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集外诗存
新诗集。穆旦著。本辑共收入作者创作于1934年至1976年间的诗作八十五首,其中若干组诗如《时感四首》、《诗四首》、《饥饿的中国》等,均以一首计。
欧阳修
本书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阳修的仕宦与治学生涯。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影响力举世瞩目。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政敌指控,在庆历新政、朋党之争与王安石变法中直言相谏;在史学、文学、经学等领域成就卓越,求才、爱才、识才、举才,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欧阳修是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与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的典范,经由他提携举荐的士人群体继承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人格,在相互呼应、共同扶持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影响了北宋政局的演变。
忠贞录
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明洪武年间进士,授给事中,曾密疏请徙燕王于南昌,燕王即位后,不屈死节,福王时谥号忠贞。《忠贞录》卷一为卓敬遗稿,前有卓敬像赞及遗稿序,收录其诗、序、志铭等;卷二卷三为后人记载题咏诗文,附录一卷收黄养正、陈茂烈二人传,黄为卓敬同乡、学生,又死于“土木之难”,附录收之尚有道理,陈茂烈于卓敬仅同乡而已,别无渊源,收于附录未见合理。该书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文渊阁原藏本。《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读礼志疑
六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字稼书,初名龙其,浙江平湖人。康熙进士,历任江南嘉定、直隶灵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后辞官归。学宗程朱。着有《古文尚书考》、《困勉录》、《松阳讲义》、《渔堂文集》等。是编因《三礼》之书多由汉儒采辑而成,其中所载古今典礼,自明堂、清庙、吉、凶、嘉、宾、军、礼以及名物器数,互相考核,多有龈龉不合处,遂取郑(玄)孔(颖达)诸家注疏,折衷于朱熹之书,并旁及《春秋》、律吕等与《三礼》相关资料,悉为采入,务得其中。然其有疑而未决者,则仍缺之,故名“读礼志疑”。陆氏以其覃思,墨守于程、朱,考辨《三礼》黄制、名物、器具,指摘经文之疑,辨正注家之误,多附己意,时有发明。于经文注疏、随文纠正、考核折衷,其用意实非一般。因是书为读书时随手标记笺注,后经其弟子编辑而成,故时有疏误。有《正谊堂全书》本、《学海类编》道光间刻本十二卷、书三时斋丛书本、张清恪合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十二卷,附一卷。
法华经大意
法华经大意,三卷,明无相说并序,法聚序,徐渭后序,叶祺胤重刻跋。
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