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勒

舍勒
  • 姓名:舍勒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慕尼黑
  • 出生日期:1874年8月22日
  • 逝世日期:1928年5月19日
  • 民族族群:

马克斯·费迪南德·舍勒(1874年8月22日-1928年5月19日),现代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社会哲学家,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慕尼黑,在耶拿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早年曾受教于德国生命哲学家奥伊肯和新康德主义者李普曼。1901年在耶拿大学任教,开始哲学研究生涯。1907年担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919—1928年间,去科隆大学主持哲学与社会学讲座。1928年春死于法兰克福。舍勒一生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涉猎了哲学、人类学、宗教学、政治学、教育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以及逻辑学等众多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独到的思想遗产。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很大。一般说来,他的思想发展可以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7—1913年,他受生命哲学家奥伊肯的“新唯心主义”影响很大,致力于探讨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并接近早期现象学运动。第二阶段,1913—1922年,是他哲学思想的成熟时期,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理学与宗教领域,形成了价值伦理学与宗教现象学,是一个人格主义者和有神论者。第三阶段,1922—1928年,他逐步放弃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人类学。


舍勒是早期现象学运动中名声仅次于胡塞尔的人物。他1907年在慕尼黑大学任教期间,便遇到一批布伦坦诺和胡塞尔哲学的追随者,开始转向现象学运动,并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1910年,他辞去教职,居住在柏林和哥廷根等地,潜心著述,成为一个独立的撰稿人。此后九年间,他发表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本著作,如《论怨恨与道德价值判断》(1912)、《论现象学与同情理论和爱恨理论》(1913)、《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实质价值伦理学》(1913—1916)等,他在这些著作中对现象学的本质、现象学的方法,以及现象学运用于具体科学的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尝试,尤其是在伦理学与宗教学上卓有建树,促进了现象学向具体科学的渗透。此外,将现象学哲学传播到德国以外(尤其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国家)也是他对现象学运动的贡献。


舍勒极其重视现象学方法,他认为,胡塞尔将现象学规定为“描述性的”,主张用直观来把握本质,这将为我们看待世界与自身带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他运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来考察一些具体的意识状态,如同情、忏悔、怨恨、爱与兴奋等,虽然难成系统,但其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因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在认识论上,舍勒主张直觉主义。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认识本质,认识“纯粹和绝对的事实”。他承认外部对象世界的实在性,否认有脱离对象存在的纯粹知识,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对存在本身的再构造。不过,他又主张,知识并不来源于感觉与知觉,而是得益于各种“意志的机能”,一旦人与世界相遇,“意志机能”便会产生出一种体验,并形成各种知识。舍勒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经验科学知识,它以人们支配自然界的欲望为基础,是一种“统治的知识”。另一类是有关本质和存在范畴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真正“先验的”,其基础是“爱”。还有一类是关于形而上学的实在、实在本身或绝对的知识。人的本性是“爱存在”,他渴望通过知识参与到与自己不同的存在的本质之中。因此,第三类知识又叫做“拯救的知识”。


伦理学是舍勒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批判康德的主观伦理学开始的。舍勒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一种形式主义,只有假定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各种意见的价值领域,才能确保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价值是客观的东西,各种价值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价值王国,它有其特殊的依存法则和次序法则。他把基本价值分为五类:感觉价值、实用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他还根据一定标准将它们排定为等级序列,并认为宗教价值是最高的价值,这就陷入了神学目的论的泥淖。


舍勒还是现代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自称,自他的哲学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起,就一直关注“人在宇宙中占有何等地位”的问题。他力图根据生命发展阶段的图式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并把生命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植物的无意识的感情冲动;(2)动物的本能;(3)联合的记忆;(4)实践的智能;(5)精神。他认为,精神是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决定了人在宇宙中所处的独特地位。生命的低级阶段是强有力的,而精神则软弱无力;这种情况对人来说,意味着只有抑制并排除本能冲动,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人的特殊精神活动;而要确立人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就应该倡导禁欲主义这种生活原则。


在政治立场上,舍勒是一个大国沙文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战争的守护神与德国的战争》(1915)一书,为德国帝国主义卷入战争进行辩护;他还于1917—1918年间,参加德国外交使团,出使日内瓦和海牙,为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斡旋。


舍勒的其它主要著作还包括:《先验的方法与心理的方法》(1900)、《战争与建设》(1916)、《德国仇恨的缘由,国民教育研究》(1917)、《论价值的毁灭》(1923)、《哲学世界观》(1928)、《人与历史》(1929)、《和平与和平主义思想》(1933)等。《舍勒著作全集》已于1954年开始出版,共有13卷。

猜你喜欢的书

太清金液神丹经

太清金液神丹经

道教经书。一名《上清金液神丹经》。分上、中、下3卷。分别题为张道陵、阴长生、抱朴子撰述。《宋志·神仙类》、《崇文总目·道书类》皆有著录。卷上注引有“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等《黄庭外景经》之语。《道教义枢》所引《金液经》“达观兼忘,同归于玄”,见于本书序中。应是六朝时道经。今陈国符先生以《经》中歌诀用韵情况,考为卷上及卷中部分为西汉末东汉初古经。经中内容,序文首述“达观兼忘,同归于玄”等义理。序注中谈服食行气、炼丹守一等摄生之道。正文述作丹之法,包括作六一泥制土釜,密封、日期,祭受之法,泥涂及涂雄黄雌黄精法、涂霜雪法、烧炼金液还丹、服丹法等。卷下还记扶南、西图、典逊、杜薄、大秦、月支、安息等20余国的方位及丹砂物产。是继《黄帝九鼎神丹经》的又一部外丹名著,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宝贵资料。

滴天髓阐微

滴天髓阐微

《滴天髓阐微》为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分六十二章。析理竟原,悉臻微妙;于天地阴阳之分化,三元五行之推旋,反复引申,辞明理达,足以为后学者之津梁矣。《滴天髓阐微》 清任铁樵撰注。

古史

古史

纪传体史书。北宋苏辙撰。60卷。辙据司马迁《史记》,参考诸书,上自伏羲、神农,下迄秦始皇,为7本纪,16世家,37列传。自谓追录圣贤之遗意,以明示来世。至于得失成败之际,亦略论之,于《史记》有纠正补缀之功。书成于绍圣二年(1095),朱熹赞之曰:“近世言史者,唯此书为近理,而学者忽之。”书中附注,不著姓名,据叶大庆《考古质疑》之说,乃辙子苏逊为明其去取之意而作。有宋刊本及元、明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前汉通俗演义

前汉通俗演义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 蔡东藩著,《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秉持“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注重真实,陆的同时,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描摹了一段段英雄与时势的壮阔史诗。

十地经论义记

十地经论义记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义记、十地论疏。隋代慧远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乃注解世亲菩萨十地经论之作。本书初反覆说明十地经论所言之心意识,并以未见经文之阿梨耶识一语说明之。且谓阿梨耶识与心意识不同,阿梨耶识为真,心意识为妄,然若不以阿梨耶为第八识,则不得以赖耶缘起之八识论直接比拟真如缘起。至慧远作本书,以心意识(妄识)配前七识,而总第八真识、前七妄识为真如缘起论之大成。华严之六相圆融义虽亦据世亲之十地经论,实际系依用慧远之解释始得大成。其章疏有十地经论义记抄出二卷、十地义记心意识考略一卷。

报恩奉盆经

报恩奉盆经

一卷,又名报缘功德经,失译。佛说盂兰盆经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