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堂肆考

作者:彭大翼
山堂肆考

二百二十八卷,补遗十二卷。明彭大翼撰。彭大翼字云举,又字一鹤,号林居。扬州(今属江苏省)人。万历中曾知云南沾益州。张幼学补遗十二卷。张幼学为彭大翼之孙婿。是书辑录群书故实,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类编成帙。后有损佚。万历四十七年经张幼学重加辑补整理终成。全书分宫、商、角、徵、羽五集。又分四十五门。宫集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君道、帝属、臣职;商集分为臣职、仕进、科第、学校、政事、亲属;角集分为亲属、人品、形儿、性行、文学、字学、谥法、人事、诞育、民业;徵集分为释教、道教、神祗、仙教、鬼怪、典礼、音乐、技艺、宫室、器用、珍宝、币帛、衣服、饮食;羽集分为饮食、百谷、蔬菜、花品、草卉、果品、树木、羽虫、毛虫、鳞虫、甲虫、昆虫、补遗。每门又分子目若干。每一子目有小序一篇,述其内容梗概、范围沿革等事。下录引文。引文采集宏富浩博,经史子集、释经道藏无所不及。或注作者、或标书名,剪裁适当,浅显易读。但亦有类目繁杂、立目不清之处,或引证间有改动,未尽据原书,或不见出处。如臣职一门,分开而隶属宫、商二集;亲属一门,而分隶商、角二集;饮食一门,而分隶徵、羽二集。有万历二十三年(1595)周显金陵书林始刊本。万历四十七年梅墅石渠阁刊增补本。清北京文锦堂刊

章节列表

升序↑

彭大翼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泉州府志选录

泉州府志选录

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伪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干道七年昆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干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昆合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干间人。至未附「志余」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

述真空,劝人对境忘境、灭心现性。内容与《太上大通经》同,后者有元李道纯注。

蜀道难

蜀道难

中国古代诗歌。唐李白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以丰富想象,着力描写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接着具体地写,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山之高,高到连太阳神都难以通过,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行人至此,只能抚膺长叹。这时候,悲鸟号木,子规夜啼,更增加了行人的孤寂与恐惧。这样的山,这样的水,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一想吧,如果守在这里的是好人,那倒无所谓,如果是心怀不测之人,情形那可真是遭糕透了。如果不想去冒险,游人也就只有西望而长叹了。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

剑花室诗集

剑花室诗集

近代诗集。连横著。1960年1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出版。卷首有作者之子连震东《弁言》、魏清德《〈大陆诗草〉序》、胡殿鹏《〈宁南诗草〉序》、作者《〈大陆诗草〉自序》和《〈宁南诗草〉自序》以及林资修、李书等人题诗。该集为连横诗作的汇编本,共收4种诗集:《大陆诗草》、《宁南诗草》、《剑花室外集之一》、《剑花室外集之二》各1卷。各集之诗皆作于民国初年,共计915首。其中《大陆诗草》126首,《宁南诗草》275首,《剑花室外集之一》465首,《剑花室外集之二》49首。又附录词作4首。连横自谓“余固不能诗,亦且不忍以诗自囿“(《〈大陆诗草〉自序》)。然作者经历坎坷,尤其曾尝台湾沦亡之苦,故其诗多感时抚事之作,富怀乡亡国之痛,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不失为上乘之作。胡殿鹏谓:“连子旗鼓骚坛,独饶著作,其亦可谓三百年文献中之秀者欤!”(《〈宁南诗草〉序》)

秦氏三兄弟

秦氏三兄弟

《茶馆》的前身《秦氏三兄弟》。1956年,老舍写成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以戊戍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解放前夕四个历史时期作为剧情背景,人物众多。戏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起,直写到1948年反动派“选举北京市参议院”。  这出戏的第一幕第二场是写清末北京的裕泰茶馆,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茶馆》的第一幕。据说在完成《秦氏三兄弟》初稿的时候,老舍照例与人艺的演员们进行讨论,结果裕泰茶馆一场大获赞赏,有人建议老舍不如把茶馆里的戏写下去,于是有了茶馆里的第二幕与第三幕。所不同的是,原来《秦氏三兄弟》的主人翁秦仲义,到了《茶馆》里只成为众人之一,而秦家其他两兄弟都不见了。

大安般守意经

大安般守意经

凡二卷。又称安般经、安般守意经、大安般经。后汉安世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安般(梵a^na^pa^na ),全称安那般那,即指出入息念。梵语a^na(安那)即入息(吸气),apa^na(般那)即出息(呼气)。本经叙述坐禅时行数息观(默数出入息,令心随息而定)以之收敛散心。虽题为‘经’,其形式体裁则属‘论’。内容与修行道地经卷五之数息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六所载之数息观相似。此外,安世高另译有安般守意经一卷,称为小安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