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妮德·斯塔基

伊妮德·斯塔基
  • 姓名:伊妮德·斯塔基
  • 别名:
  • 性别:
  • 国籍:爱尔兰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97年8月18日
  • 逝世日期:1970年4月21日
  • 民族族群:

伊妮德·玛丽·斯塔奇(EnidMaryStarkieCBE,1897年8月18日-1970年4月21日),爱尔兰文学评论家,以其关于法国诗人的传记作品而闻名。她曾是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研究员、讲师,后任该校讲师。


斯塔基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郡的基利尼。她是威廉·约瑟夫·迈尔斯(WJM)·斯塔基阁下(1860-1920年)和梅·卡罗琳·沃尔什的长女。学者沃尔特·斯塔基是她的哥哥。她两岁时,父亲接受了爱尔兰常驻教育专员的职位。在爱德华时代的都柏林,她在学习中长大。她的父亲聘请了一位法国家庭教师莱奥妮·科拉(Leonie Cora)辅导孩子们学习法语和音乐。从烹饪到《巴黎春天》的目录,孩子们受到了法国一切事物的熏陶。伊妮德写道:“我的法国家庭教师从未停止过谈论法国,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流亡者的乡愁。”[2]科拉女士曾是法国钢琴家和作曲家拉乌尔·普格诺的学生,伊妮德也因此学会了弹钢琴,并连续两年在都柏林一年一度的音乐节FeisCeoil上获得二等奖。她先后就读于都柏林亚历山德拉学院、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和巴黎索邦大学。


Starkie在牛津大学攻读现代语言,并于192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4][5]她先后在埃克塞特和牛津大学中世纪与现代语言学院教授现代语言。她撰写的《波德莱尔传》(1933年)是许多英国读者了解波德莱尔的第一本书。她撰写的《安德烈·纪德》(1953年)一书对安德烈·纪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他于1947年获得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她还为亚瑟·兰波的诗歌声誉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她的作品《兰波在阿比西尼亚》获得了现代语言学院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她出版了两部关于福楼拜的重要著作(1967年和1971年)。1951年,她成功地争取到牛津大学每五年一次的诗歌教授由一位实践诗人而非评论家担任。她认为,"教席应该由大学以外的人担任,由那些在牛津听不到声音的人担任。作为评论家谈论诗歌的人已经够多了,实际上是太多了。"[7]C.S.刘易斯在随后的第一次选举中被塞西尔·戴·刘易斯击败。在随后的教席选举中,她还成功地为奥登(W.H.Auden,1956年)、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Graves,1961年)和埃德蒙·布伦登(EdmundBlunden,1966年)竞选教席,导致一位评论家抱怨说:“在斯塔琪博士将其变成类似牛津和剑桥赛艇比赛的事情之前,这本是一件严肃的学术事件。”1956年,她还为让·科克托争取到了荣誉博士学位。


1958年,她被授予荣誉军团军官称号,1967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许多人认为她性格古怪。时代》杂志的一篇文章将她描绘成“一位杰出的兰波学者,穿着鲜红的休闲裤,戴着贝雷帽,抽着雪茄,在牛津的酒吧里闲逛。”弗朗西斯·斯泰格穆勒写道:"我最喜欢她的一点是她的真正的古怪,在这个世界上,虚假的古怪已成为一种顺应。我的妻子是小说家雪莉·哈扎德,我总是在想伊妮德什么时候会出现在她的书中。

伊妮德·斯塔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了心经。撰人不详,约出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劝人观心了心。

万病回春

万病回春

综合性医书。明龚廷贤撰。八卷。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其父龚信曾任职于太医院。廷贤承家学曾任太医院吏目,有“医林状元”之称。撰有 《寿世保元》、《种杏仙方》、《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鲁府禁方》、《小儿推拿秘旨》等书。本书成于万历十五年(1587)。卷一载万金一统述、药性歌诸病主药、释形体、周身脏腑形状、人身背面手足之图、十二经络歌等篇,论述基础理论以及药性、诸病主药、形体、脏腑、经脉等; 卷二至卷八分述各科病证证治,载内科为主病证八十八种,妇科病证十三种,儿科病证六十三种,外种病证二十二种。末附“云林暇笔”、“龚氏家训”等篇。共载一百八十六种病证。内容丰富,所述病证脉因证治具备,辨证详明,论治恰切,选方精当。对后世影响较大,颇有临床参考价值。有万历三十年金陵周氏重刊本,清康熙元年(1662)刻本,同治九年 (1870) 书业德记刻本。万桂华《明代“医林状元” ——龚廷贤简介》( 《江西中医药》1982.3.31) 可供参考。

出奔

出奔

中篇小说。郁达夫著。初载 1935年11月1日《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小说以1927年大革命时代为背景,描写地主分子董玉林极端贪婪、残酷,对乡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甚至社会慈善机构施舍给穷人用以活命的一点东西他也从中克扣肥私。大革命风暴到来之后,他又利用女儿嫁给革命者钱时英这重要关系,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的座上宾,执掌乡里大权的头面人物。随着董玉林反革命面目愈益暴露,钱时英在现实教育下省悟过来,愤而焚烧了董玉林全家然后出奔上海。小说揭露了地主阶级贪婪、狠毒、阴险、刻薄的阶级本质,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地主阶级极端憎恨的态度。小说对青年革命者钱时英身上那种耽溺男女情爱,贻害革命事业的浪漫蒂克气质,给予一定程度的针砭与否定。这是作家最后一篇小说,较之以前那些着重抒写自我遭际的自叙性小说,这篇作品写革命和阶级斗争,思想上有了重大变化;艺术手法也由重主观抒情而变为冷隽、客观地写实,善于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人物的本质特征。

奏谳书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证道歌颂

证道歌颂

证道歌颂,一卷,宋法泉继颂,吴庸序,祝况后序。

三时系念佛事

三时系念佛事

三时系念佛事,一卷,元明本述,内题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原目录与后目皆题宋延寿述,今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