之伟论也。至其制诰诸篇,典雅舂容,亦具有唐人轨度,又不徒以奏议见长矣。”本集全名为《沈忠敏公龟溪集》。

英耀赋

英耀赋

英耀赋或英耀篇是江湖术士看相的口诀。中国古代有一种“相术”,不测八字,不看风水,全凭眼力,只通过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如言谈、神情、习惯动作等,就能摸出对方的底细。这门相术,就是《英耀赋》,它教人如何透过观察对方的各种细节,洞察事情背后隐藏的玄机。“英”是神,“耀”是捉,故此,“英耀”其实等于捉用神,江湖术士看相的首要伎俩,就是捉用神也。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

紫元君授道传心法,原题「长生阴真人注」。疑为晚唐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引用《阴符经》之言,论述内丹之道,反对外丹服气等方术。内称:「休粮服气、导引修行、妄治谷神、存魂安魄、凝神定思一法,已上并是道之空门,实非长生之理」。认为内丹修炼以混沌之气为元,骨中髓为水银,阴阳合会为要。又称内丹功法须依规矩,「用十二个月火候管十二时,配十二位,行九宫,象八卦,合五行」,凭自然之气而成道。

卦变考略

卦变考略

清董守谕撰。一卷。《四库全书》本。董氏以为,卦变之说出于汉学,至宋程颐始废弃之;朱熹作《周易本义》,兼采其说以释十九卦,然与《本义》卷首所列《卦变图》相合者仅二卦,余十七卦皆另有变例,不免前后互异,于是详考汉、魏以来诸家之说,以己意辨证之,撰为是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每卦皆参列古法,断以己意。宋、元诸儒以及明来知德之属亦参考焉。其言率有根据,不同他家之穿凿。其证以彖文,虽不免有所附会”,然亦多有论说切当者,“于经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谓变乃《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愚独以为不然。’则主持未免太过。夫乾、坤之生六子,犹阴阳之生五行也;其配而为六十四卦,犹干支之配为甲子也。其因卦而推奇偶之变,犹干支相配而推冲合制化也。驳卦变者谓不应先有某卦,后有某卦,是犹谈五行者谓水生于庚辛不化于丙辛,火生于甲乙不化于戊癸也。主卦变者以此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是又犹以化气为本气,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变之说不可谓非《易》之一义,亦不可谓为本义。汉以来儒者相传,要必有取,并存以备参考可矣。”

大业杂记

大业杂记

一作《大业拾遗》、《大业杂志》。唐杜宝撰。原十卷。今本一卷。作者预修《隋书》,嫌其缺漏,因作此编。今本仅叙隋大业三年(607)至十二年事。详于炀帝土木营建和巡幸江都故事。对洛阳城营建,江南河开凿,西苑、汾阳十二亭和毗陵四殿十六宫及永济桥建造等,记载较为切实。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简称《白衣金幢缘起经》。佛教经典。宋施护等译。三卷。叙述佛宣说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来历,及善恶升降、业报平等的思想。异译本有:《长阿含经》第五《小缘经》、《中阿含经》第一百五十四《婆罗婆堂经》。与长阿含四姓经同本。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