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二课、律宗(二)
- 第三课、律宗(三)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第四课 华严宗(一)
- 第五课、华严宗(二)
- 第六课、华严宗(三)
-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 第七课、华严宗(四)
- 第八课、天台宗(一)
- 第九课、天台宗(二)
-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 第十课、天台宗(三)
- 第十一课、天台宗(四)
- 第十二课、三论宗(一)
-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 第十三课、三论宗(二)
- 第十四课、法相宗(一)
- 第十五课、法相宗(二)
-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综合指要
- 第十六课、法相宗(三)
- 第十七课、法相宗(四)
- 第十八课、法相宗(五)
-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 第十九课 法相宗(六)
-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 第二十一课、读经录要(二)
- 第十九、二十、廿一课综合指要
- 第廿二课、读经录要(三)
-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
-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
-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 综合指要
-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
-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
- 第廿七课 禅宗 (一)
-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
- 第廿八课 禅宗 (二)
- 第廿九课 禅宗 (三)
- 第三十课 净土宗 (一)
- 第廿八、廿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 第卅一课 净土宗 (二)
- 第卅二课 净土宗 (三)
-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
-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
- 第卅四课 净土宗 (五)
-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
- 第卅六课 总说
-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
猜你喜欢的书
大道通玄要[敦煌本]
道教类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原书约三十卷,八十一品。敦煌本七件,约存六卷、二十七品左右。(1)P.2456(属卷一)。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后半部首题“大道通玄要卷一并序”,尾部残缺,存一百三十三行。(2)P.2466(属卷五)。首有标题,尾部残缺,存一百一十行。(3)P.2456(属卷六)。由两部分粘贴而成。前半部分卷首残缺,尾题“大道通玄要卷六”,存一百六十余行。(4)S.3618、北地17(属卷七)。前者保存较好,首尾完具,有标题,存二百零六行。(5)P.2363(属卷十二)。首残尾全,有标题,存四十九行。(6)S.3839(属卷十四)。首尾均残,存八十四行。(7)贞松堂藏本(属卷十四),首残尾全,有标题,存一百二十行。以上各写本《正统道藏》均未收。为佚失的重要道教类书,现存部分摘录道书精要,分品纂录,引书达五十六种。
道德篇章玄颂
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读广雅堂诗随笔
诗话,2卷。近代陈曾寿著。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
又名《小尉迟 将斗将将鞭认父》。简名《小尉迟》。杂剧剧本。 元明间无名氏作。四折,末本。剧写尉迟敬德 降唐时,子保林年仅三岁,留在北番,后被番将 刘季真收养,改名刘无敌。既长,武艺绝伦。刘 季真攻唐,命无敌为先锋,单搦敬德出战。敬德 旧仆宇文庆在番中抚无敌成人,临战遂详告真 情,并以昔年敬德所留盔甲钢鞭为证。无敌与 敬德战,佯败至无人处,认了父亲,约定次日缚 刘季真归唐。监军与军师徐懋功因敬德不杀无 敌,疑其叛唐,次日,无敌缚刘季真来降,始释 疑,于是尉迟父子皆受赐加封。今存《脉望馆钞 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本。京剧《白良 关》(又名《父子会》、《对鞭认子》),亦演此事。
东海若解
东海若解,一卷,唐柳宗元著,清实贤解。东海若,收于柳河东集卷二十铭杂题部、全唐文卷五八六、居士传卷十九。内容叙述一海神东海若,登上孟猪冈,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满粪壤蛲蛔,海神将之密封投海。后一瓠从海神之教,于荒岛破瓠,去群秽而令海水复归于大海;一瓠则不知己之臭秽,犹以海水自负,遂令海水不复归大海。此寓言,后者寓意我即本来佛,拨无现实之五浊、三有、无明、十二类等,固执于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无修无证、无佛无众生等性空之立场;前者寓意从圣人之教,修念佛三昧,舍去群恶,广集万行,居圣者之地,得同于佛之智见。
无量大慈教经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经中强调释迦牟尼慈悯众生,故出此经以救众生,念此经者功德无量。经末有“汝等见振旦国”云云。本经名初见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