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良

吴子良
  • 姓名:吴子良
  • 别名:字明辅,号荆溪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
  • 出生日期:1198
  • 逝世日期:1257?
  • 民族族群:

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寻卒。


刘克庄作挽诗曰:“水心文印虽传嫡,青出于蓝自一家。尚意祥麟来泰畤,安知怪鹏赋长沙。忤因宫妾头无发,去为将军手汙鞾。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辞华”(全祖望《跋休笔杂钞》),表明他是当时“直节侍臣”。幼时从陈耆卿学,亦曾登叶适之门。耆卿之统由其所传。认为“道公溥,不可以专门私,学深远,不可以方册既(尽)。贯群圣贤之旨,可以会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补群圣贤之遗。孰为异,孰为同哉!合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说,溯而约之于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合周、张、二程之说,溯而约之于颜(回)、曾(参)、思(子思)、孟(轲),合颜、曾、思、孟之说于孔子,则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孔子之学,即皋(陶)、益(舜臣)、伊(尹)、傅(说)、箕(子)、周(公)、召(公)之学。百圣而一人,万世而一时,尚何彼此户庭之别哉”(《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下》)。极力赞赏叶适之文,认为叶适之文“不为无益之语”、“不蹈袭”、“可资为史。”(《荆溪林下偶谈》卷二)为文有三要:“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同上)在学术上对很多前人的学术思想作出理智的评论,如韩愈言性三品,又以仁义礼智信言性,两者自相矛盾,孔子言“下愚不移”是指那些“自暴自弃”(同上书,卷一)的人,老子所答“问礼”之言即是《道德经》五千言之旨,“其论礼之意则是,其废礼之文则非。”(同上书,卷二)还阐述了“圣贤道统”,认为皋陶记“九德”、禹之“议论”,夔论“乐”、益之“告戒”、伊尹言“一德”、仲虺言“建中”、傅说言“学”、箕子言“九畴”、周公言“无逸”、召公言“敬德”,“此皆是道统之传。”(同上书,卷四)这就把儒家的道统人物增多了,道统内容拓宽了。著有《木笔杂钞》、《荆溪集》、(已佚)、《荆溪林下偶谈》。后者分四卷,皆其论诗评文之语,所见颇多精确。

吴子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南宋院画录

南宋院画录

国画史著作。八卷。清厉鹗撰。此南宋院画系指南宋御前画院之画。按南宋自从与金和议之后,于临安湖山歌舞,务在粉饰太平,于是乃仿宣和之故事,置御前画院,以侍候品玩。其所作之画亦即简称“院画”。当时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有“四大家”之称。虽不免有工巧之处,不完全同于北宋,但其初尚有许多宣和旧人,流派相传,因此也各臻工妙,非后人之所能及。所以断素残缣,后世人仍以为宝。厉鹗曾作《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对宋代之事最为博识。于是便考院画之本末,而作此书。书前有康熙六十年(1721)自序。卷一为“总述”一篇,温谈院画的一些情况。然后七卷记李唐以下九十六人,每人详其事迹,而以诸书所藏真迹,题咏之类附于其下,叙述颇详。此书中所述皆标明所自出处。书中也有少量失误处。此书主要版本有:路有抄本、八千卷楼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本。

塞外惊鸿

塞外惊鸿

长篇武侠小说,全书共四十回,《塞外惊鸿》是一部民国武侠小说,作者郑证因。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朴通事

朴通事

《朴通事》的字数约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两书反映的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都城的社会生活。从内容来看,两书显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经商指南的作用。

仁王经合疏

仁王经合疏

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元贤序,宋晁说之疏序,日本亮润序,有科文。

一初元禅师语录

一初元禅师语录

清元说,真开、真智等编。收上堂、示众、小参、机缘、行实、颂古、象赞、诗偈、杂著、佛事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九册。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凡三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又称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金刚顶大教王经、金刚顶经、三卷本大教王经、教王经、摄大乘现证经。乃五部秘经之一,为金刚顶经广本十万颂十八会之中,初会六曼陀罗之第一大曼陀罗之别译经,系密宗之根本圣典,故一般单说‘金刚顶经’时多指本经。又不空另译出与本经同名之二卷本,为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之同本异译者,亦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内容略说金刚界如来入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之仪则、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磨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等。而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则为金刚顶经广本十八会中初会之全部,又称宋译教王经、三十卷大教王经、大教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