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
-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 第四课 转轮圣王
- 第五课 三苦八苦
- 第六课 十八界
-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 第七课 经咒忏赞颂偈
-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 第十课 八关斋戒
- 第十一课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 第十二课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 第十、十一、十二课综合指要
-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 第十五课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 第十三、十四、十五综合指要
- 第十六课 四次结集
- 第十七课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 第十八课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综合指要
- 第十九课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 第二十一课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综合指要
-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 第二十三课 佛经的传译 (二)
-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
-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综合指要
- 第二十八课 诸家的判教 (二)
-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 第三十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 第廿八、廿九、卅课综合指要
-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综合指要
- 第三十四课 成实宗 (一)
- 第三十五课 成实宗(二)
-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猜你喜欢的书
名迹录
六卷 附录一卷。明朱珪编撰。朱珪,明初崑山 (今属江苏)人,字伯盛。珪善篆籀,工于刻印,又工于摹勒石刻。《名迹录》是他生平所刻的汇集。汉代碑刻,多不载撰写人、书写人和刻工的名字。自魏受禅碑载有邯郸淳撰文、梁鹄书、钟繇刻字,是为士大夫自刻之始。欧阳修、赵明诚等辑录金石,仅录标题跋尾;洪适《隶续》备列碑文,是为全录刻词之始。而像朱珪那样,自己刻字,自己编辑成书的,古无此例。正篇六卷。第一卷录首诰一篇、御制祭文五篇、玺书七篇,大概是为了尊帝王之作,虽篇页不多,但放在首卷。第二卷录元好问《中州集》。其他四卷共录碑十四篇、记二十九篇、墓表一篇、墓碣五篇、行状一篇、圹志二十三篇、墓志铭二十四篇、杂刻字画二十六种。末有附录一卷,所录是当时一些人的赠言。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绣云阁
神魔小说,近代魏文中著。八卷一百四十三回。这是一部讲述紫霞真人的两个弟子下凡托生向世人阐道的长篇神魔小说。世上多非道,紫霞真人受道祖之命遣弟子虚无子下凡问道,其门下虚心子因妒忌也同时下凡去扰乱闻道。本书的故事情节便由此而展开。虚无子投生为三缄,虚心子投生为七窍。三缄求道但为凡心所动,求取功名美妻,紫霞真人使他娶妻不成,仕途复遭挫折,被流放塞外,历尽磨难,方领悟到功名富贵的虚无本质,开始了云游天下“阐道”的使命。而七窍却被妖怪化成的美女所迷惑,又热衷于功名,高中巍科,官放南龙。三缄在阐道途中,收服了无数善善恶恶的山精水怪和市邑俗子,堵绝旁门邪道。紫霞真人的师弟灵它真人因妒恨师兄便纠集一批妖魔与三缄作对,迷惑七窍。然而邪不压正,三缄在众仙子的保护下,力战群妖,争取了七窍,使他断绝尘根,重返道门,终在万星台一起飞升上天,住进紫霞真人造就的绣云阁。
采古来能书人名
书家名录。南朝宋羊欣撰。一卷。名录列有自秦至晋的能书者李斯、赵高、程邈、曹喜、蔡邕、陈遵、王次仲、师宜官、梁鹄、邯郸淳、毛弘、左子邑、杜度、崔瑗、崔寔、张芝、张昶、姜诩、梁宣、田彦和、韦诞、韦少季、罗晖、赵袭、张超、刘德升、钟繇、胡昭、钟会、卫觊、卫瓘、卫恒等人。
诚斋诗话
南宋杨万里作。万里号诚斋,故名。一卷。成书年代未详。《诚斋诗话》主要论诗,亦涉及书法、古文、四六文、箴、祭文、对等。杨万里论诗,一方面受到江西诗派的某些理论束缚,如认为学习古人,应“以故为新,夺胎换骨”;另一方面也与江西诗派有所不同。例如,他主张初学诗者须学古人好语,但“要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万里诗初学江西诗派,后来诗风转变,崇尚师法自然,自成一家。此书虽成于其晚年,但所论仍以“夺胎换骨”、炼字用事的方法和技巧为主,未摆脱江西诗派理论影响。书中亦有论文之处。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爝火录
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清李天根撰。天根字大本,号云墟散人,江苏江阴人。因南明为明之残余,如同爝火,因以名书。该书成于乾隆十三年(1748)。记载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五王史事。起于顺治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之死,终于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二十三日鲁王死于金门。通编用清纪年,附南明年号。博采官私史籍及方志、文集、年谱等一百五十余种。首以《明史》及《通鉴纲目三编》所载为准,顶格书写;两书所无者,始采用群书,或删合其文,以求其详;或罗列分说,考其真伪。是书作于乾隆毁禁野史之前,故记明末农民起义及弘光政权事迹较详。有关弘光朝制度、策略、遗闻,间多出于他书。所引重要奏疏、文檄、书牍,有仅见于本书者,为研究南明史之重要史籍。唯于西南抗清史迹记叙较略,间有失误。附录一卷,记郑成功父子事迹,下限止于清统一台湾(1683)。有稿本和《明季史料丛书》本。
物不迁论辩解
物不迁论辩解,一卷,明真界解并序,冯梦祯序,袾宏跋,达观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