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

- 姓名:爱默生
- 全名: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 性别:男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803年5月25日
- 逝世日期:1882年4月27日
- 民族族群: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美国哲学家、作家、美国先验主义运动以及美国文艺复兴(1835—1865)的领袖人物。1817年进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毕业后一度任中小学教师,同时继续在哈佛神学院从事研究,1829年任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1833年在赴欧期间,结识柯勒律治和卡莱尔等英国思想家。南北战争时支持联邦政府,赞成废除奴隶制。在哲学上,认为世上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人,自然界存在着完满的规律,但只有通过其与人的关系,或仅当它植根于人的心灵中之时,才对我们有吸引力。因而人的生活不是与世界协调,而是与心中的观念相一致。人的生活达到平衡,自然也会支持人、养育人。这种融和从自己出发,他称为依赖自我。认为历史先前被分裂成人心与自然,而现在正在借助人类文化的创造性成就争取其重聚。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说,人类文化就是要使人心与自然统一。人是大宇宙的小宇宙,人的灵魂与宇宙中的每件事物都是相符合的,人应当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认识论上,反对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经验主义仅满足于事实,不能达到确定性,从而导致怀疑主义。真正的知识乃是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必须超越感觉,而在人心中确实具有超越感觉的机能,这就是直觉能力,由它提供的知识是无需进一步证实的。在社会观上,对当时盛行于欧美的文明不满,认为这种文明本质上是财产、权益和排他的文明。商业主义必将导致文化的浅薄,而那种所谓的民主事实上只是要求人们顺从非人格化的制度,从而牺牲个人的自主和自决。这种文明形式不利于人心与自然的统一。这些思想对尼采、柏格森和杜威等人的哲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著作有《自然》(1836)、《代表人物》(1850)、《生活行为》(1860)、《社会与孤独》(1870)、《文学与社会目标》(1875)。
1803年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康考德村的一个牧师家庭。
1820年 毕业于哈佛大学。
1826年 进入哈佛神学院学习。
1827年 获准讲道。
1828年 出任波士顿第二教堂牧师。
1829年 与一家富人的女儿艾伦·塔克结婚。
1833年 因不赞成唯一神教派的某些教义,放弃教职,赴欧游历,拜访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兰道 尔、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与卡莱尔结为知交,并深受康德先验论哲学的影响。
1836年 出版《论自然》一书。从欧洲回国,定居康考德村,无固定职业,成为康考德一带无教职的义务布道者、演说家,同时写作。
1837年8月31日 在美国大学生联谊会上以《论美国学者》为题发表演讲,轰动一时,被霍尔姆斯誉为“我们的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1838年7月15日 在剑桥的神学院发表题为《神学院致辞》的著名演讲。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 理。
1840年 和其他几位超验主义者创办评论季刊《日晷》,传播超验主义思想和发表超验主义文学 作品,在东部影响甚大。爱默生曾任主编。
1841年 爱默生出版《论文集》第一集。
1844年 出版《论文集》第二集。
1847年 出版《诗集》第一册。
1850年 出版《代表人物》。
1856年 去加利福尼亚暂住,随后领女儿同几个朋友去埃及小住,出版《英国人的性格》。
1859年 公开为约翰·布朗辩护。在南北战争时期,为庆贺黑奴解放宣言的颁布,写过著名的《波士 顿》一诗,为黑人的平等权利而呼吁。
1882年 去世。
爱默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香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2卷。范浚撰。此书卷1为古赋,卷2至卷3为诗,卷5、卷6为杂著,卷7至卷9为论,卷10为书总论,卷11至卷15为进策,卷16、卷17为记,卷18、卷19为书,卷20为启,卷21为传,卷22为墓志、祭文。卷首列宋人陈岩肖序,书后附元人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此书为作者门人高栴编,其侄范端臣刊刻。据吴师道后序说:金履祥《四书考证》已称范浚集不传,“至顺辛未始得先生文七卷于亲友应氏家,盖其首编也”。“一日先生族孙俊来言,家藏缺一至五卷,惜其无从补也。于是忻然畀之,足以成编。”除《四库全书》辑入此集外,《四部丛刊》续编也收入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此本除将吴师道后序及章懋跋移至卷端陈岩肖序之后,另有明人胡应麟序。书后附《范蒙斋先生遗文》及《范杨溪先生遗文》。最后还有姜殿扬跋。胡应麟序称“其诗文不甚概于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近体流易,犹守元祐旧格,不涉江西宗派;古体颇遒,亦非语录为诗之比”。
燕台再游录
《滦阳录》 另名《热河纪行诗注》,是朝鲜正祖14年(清乾隆55年,1790年),柳得恭随同参加乾隆帝八旬万寿节的进贺使前往热河与燕京时,留下的诗篇和纪行记录。《燕台再游录》是此后十多年后的顺祖1年(清嘉庆6年,1801),作为朝鲜使臣前往燕京求得有关朱子的善本书而留下的燕京纪行记录。
太上出家传度仪
太上出家传度仪,北宋道士贾善翔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详述道士出家受戒之礼仪法事。首先论述出家之义有二:一为舍弃荣华,弃家入道,称作「初出恩爱之家」;二为入道之后持斋守戒,勤学苦修而得道成真,出离三界,此谓之「出诸有之家」。初入道者当立志苦修,以求出诸有之家。书中列举弟子入道受戒礼仪,有焚香供神、礼帝王、谢先祖、辞父母亲友、受十戒、念三宝、报四恩、礼三师等诸多程序。
丹经极论
道教经书。不著撰人。从书中内容分析,可能出于北宋张伯端之后,属张伯端南宗一派丹法。首为论说,讲真铅,修真之士无过冶炼精炁神而已,神仙抱一之道,炼形。论及性命,认为变化之道,性自无中而有,必藉命为体;命自有中而无,必以性为用;性因情乱,命逐色衰,命盛则神全而性昌,命衰则性弱而神昏;性与命二者相需,缺一不可。然后分外药火候、内药运功、出神讲述内丹之理。篇末附录《悟真遗篇》与《还丹复命遗篇》。为研究南宗丹法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香山集
十六卷。宋喻良能(约1182年前后在世)撰。喻良能,字叔奇,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补广德尉,迁国子监主簿。复以国子监博士召,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兼旧职,出知处州。不久,以朝请大夫致仕。喻良能与兄良倚、弟良弼,均因古文词有声名于当时。杨万里与之有交谊,曾作《送喻叔奇知处州》诗,云“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颇相推许。其诗风格与杨万里略近,只是不如杨万里诗之博大。陈亮《龙川集》中称:“叔奇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之则不释。其为文精深简雅,读之愈久而意若新。”所著《香山集》十六卷乃清四库撰官以《永乐大典》和《南宋名贤小集》中所载,互为参补编掇而成。名为香山,因集中次韵李大著春日杂诗中有“清梦到香山”句。良能又自注曰:“余所居山名”。即以所居之地名集。见于《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和《续金华丛书·集部》。
大庄严经论
亦称《大庄严论经》、《大庄严论》、《大庄严经》等。佛教论典。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五卷。由九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故事、譬喻、因缘谈等等,主题是关于佛教的种种宗教实践问题,诸如佛塔崇拜、持戒、布施、闻法求道、忍辱精进、少欲知足、禅定见谛、供养尊长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公元前后佛教教团生活及修行实践的重要材料。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