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妮德·斯塔基

- 姓名:伊妮德·斯塔基
- 别名:
- 性别:女
- 国籍:爱尔兰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7年8月18日
- 逝世日期:1970年4月21日
- 民族族群:
伊妮德·玛丽·斯塔奇(EnidMaryStarkieCBE,1897年8月18日-1970年4月21日),爱尔兰文学评论家,以其关于法国诗人的传记作品而闻名。她曾是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研究员、讲师,后任该校讲师。
斯塔基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郡的基利尼。她是威廉·约瑟夫·迈尔斯(WJM)·斯塔基阁下(1860-1920年)和梅·卡罗琳·沃尔什的长女。学者沃尔特·斯塔基是她的哥哥。她两岁时,父亲接受了爱尔兰常驻教育专员的职位。在爱德华时代的都柏林,她在学习中长大。她的父亲聘请了一位法国家庭教师莱奥妮·科拉(Leonie Cora)辅导孩子们学习法语和音乐。从烹饪到《巴黎春天》的目录,孩子们受到了法国一切事物的熏陶。伊妮德写道:“我的法国家庭教师从未停止过谈论法国,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流亡者的乡愁。”[2]科拉女士曾是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拉乌尔·普格诺的学生,伊妮德也因此学会了弹钢琴,并连续两年在都柏林一年一度的音乐节FeisCeoil上获得二等奖。她先后就读于都柏林亚历山德拉学院、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和巴黎索邦大学。
Starkie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并于19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4][5]她先后在埃克塞特和牛津大学中世纪与现代语言学院教授现代语言。她撰写的《波德莱尔传》(1933年)是许多英国读者了解波德莱尔的第一本书。她撰写的《安德烈·纪德》(1953年)一书对安德烈·纪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他于1947年获得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她还为亚瑟·兰波的诗歌声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她的作品《兰波在阿比西尼亚》获得了现代语言学院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她出版了两部关于福楼拜的重要著作(1967年和1971年)。1951年,她成功地争取到牛津大学每五年一次的诗歌教授由一位实践诗人而非评论家担任。她认为,"教席应该由大学以外的人担任,由那些在牛津听不到声音的人担任。作为评论家谈论诗歌的人已经够多了,实际上是太多了。"[7]C.S.刘易斯在随后的第一次选举中被塞西尔·戴·刘易斯击败。在随后的教席选举中,她还成功地为奥登(W.H.Auden,1956年)、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1961年)和埃德蒙·布伦登(EdmundBlunden,1966年)竞选教席,导致一位评论家抱怨说:“在斯塔琪博士将其变成类似牛津和剑桥赛艇比赛的事情之前,这本是一件严肃的学术事件。”1956年,她还为让·科克托争取到了荣誉博士学位。
1958年,她被授予荣誉军团军官称号,1967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许多人认为她性格古怪。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将她描绘成“一位杰出的兰波学者,穿着鲜红的休闲裤,戴着贝雷帽,抽着雪茄,在牛津的酒吧里闲逛。”弗朗西斯·斯泰格穆勒写道:"我最喜欢她的一点是她的真正的古怪,在这个世界上,虚假的古怪已成为一种顺应。我的妻子是小说家雪莉·哈扎德,我总是在想伊妮德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她的书中。
伊妮德·斯塔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大唐西域记
