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通润

- 姓名:一雨通润
- 俗姓:郑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吴县(今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一雨通润,明末华严宗僧人。据《吴都法乘》卷六等载,明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西山人。俗姓郑,字一雨,号二楞主人。从雪浪洪恩讲习《楞严》,为其二大法嗣之一。自号“二楞庵”,曾注释《楞严》、《楞伽》二经,其学以会通性相为其宗旨。讲经说法的特点在于引禅说教、借禅说法、会通性相二宗。明河、读彻师。万历六年(1578年)从长寿寺源公出家为僧。与法杲、慧浸同为弘恩大师法嗣。初住常熟秋水庵,后居苏州二楞庵,晚住花山,葬于支硎山南峰。与名士程嘉燧、李流芳、邵濂、钟惺、文震孟、赵宧光、朱鹭等交密。工诗文。究心大乘经论,旁通义学,以会通性、相二宗为宗旨。注经二十余种,有《法华大窾》《成唯识论集解》《因明集释》《二楞庵释楞严经合辙》《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近释》等。著有《漆园逸响》《秋水庵集》《二楞庵诗卷》等。钱谦益撰《一雨法师塔铭》,称“经传雪浪,论续慈恩”。
猜你喜欢的书
域外小说集
外国短篇小说选集。鲁迅与周作人合译。共两册,先后于1909年3、7月在日本东京出版。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寄售。书名篆体题字,为陈师曾所写,毛边。第1册收小说7篇,其中安特烈夫的《谩》和《默》两篇署“树人”译。第2册收小说9篇,迦尔洵的《四日》署“树人”译。1921年增订改版成一册,共收37篇译作。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以周作人名义印行。集中选译作品多为近代短篇,特别偏重于北欧诸国。对集中有关作家及作品逐一作了简要评介。茅盾充分肯定《域外小说集》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方面的开拓之功。在《译文》1954年10月号,茅盾刊载《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在谈到近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时,说:鲁迅“所计划、翻译和出版的《域外小说集》 (1909年)中,俄国的契诃夫,波兰的显克微支,法国的莫泊桑,丹麦的安徒生,第一次以真朴的面目,与我国读者相见”。《世界文学》1977年第1期茅盾发表《学习鲁迅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精神》一文,提到《域外小说集》时说: “这个短篇小说集是继续《摩罗诗力说》的主旨,介绍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的反映人民痛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这是第一次把反映被压迫的人民和被奴役的民族的叛逆和反抗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用意和《摩罗诗力说》是相同的。”
友石山人遗稿
元诗别集。1卷,王翰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 本集有明弘治八年(1495)袁文纪刊本,还有明王焯抄本,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等善本。卷首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陈仲述序。本集凡诗1卷,收入84首诸体诗,诗依古近体、五七言类编。卷末有附录7篇(编为卷),所收的都是王翰友人吴海所作的关于王翰的志铭、序、记等文字。本集为王翰之子王偁所编,计诸体诗八十四首。前有陈仲述序,后附志铭表词等七篇,皆吴海所作。翰本将家子,志匡时难,不幸遭宗邦颠沛,其慷慨激烈之气,往往托之声诗。故虽篇什不多,而沉郁顿挫,凛然足见其志节。今存《四库全书》本。
琴声十六法
古代乐学著作。明冷谦撰。提出以“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十六法,为琴声表演的美学原则。认为“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反映了儒家传统的美学趣味。注重于清实中表达审美意趣:“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于清实中得之。”又云:“松即吟猱妙处。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促不慢,以至恰好,谓之松。”“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方可名松。”提出“声厉则知躁,声粗则知浊,声静则知虚,此审音之道也”的观点。又认为“善知音者,始可与言澹”,则反映道家审美观点的影响。有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原题为《冷仙琴声十六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收录。
一个绅士
我在结婚以后,同佩芹作过一度环游东南名胜的新婚旅行,和霍桑隔离了好久。
在这个当儿,霍桑虽单身独马,但他探案的任务仍继续不息,所以有许多案件,我都不曾亲身经历。这里所记的一篇就是他单独侦察的成绩之一。是他在事后告诉我的,故而记叙的体裁,也不能不变更一下子。
读书丛说
六卷。元许谦撰。谦字益之,晚号白云老人,学者称白云先生。江浙省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元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谦自幼勤奋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延璠初,居东阳八华山讲学,从学者多至千余人,四方之士以不及其门为耻。无意功名仕途,里居四十年,公卿屡荐,皆不就。卒谥文懿。《元史》入《儒学传》。着述除《读书丛说》之外,尚有《诗集传名物抄》、《白云集》等。谦受学于金履祥,尽得金氏所传,学术思想宗主朱熹。所作诗文不甚留意文字辞藻,其诗于理趣之中颇富形象,文亦醇古,无宋人语录之气。自蔡沈《书集传》问世,学者乐其简易,注《尚书》者多主蔡氏,不复参考他说,谦则不受当时学风影响,说解《尚书》广稽事实,兼取诸书之长,不专主一家之说。谦学识渊博,考据《尚书》天文、地理、名物、典制、史事等多有独到见解,于旧说多有驳正。宋末元初说经崇尚空谈,许谦独重考据,其学风尤属可贵。至于该书说解六律、五声,大段抄录《律吕新书》;说解唐虞之修五礼,大段抄录《周礼·大宗伯》之文;说解《酒诰》太史、内史,大段抄录《周礼·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则稍嫌泛滥而无节制。此书始刻于元至正六年(1346),原版久佚。库书所据乃浙江吴玉墀家藏本,该本第二卷缺4页,第三卷缺6页,第五、第六两卷各缺4页,库书无从校补,缺页一仍其旧。该书现存清钞本四部,北京图书馆藏两部,上海图书馆藏一部(存五卷,缺第六卷),湖北省图书馆一部。此外尚有《学海类编》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榕坛问业
十八卷。明黄道周(1585—1646)撰。黄道周字幼平,一作幼玄,号石斋,漳浦 (今属福建)人。天启进士,选庶吉士,散馆补编修,以终养归。崇祯时任右中允。南明时任礼部尚书。他对 “性”、“情”等多有论述,曾深辨宋儒气质之性之非。著有 《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等书。作者自崇祯五年(1632)起家居,讲学于漳浦北山,崇祯七年(1634)夏就芝山之正学堂为讲舍,于崇祯八年(1635)冬召任原官,始罢讲。此书为作者家居时讲学的语录汇编。本书的前十六卷即自崇祯七年五月至崇祯八年冬的讲学语录,第十七卷为作者答复友人的问难之书。第十八卷为答同年蒋德璟所问,为黄道周的弟子所代答,并附蒋德璟原问十八条于后。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整理而成。每卷分载所编弟子姓名、每卷前又各缀以黄道周的题识。全书的大旨以致知明善为宗,主要宗法于朱熹之学。如他在书中认为,人之性初本无智愚之别,是由积习所造成智愚之分,只要“克己”,把先天本性发挥出来,“便是格物物格”,致知知至。千古圣贤学问只是“致知”。所谓 “致知”,只是 “知止”。此“止”字,只是至善。他重视“慎独”,认为“慎独”的关键是“时时守中”,即保持中庸。其他关于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作性命之空谈。由于作者博学贯通,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然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则大体可识。明儒语录多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黄道周的《榕坛问业》可一雪其弊,故为后世学者所重。有明刊本、清刊本、《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