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萧客

- 姓名:余萧客
- 别名:字仲林,号古农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吴县人
- 出生日期:1732
- 逝世日期:1778
- 民族族群:
余萧客(1732—1778),清代学者。字仲林,号古农。江苏吴县人。5岁时,父客游不归,母颜氏教以四子书、五经和《文选》、唐宋人诗及古文。15岁,博通群经,知理、气之说为空言,无补于经述,转而思读汉唐注疏。因家贫无力购置,闻某处某人有藏书、异书,便前往借阅抄录,于《左传》诸家疏、十七史、《说文解字玉篇广韵》、四部之书及释道二藏,无不悉览,发奋之坚,竟至目力亏损,不见一物,后虽治愈,亦只能读大字本之书。后师从吴派经学大师惠栋,教以“读书撰著,当务为其大者远者”之旨,学术益精。曾为直隶总督延至保定修《畿辅水利志》。继而游学京师,与朱筠、纪昀等相友善,咸称其学于深甯亭林之间。因目疾复作,遂南归,以经术教授乡里,闭目口授,生徒甚众,著名者有江藩等。余氏治经以博览精采见称,因病唐以前经说颇多阙遗,乃遍搜训典,旁及唐宋诸类书,凡有可采摘者,即作笔录,经过长期积累,完成《古经解钩沉》一书,共30卷,包括《周易》2卷、《尚书》3卷、《毛诗》2卷、《周礼》1卷、《仪礼》2卷、《礼记》4卷、《左传》八卷、《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各1卷、《孟子》2卷、《尔雅》3卷,其余冠以诸儒姓氏的著述,为《叙录》1卷。其主要著作尚有:《文选纪闻》、《文选音义》等。
余萧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司法
在小说《司法》中,迪伦马特更加激进地表现了关于公正的主题。这部筹划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直到1985年才问世。小说描写的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凶杀案件。同作者的前几部侦探小说一样,《司法》也把嘲讽的目光指向传统侦探小说的陈规俗套和千篇一律的行为方式。小说的叙事从始至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从而也引起了批评家激烈的争议。实际上,《司法》从根本上表明了迪伦马特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概念的颠覆,为读者提供了更复杂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空山灵雨
许地山著。1925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收集作者1922年间的作品四十余篇,均曾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是作者早年对社会、人生、爱情问题思索的结晶。《万物之母》写一个儿子被乱兵杀死的老妇人发疯的故事,谴责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公理战胜》对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罪恶给予无情的嘲笑。《面具》通过人面与纸制面具的比较,讽刺人世间的奸诈虚伪。《蝉》借雨中挣扎的蝉,象征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命运。《三迁》通过母亲为逃避恶劣的环境把儿子从城市迁到农村再入山野的故事,提出了严重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愿》和《落花生》表达了埋头实干的平民主义思想。其他的作品,有的表现人生旅途中的疲惫和苦恼,有的描写男女恋情和纯洁的童贞,其中流露出“生本不乐”的佛家思想,有一定的消极倾向。书前的作者《弁言》,介绍自己写作的思想背景。
拾遗录
一卷。 明胡爌撰。此为杂考训诂之书。共分六类,一论语,二孝经,三孟子,四小学,五经说,六俪考。援引采辑,颇有根据。如其小学类中,据参同契证急就篇之老复丁。据诅楚文在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知小篆非韧自李斯。……其俪考类中,论文考古,亦多可采。原书刻于明季,分为十卷,后版毁于火,其书遂亡。其裔孙得残缺旧本,加以考订复印,只为一卷。
医医病书
医论。清吴瑭撰。二卷。瑭有《温病条辨》已著录。是书系为医流俗之弊并补《温病条辨》一书所不及而撰。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展转传抄,,至一九一九年刊行。载论凡七十六则,约万余言。其中医非上智不能、以明理为要、博而不精、多读无用等论,论述医德、医术及医者之弊病;中风、痿痹、午后发热、虚劳、吐血等论,论述内科杂病诊治;无论三阴皆以胃气为要、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看病须察兼证等论,论述治疗原则与方法;肝郁用逍遥散、柴胡治痨病等,论述药物性能与治疗法则。结合个人经验心得,论述理论与临床实践中的部分重要问题。阐发经旨,批评偏弊,观点鲜明,可供研究吴氏学术思想参考。后经曹炳章重编,分为二卷,归类为学医总论、病理各论、证治要论、用药统论,并有所增补。有一九一五年、一九五一年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河图像数之图》等六幅图像,以内丹家图书《易》学原理阐述本书注经旨要。注文探集薜幽栖、李少微、青元真人、萧应叟、默庵先生诸家之说,偏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往往大段阐述内丹原理,名词解释亦采用内丹术语。书末附图二三幅、图说一篇、青天帝君降笔一篇。
鱼篮宝卷
一名《鱼篮观音二次临凡度金沙滩劝世修行》。佚名撰。一卷。初成书于宋代。约八千字。内容叙江苏海门县有一乡村名金沙滩,村人因行恶,不敬神明,上帝欲灭绝之。观音菩萨不忍,临凡变卖鱼女郎,劝化众人。村人第一恶人马二郎,见卖鱼女貌美,欲娶为妻,故放下屠刀,诵经行善,卖鱼女与马二郎成婚之日,仙归。金沙滩众人均弃_恶向善。三年后,观音再次临凡,以坚众人行善之心。马郎功成升极乐世界。金沙滩一改旧观,竟成善地。观音博大救世精神历代广为传颂。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有民国八年(1919)上海翼化堂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