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

- 姓名:舍勒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慕尼黑
- 出生日期:1874年8月22日
- 逝世日期:1928年5月19日
- 民族族群:
马克斯·费迪南德·舍勒(1874年8月22日-1928年5月19日),现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社会哲学家,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慕尼黑,在耶拿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早年曾受教于德国生命哲学家奥伊肯和新康德主义者李普曼。1901年在耶拿大学任教,开始哲学研究生涯。1907年担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919—1928年间,去科隆大学主持哲学与社会学讲座。1928年春死于法兰克福。舍勒一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猎了哲学、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以及逻辑学等众多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独到的思想遗产。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很大。一般说来,他的思想发展可以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7—1913年,他受生命哲学家奥伊肯的“新唯心主义”影响很大,致力于探讨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并接近早期现象学运动。第二阶段,1913—1922年,是他哲学思想的成熟时期,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理学与宗教领域,形成了价值伦理学与宗教现象学,是一个人格主义者和有神论者。第三阶段,1922—1928年,他逐步放弃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人类学。
舍勒是早期现象学运动中名声仅次于胡塞尔的人物。他1907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期间,便遇到一批布伦坦诺和胡塞尔哲学的追随者,开始转向现象学运动,并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1910年,他辞去教职,居住在柏林和哥廷根等地,潜心著述,成为一个独立的撰稿人。此后九年间,他发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本著作,如《论怨恨与道德价值判断》(1912)、《论现象学与同情理论和爱恨理论》(1913)、《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价值伦理学》(1913—1916)等,他在这些著作中对现象学的本质、现象学的方法,以及现象学运用于具体科学的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尝试,尤其是在伦理学与宗教学上卓有建树,促进了现象学向具体科学的渗透。此外,将现象学哲学传播到德国以外(尤其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国家)也是他对现象学运动的贡献。
舍勒极其重视现象学方法,他认为,胡塞尔将现象学规定为“描述性的”,主张用直观来把握本质,这将为我们看待世界与自身带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他运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来考察一些具体的意识状态,如同情、忏悔、怨恨、爱与兴奋等,虽然难成系统,但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因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在认识论上,舍勒主张直觉主义。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认识本质,认识“纯粹和绝对的事实”。他承认外部对象世界的实在性,否认有脱离对象存在的纯粹知识,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对存在本身的再构造。不过,他又主张,知识并不来源于感觉与知觉,而是得益于各种“意志的机能”,一旦人与世界相遇,“意志机能”便会产生出一种体验,并形成各种知识。舍勒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经验科学知识,它以人们支配自然界的欲望为基础,是一种“统治的知识”。另一类是有关本质和存在范畴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真正“先验的”,其基础是“爱”。还有一类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实在、实在本身或绝对的知识。人的本性是“爱存在”,他渴望通过知识参与到与自己不同的存在的本质之中。因此,第三类知识又叫做“拯救的知识”。
伦理学是舍勒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批判康德的主观伦理学开始的。舍勒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一种形式主义,只有假定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各种意见的价值领域,才能确保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价值是客观的东西,各种价值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王国,它有其特殊的依存法则和次序法则。他把基本价值分为五类:感觉价值、实用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他还根据一定标准将它们排定为等级序列,并认为宗教价值是最高的价值,这就陷入了神学目的论的泥淖。
