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同姓名录

作者:萧绎
古今同姓名录

一卷。梁元帝萧绎 (508—554)编。萧绎字世诚,萧衍第七子。幼时盲一目,聪明好学,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在位三年,谥号孝元。萧绎著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 《汉书》 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老子讲疏》以及《文集》五十卷。《古今同姓名录》见于《梁书·本纪》及《隋书·经籍志》均为一卷。后来,经唐代陆善经,元代叶森分别加以增添续补,收录在明代的《永乐大典》中。清代李调元编辑《函海》时,将此书收入,改为三卷。此本虽然经过反复的增补,但其体例分明,不相混杂。凡是陆善经、叶森增改之处,都予以标明。所以仍可以看到梁元帝原本的面目。这是类事之书中,最早的一部书。书中列古今同姓名者三百八十二个,共一千三百零七人。此后,明代万历年间,余寅又撰《同姓名录》十二卷。周应宾增补一卷。清代王廷灿又增补八卷。内容更为详尽,但是其体例依然如原本。有《四库全书》本、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 本。

萧绎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文溪集

文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李昴英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质实简劲,如其为人;诗间有粗俗之语,不离宋格,而骨力遒劲,亦非靡靡之音”。其诗词题材丰富,颇具特色。有的透露了农村丰收时节的喜悦:“负郭平田阔,秋深获课勤。短镰行缺月,多稼剪黄云。旧腊占三白,今年稔十分。太平村舍里,堕穗饱鸡群。”(《观获》)《过严子陵钓台》一诗则生动地表现了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船重只因将利去,船轻又恐为名来。如今羞见先生面,夜半撑船过钓台。”在〔兰陵王〕词里又以婉约的风格塑造一个柔弱多情的女性形象,反映爱情生活上的波折和苦恼,与诗歌的通俗风格又大异其趣。本集有《粤十三家集》本、《四库全书》本。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20卷,南宋陈思撰。陈思乃临安市贾,其书编成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有魏了翁、陈振孙、孔山居士3篇序,其中陈振孙序说:“始欧阳公为《集古录》,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先后;赵德甫《金石录》乃自三代秦汉而下叙次亡,而不著所在郡邑;及郑渔仲作系时、系地二录,亦疏略弗备;其他如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之类,于所在详矣,而考订或缺焉。都人陈思,一旦取诸家所录,辑为一编,以今九城京府州县为本,而系其名物于左,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之。”此书按地登载碑刻,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凡石刻可考郡县者,均分别辑入各路之下,最后一卷收录不详其地者。每碑之下均引录前人考证,并注明其出处。其中所引《寰宇访碑录》、《诸道石刻录》、《集古后录》、《复斋碑录》、《京兆金石录》、《元丰碑目》等书,今皆散佚不传,借此可见其涯略。就是所引存世著作,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初朱彝尊就曾辑录此书所引《隶续》佚文,以补今本《隶续》之阙。《宝刻丛编》今天的传本均有所残佚,《四库全书》本残阙较多,较完备的版本是《十万卷楼丛书》本,已经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这个版本缺卷情况如下:第11(秦风路、河东路)、12(淮南东路、西路)、16(荆湖南路、北路)、17(成都府路)共4卷全缺,第15卷江南东路缺饶州以下,江南西路全缺,第18卷梓州路和利州路只存渠、巴、文3州,其余均缺。

意拳正轨

意拳正轨

本文是1928年,王芗斋先生未创立大成拳时,为随他学习形意拳的弟子编写的理论文章,在形意拳古谱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成书于1937年。本书内容有:桩法换劲、锻炼筋骨、五行合一、六合、歌诀、交手径法等。书中打法歌诀较多,如“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亦到,打人如把节”、“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在中心”、“拳打丈外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中”。

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是共产主义先驱者李大钊于1925年12月30日创作的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章。《土地与农民》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重视,他把此文编入《农民问题丛刊》,作为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全书围绕中国历史上平均地权运动、中国今日农民破产的趋势、农民中最多数量困苦的阶级——自耕农与佃农、耕地农有、农民的要求及我们怎样在农村工作等五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说明,论述了农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大意义。

新诗杂话

新诗杂话

现代诗论集。朱自清著。作家书屋1947年12月印行。本书除《序》及附录的译文《诗与公众世界》之外,共收谈诗的论文15篇:《新诗的进步》、《解诗》、《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爱国诗》、《北平诗——〈北望集〉序》、《诗的趋势》、《译诗》、《真诗》、《朗读与诗》、《诗的形式》、《诗韵》。这些文章写于1936年至1944年,它们“讨论到诗的动向,爱国诗,诗素种种,歌谣同译诗,诗声律等,范围也相当宽”。作者“相信意义的分析是欣赏的基础”,而准确地把握一首诗的意义又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分析一首诗的意义,得一层层挨着剥起去,一个不留心便逗不拢来,甚至于驴头不对马嘴”,所以“十五篇中多半在‘解诗’”(《序》)。朱自清是位诗人,他又长期研究诗歌,他“辛辛苦苦写出的这些随笔”,对新诗的内容和形式作了精辟的分析,对读者颇有启迪作用。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

重编天台诸文类集,卷十,宋如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