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良

吴子良
  • 姓名:吴子良
  • 别名:字明辅,号荆溪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
  • 出生日期:1198
  • 逝世日期:1257?
  • 民族族群:

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今临海市)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寻卒。


刘克庄作挽诗曰:“水心文印虽传嫡,青出于蓝自一家。尚意祥麟来泰畤,安知怪鹏赋长沙。忤因宫妾头无发,去为将军手汙鞾。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辞华”(全祖望《跋休笔杂钞》),表明他是当时“直节侍臣”。幼时从陈耆卿学,亦曾登叶适之门。耆卿之统由其所传。认为“道公溥,不可以专门私,学深远,不可以方册既(尽)。贯群圣贤之旨,可以会一身心之妙。充一身心之妙,可以补群圣贤之遗。孰为异,孰为同哉!合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之说,溯而约之于周(敦颐)、张(载)、二程(颢、颐),合周、张、二程之说,溯而约之于颜(回)、曾(参)、思(子思)、孟(轲),合颜、曾、思、孟之说于孔子,则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孔子之学,即皋(陶)、益(舜臣)、伊(尹)、傅(说)、箕(子)、周(公)、召(公)之学。百圣而一人,万世而一时,尚何彼此户庭之别哉”(《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下》)。极力赞赏叶适之文,认为叶适之文“不为无益之语”、“不蹈袭”、“可资为史。”(《荆溪林下偶谈》卷二)为文有三要:“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同上)在学术上对很多前人的学术思想作出理智的评论,如韩愈言性三品,又以仁义礼智信言性,两者自相矛盾,孔子言“下愚不移”是指那些“自暴自弃”(同上书,卷一)的人,老子所答“问礼”之言即是《道德经》五千言之旨,“其论礼之意则是,其废礼之文则非。”(同上书,卷二)还阐述了“圣贤道统”,认为皋陶记“九德”、禹之“议论”,夔论“乐”、益之“告戒”、伊尹言“一德”、仲虺言“建中”、傅说言“学”、箕子言“九畴”、周公言“无逸”、召公言“敬德”,“此皆是道统之传。”(同上书,卷四)这就把儒家的道统人物增多了,道统内容拓宽了。著有《木笔杂钞》、《荆溪集》、(已佚)、《荆溪林下偶谈》。后者分四卷,皆其论诗评文之语,所见颇多精确。

吴子良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色的机遇

金色的机遇

《金色的机遇》是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利斯特戴尔勋爵的离奇失踪;一个恐惧丈夫的新婚女子;藏在樱桃篮里的珍贵项链;因谋杀罪被捕的推理作家;一个破天荒的结婚计划;只需两便士就能娶到媳妇儿?当然,只要你抓住那金色的机遇!……
轻松、浪漫的爱情冒险,欧·亨利般的意外结局,十二则睡前小品,带你进入金色梦乡。

桐山老农集

桐山老农集

元代诗文别集。4卷。鲁贞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编入别集类。桐山老农为鲁贞的别号。卷首无序文。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杂著,卷4为诗。卷4的诗共36首,按歌行、古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类编。卷末无跋语及附录。鲁贞处于元明易代的社会变革时代,但他看来并不特别关心时事,而是笃志修行,独善其身。他的诗文缺乏时代气息,无论从什么尺度而言,都比较平庸。但是,《四库全书总目》在客观指出他的诗文无足为观之后又说:“然人品既高,胸怀夷旷,一切尘容俗状无由入其笔端,故称臆而谈,自饶清韵,譬诸深山幽谷,老柏苍松,虽不中绳规,而天然有出尘之意。其故正不在语言文字间矣。”换句话说,其诗文虽“殊乖大雅”,但仍有其清新质朴之气。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较低的提法。

周易章句证异

周易章句证异

清翟均廉撰。11卷。翟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此书取《周易》古今各本互相考校,将其篇章次序及字句、句读之异同逐卦逐爻悉为排列,校勘颇为精密,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按”二字别之。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此书考证《周易》历代各种版本篇章、句读之异同,其辨析校勘颇为详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取《周易》古今诸本同异之处,互相考证。例如,李鼎祚《周易集解》每卦卦辞前,皆冠以《序卦》之文。周燔则于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赵汝梅卦辞前列《大象》,卦辞后列《彖传》,次《文言》、爻辞。李过、方逢辰乾卦卦辞后,列 《彖传》,次《文言》,次《大象》,次爻辞。

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又名《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药师经》、《药师琉璃光本愿拔除过罪经》、《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灌顶章句十二神王结愿咒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一卷。是《灌顶经》第十二卷之别出单本。谓佛应文殊师利之请,叙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本愿及东方净土的情况,同时宣称持诵药师佛名号的种种功德。最后谓十二神王听法后,莫不一时舍鬼神形得受人身。本经作为《灌顶经》的一部分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多有别行单本。关于此经的内容与异本,可参见*《药师如来本愿经》与*《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作为《灌顶经》中的一卷,历代大藏经均收,但不收别行单本。敦煌本可供校勘,并对此经及东方净土思想流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大爱道比丘尼经

大爱道比丘尼经

梵名Maha^ -praja^pati^-bhiks!un!i^-su^tra 。凡二卷。译于北凉,译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爱道受戒经、大爱道经。内容叙述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佛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庐时,姨母大爱道请求出家、受持佛之法律,佛不许,阿难以姨母对佛有养育之恩,多次代为恳请,佛遂听许之,为说比丘尼种种戒律。盖大爱道依阿难之斡旋,得出家受八敬、十戒等法,于中阿含卷二十八瞿昙弥经、中本起经卷下瞿昙弥来作比丘尼品、四分律卷四十八、五分律卷二十九等均广说之,本经或即根据此等所说加以敷陈而成。开元释教录将本经编为北凉失译经。

赞阿弥陀佛偈

赞阿弥陀佛偈

全一卷。北魏昙鸾撰。又作大经奉赞、无量寿经奉赞、赞阿弥陀偈。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依无量寿经,而以偈颂方式赞叹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七言一句,共一九五行,三九○句。其中初二十八行赞叹十二光佛,后一六七行赞叹净土圣众与国土依报之庄严,并述一己归依阿弥陀佛之意。又偈之各节,均附‘南无至心归命礼西方阿弥陀佛’、‘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之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