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作者:佚名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凡二卷。略称宿曜经。唐代不空译,杨景风修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共分八品,内容系详叙二十七宿、七曜等事,及吉凶占卜之法。高丽藏与明藏中收之。

猜你喜欢的书

韩昌黎文集校注

韩昌黎文集校注

唐韩愈所撰别集的校注本。愈籍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而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以昌黎名集。清末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该书共计包括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补文三篇,集传一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复据该书分段标点后重排出版。本书收集了韩愈的全部文章,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等方面,都对旧说作了补充和订正,对旧本字句的讹误也作了校勘。其中所收“守戒”、“圬者王承福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论捕贼行赏表”、“黄家贼事宜状”和“论变盐法事宜状”等文反映了韩愈以道统论和性三品说为指导的丰富的法律思想。其中提到的“圣人”立法设刑的法律起源论,关于“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的治国主张,以及在法制方面,所主张的信赏必罚,上下一体守法,采取严刑,使“下者”“畏威而寡罪”等等,都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燕石集

燕石集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宋褧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的善本主要有数种清抄本,如宋宾王校本、徐时栋校本、方兰荪校本等。本集的宋宾王校本卷首有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中书省牒文,至顺元年(1330)欧阳玄序,至正六年苏天爵序,至正六年许有壬序,吕思诚序,至正七年危素后序。署宋(宋褧之侄)编次,危素校正。卷1为古赋、四言诗,卷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杂诗、古乐府,卷5为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卷6—7为七言律诗,卷8—9为七言绝句,卷10为六言绝句、词,卷11为表、上梁文、祝文,卷12为记、序,卷13为杂著、祭文,卷14为碑志,卷15为行状、传、跋。卷末有1卷附录,收有有关宋褧生平的资料:谥议、墓志、祭文、挽诗等。附录之后是明洪武四年(1371)何之权跋,洪武十一年吕荧跋。宋褧的诗长于讽谕,力学卢仝、李贺。《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宋褧“词藻焕发,时患才多,句或不检,韵成牵缀”。然而总目又说:“如斯之类,大抵富赡之过,贪多务得,遂不能刮垢磨光。然武库之兵,利钝互陈,论其大体,足为一家,固不以字句累之矣。”宋褧的文不如诗,以洁净温润为长。

半轩集

半轩集

十四卷。明王行(1331—1395)撰。王行,字止仲,长洲 (今江苏吴县)人。少授徒于城北齐门。洪武初,有司延为学校师。后馆凉国公蓝玉家。蓝玉荐之太祖朱元璋,得召见。蓝玉诛,王行亦坐死。事迹具载 《明史·文苑传》。著有 《樯园集》、《四六札子》、《止仲词稿》、《通意宜资》等。王行死后,其作收于孙肯集内,直至弘治四年(1491)才由张习刻印别行。前有洪武二十四年(1391)金文征序,张习跋及杜琼撰写的传、邹亮的传跋。是集凡十四卷。王行善文,其文踔厉风发,纵横跌宕,极尽驰骋,颇肖其为人。其诗亦清刚肃爽,清新可诵,王行亦善山水,时人称之为王泼墨。在北郭十子之中 (案 《明史·文苑传》载,王行与高启、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亦曰十才子),与高启称为劲敌。就文论文,不能不推一代奇才。有两淮马裕家藏本。是集被收入 《四库全书》,此外还有多种抄本行世。

洞玄灵宝三师记

洞玄灵宝三师记

原题广成先生刘处静撰。文中称“广成先生刘君“、“仙都刘君处静“等,非是处静口吻。且文中载应夷节解化于乾宁甲寅(894年)而处静已于咸通十四年(873年)解化,更无由笔述20年后之事。卷末曰:“后学弟子吴郡陆甚夷稽首烟霞,直书其事。”卷前序亦曰:“道弟吴兴陆甚夷,已叙道元先生休烈。”是知陆甚夷为本书撰者之一。卷末又曰:“门人广成先生制。”此广成先生当是应夷节弟子杜光庭。记与序皆出自一人。可知序亦出自光庭之手。据序可知,光庭亦实录三师事迹,并为述颂、讴赞,为本书撰者之一。序撰于“唐龙集庚辰”。龙集犹言岁次。光庭生于850年,逝于933年。经岁次庚辰者为860年和920年。前一庚辰,光庭方10岁,难以撰书。该记当撰于后一庚辰,时为后梁贞明六年。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三师为唐道士田虚应、冯惟良和应夷节。

得配本草

得配本草

药学著作。十卷。清·严洁、施雯、洪炜全撰。刊于1761年。该书详论配伍,谓 “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 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故以 “得配”名书。全书载药647种,分部析类均同《本草纲目》。除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订出了药物的得、配、佐、和,并取前二字作为书名。现有清刻本。

毛诗类释

毛诗类释

二十一卷,清顾栋高著。此书成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序文、案语都称臣,可能是进呈皇帝的著述。分二十一类,在《序》中叙及自得的内容:如于《释地理》类,提出邶、鄘、卫是三个地名,而不是三个国家的名称;于《释山》类,提出“崧高维岳”是吴岳,而不是五岳的中岳;于《释水》类,提出《吉日》里的漆沮,不是《緜诗》、《周颂·潜》中的漆沮;于《释时令》类,提出刘公早以建子(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于《释祭祀》类,提出褅飨明堂是周公首创;于《释官职》类,提出司徒、司空、司马之设立皆在《周官》之前;于《释兵器》类,提出古代兵士的甲都是皮革所作;于《释宫室》类,提出《君子阴阳》是伶官所著,而非妇女所作;于《释草》类,提出麻有两种;于《释鸟》类,知桑扈也有两种;于《释马》类,提出《卫风》的、《鲁颂》的牧马,都是用来准备战争用的,《司马法》的“马牛车乘俱出于民”,是王莽伪托之文,所言多出于前人所说,如邶、鄘、卫为三地名说出自顾炎武:《崧高》“维岳”为吴岳之说出自阎若琢;漆沮之说出自许谦;公刘建子之说出自毛亨;古甲用革之说出自陈祥道;麻有两种之说出自蔡卞;桑扈两种之说出自陆佃等。但此书博采众说严谨, 不以名物训诂炫博,而以阐发经义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