简称《西域记》,或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唐释玄奘(602—664)述,释辩机编。十二卷。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创始人。辩机为道岳法师弟子,曾参予玄奘译经,后被腰斩。书成于唐贞观二十年(646)。以玄奘赴五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求法亲历和闻见的一百三十八个城邦、地区、国家为目,记其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经济等情况,于摩揭陀国,叙述特详。 凡十二万余字。范围西抵今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北至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至孟加拉一带。为研究佛教、中国新疆和中亚、南亚社会历史(特别是印度)与中西交通的珍贵文献。亦有助于深入研究唐三藏和《西游记》以及唐代西北民族历史。有《四部丛刊》影宋梵英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明《径山藏》本等。一九七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刊有章巽校点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刊有向达辑敦煌、福州藏、金藏三残本影印合刊本,有日、英、法等文译本。
慈幼新书
又名《慈幼筏》。儿科著作。明程云鹏辑。十二卷。云鹏字凤雏,江夏 (今湖北武昌) 人。少攻举子业。因感先慈以疟亡,妻以血殒,三男二女,夭于惊、痘。乃发奋于医,昼诵夜思,医术日精。尚撰有《灵素微言》、《脉复》、《伤寒问答》 等书。是书刊行于康熙四十三年 (1704)。卷首论保产,卷一论禀赋、脏能、、脉候、胎症、变蒸; 卷二论小儿杂症,卷三至卷六论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七论麻疹、丹毒、惊风、急惊、慢惊、慢脾、风痫、发热等,卷八论伤寒,卷九论感冒、咳嗽、痰喘、疟疾、痢疾、吐泻,卷十论食积、疳积、腹痛、溺血、便血、吐血、黄疸等,卷十一论疮疽杂症,卷十二论痘家应用药性。书中除论治法外,尚附医案。对儿科诸症,搜罗甚广,尤以痘疮更为详尽。如痘疹之病因、治疗原则、鉴别以及分析病情之“三等”、“五要”、“五善”、“七恶” 皆中肯綮。理法方药齐备,毫无空论泛述之弊,足资儿科临证之参考。有清康熙间姑苏桐石山房刻本 (原题张介宾撰),乾隆十一年 (1746) 玉诏堂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 本。现剩五卷。
三侠五义
原名《忠烈侠义传》。长篇小说。清石玉昆撰。一百二十回。玉昆字振之,天津人。约生活在道光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据唱本《包公案》改编成书。光绪五年(1879)后经俞樾修订,删去第一回“狸猫换太子”,并“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在已有南侠、北侠、双侠四人外,加上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补成七人,曾改名《七侠五义》。前半部描写包拯在侠义之士辅助下审案平冤、“除暴安良”故事,后半部描写翦除襄阳王党羽及七侠五鼠间纠葛。书中 “平冤狱”、 “铡庞昱”、“除蕃王”等描写,揭示清代现实社会黑暗,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清官形象,反映出人民的愿望。情节曲折,形象生动,语言流畅,具有浓厚平话色彩。然亦杂有忠于统治阶级、维护封建道德、宣扬因果报应等消极思想。有光绪五年(1879)北京聚珍堂活字本、亚东图书馆本。解放后有广东、安徽、豫章等出版社铅印本。
龙舟会
清代杂剧剧本。王夫之作。有《船山遗书》本,《清人杂剧》本。剧本取材《新唐书·列女传》,亦见唐人李公佐传奇小说《谢小娥传》(收入于《太平广记》)。剧作略云:谢小娥嫁给段居贞,她的父亲与丈夫段居贞 一起去做生意,被盗所杀,托梦于谢小娥为之报仇。谢小娥得到判官李公佐帮助,女扮男装,查访杀死父亲、丈夫的仇人。查实之后,投奔仇家为仆3年,伺机报仇,在得到仇家对她的信任之后,借机会手刃仇人,为父亲和丈夫雪恨。报仇后小娥自投官府,官府因其杀人而欲以治罪,小娥出示李公佐字据,得以幸免。《龙舟会》歌颂了谢小娥的机智和勇敢,也暴露了社会及官场的黑暗,戏剧性较强。从作品内容看,实为作者借谢以寄托亡国之恨,抒写郁愤之情。今人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评本剧:“以硕儒工曲,慷慨激昂,笔酣意足,实属仅见。”
尚书日记
十六卷。明王樵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时事迹者,全部采入。此书引据详明,考证颇有精当之处。书前有李维祯序,其序称此书“于经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于科举。”评论较为中肯。明刊有《尚书日记》未定本。又刊有《书帷别记》。樵晚年增删《尚书日记》,又以《书帷别记》并入此书中,遂成十六卷。此书现存明万历十年(1582)于照明刻本、万历二十五年(1597)蔡立身刻本,又有明刻崇祯五年(1632)庄继光重修本。
六经图
十卷。宋杨甲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州学教授,终于转运判官。该书成于乾道中,曾勒碑昌州郡学,具体图目已不可考,经毛邦翰补后,包括《易》七十图,《书》五十五图,《诗》四十七图,《周礼》六十五图,《礼记》四十三图,《春秋》二十九图,共六经三百零九图。后在流传过程中,该书篇目、卷数甚至书名皆被后人随意增减。现存有明刻本六种。另有《五经图》六卷二种,为明刻本,实亦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