舍勒还是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自称,自他的哲学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起,就一直关注“人在宇宙中占有何等地位”的问题。他力图根据生命发展阶段的图式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并把生命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植物的无意识的感情冲动;(2)动物的本能;(3)联合的记忆;(4)实践的智能;(5)精神。他认为,精神是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决定了人在宇宙中所处的独特地位。生命的低级阶段是强有力的,而精神则软弱无力;这种情况对人来说,意味着只有抑制并排除本能冲动,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人的特殊精神活动;而要确立人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就应该倡导禁欲主义这种生活原则。
在政治立场上,舍勒是一个大国沙文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战争的守护神与德国的战争》(1915)一书,为德国帝国主义卷入战争进行辩护;他还于1917—1918年间,参加德国外交使团,出使日内瓦和海牙,为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斡旋。
舍勒的其它主要著作还包括:《先验的方法与心理的方法》(1900)、《战争与建设》(1916)、《德国仇恨的缘由,国民教育研究》(1917)、《论价值的毁灭》(1923)、《哲学世界观》(1928)、《人与历史》(1929)、《和平与和平主义思想》(1933)等。《舍勒著作全集》已于1954年开始出版,共有13卷。
猜你喜欢的书
凌沧草
诗文集,明王应斗撰,该集子题材丰富多样,涵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如描绘了明朝末年战乱频仍下百姓的流离失所、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有对政治腐败的批判;还饱含个人情感的抒发,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借景抒情之作展现出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向往,也有对人生坎坷遭遇的感慨,在仕途不顺、历经磨难后发出的无奈与愤懑之叹,还有对亲友的思念牵挂等细腻情感;同时不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品评,以史为鉴,表达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才学与思想深度,艺术风格上兼具慷慨激昂和清新自然之姿,语言简洁明快且用典精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方舟集
诗文别集。又称《方舟先生集》。二十四卷。宋李石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为正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未著录,知传世不多。《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为一部四册,《箓竹堂书目》卷三同。《国史经籍志》卷五著录同《直斋书录解题》。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修《四库全书》时,其书已久佚,乃自《永乐大典》辑出,编为二十四卷:卷一至卷六收赋二首、五古五十六首、七古八十首、五律四十八首、七律六十一首、五绝四十五首、六绝三十首、七绝一百九十一首、词三十四首。卷七至卷一八,收奏议、札子、表、状、策问、议、书、序、赞、记、启、辨、说、题跋、简、铭、疏、文、偈、祝文、墓志铭、祭文、杂著等各体文共二百七十二篇。卷一九至二四,录所论《周易》、《左氏》、《诗》之语。今有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复自《永乐大典》残卷辑得诗十首、赋一首。
三十三号屋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那位神秘朋友鲁平,生平和字典上的“家”字,从不曾发生过密切的关系。但这一次,他却郑重其事,亲自去租下了一所房屋。租房屋,原是一件绝对平常的事,可是后来因这件事而引起的结果,非但完全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以外;同时也完全出乎鲁平本人的意料以外。鲁平所租的屋子,地点是在贝当路的尽头。那条路,在这嚣烦的都市中,是向被一般人们很荣宠地称为一条有“诗意”的路的,那里的地段,相当幽静。有一带新建的屋子,也有一个颇含诗意的名称,叫做“萍村”。不过鲁平专诚去租那所屋子,并不是贪恋那个地点含有诗意,也并不是要在那边组织什么家庭。
四书考异
清王夫之撰。全书一卷,凡87条,考析四书中名物和字词语义。如譬如北辰、不逾矩、人焉廋焉、吾不复梦见周公、诲人不倦、斗筲之人、孔子辞以疾等,书名注为“许慎所引古文九经字义不同者”。有益于研究四书原文古义。有清光绪年间刻本,后收入《船山全书》。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此语录所由名也。然诸先生微言高论。互见群书。生平见于语录者十不一二。至于佛氏之教。其传授心法本不立文字之迹。故德山一棒。临济一喝。机锋应对。相视莫逆。即语录一书。
佛本行集经
佛教经典。以佛传为主体,综合本生故事发展而成。共60品。内容叙述*释迦牟尼及其主要弟子的前生、今世的修道活动,富于神话色彩。全经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前生,从发菩提心开始,到上生兜率天宫,后又托胎于摩耶夫人;第2部分讲述释迦牟尼诞生,学习、结婚等在家生活,厌世、出家、访问仙人、苦行等出家修道生活,以及成道后的初转法轮。第3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传道生活及其弟子列传。本经对研究古代印度社会和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隋*阁那崛多(Jnanagupta)于587—592年译成汉文,60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