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下生经

作者:佚名
弥勒下生经

全一卷。弥勒三部经之一,六部经之一。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古来说弥勒下生之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佉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修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此外,考证本经实系僧伽提婆所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之别生经,而于唐代误以竺法护为译者。又竺法护译出之十七纸下生经早已散佚。

猜你喜欢的书

历代名画记

历代名画记

唐代张彦远著。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绘画通史。张彦远(约815~约875),字爱宾,河东(今山东永济)人,乾符初官至大理寺卿。本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十卷。记述自轩辕黄帝起至唐会昌元年间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的传记和有关绘画史论的专文十六篇,其论述中多有卓见,如论“六法”,强调立意和用笔;指出画风演变,因时而异;以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阐明书画同笔同理等。传世版本有明王世贞刻《王氏画苑》本,明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和清张海鹏刻《学津讨源》本。

药鉴

药鉴

本草类著作。明杜文燮撰。二卷。共五万字。卷一为药性总论,首载二百四十四种药物“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继载:用药分根梢、制药资水火、药性阴阳论、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引经药性、十八反药性、五郁主病、六气主病、病机赋、运气诀要、论升麻柴胡等二十三论,讨论用药、制药之法,药性阴阳升降、引经、禁忌以及运气主病、病机和药物应用的关系等。卷二为各论,详细论述人参、黄芪、白术等一百三十七种常用药物性味、归经、炮制、功能、配伍及临床应用。是一部简明的本草著作。有一九七五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撰不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言道士居山修炼之道法科仪,分作十品:第一〈服气品〉,言修炼导引、吐纳之法。 第二〈授付服炁经方要诀品〉,内载辟谷长生药方及神符。 第三〈受服炁法章仪品〉,内载传授服气经法时上章科仪。 第四〈服炁时上章仪品〉,内载修炼服气时上章科仪。 第五〈金丹神方法品〉,内言存思九星神,三丹田神及五脏神灵之法。 第六〈绝谷品〉,内载辟谷长生药方及神符。 第七〈服符品〉,内载吞符治病及上奔日月之道法。 第八〈建志学道养神求仙所忌品〉,内言学道养神之禁忌及应注意事项。 第九〈人山采药品〉,内载道士入山采药时应注意事项。 第十〈治虫诸方品〉,内载治虫药方、入山禁忌日及禁蛇法等。

宁极斋稿

宁极斋稿

诗词别集。南宋末陈深撰。一卷。深字子微,室号宁极斋。 世称宁极先生。宋习举子业,入元杜门著书,弟子从游甚众。著有《读春秋编》、《宁极乐府》,诗词则反存此集。有古体二十五首,五律三十六首,七律二十六首,五、七言绝句三十二首,词七首,另有铭文一篇,赞语二段。其诗多应酬仕宦之作,清人疑为子陈植之作,未有确据,臆度而已。今综观之,诗意闲雅,气韵不失古风,《七律·晓望城有感》:“呜呜寒角动城头,吹起千年故国愁,才见专诸操匕首、旋闻西子载扁舟。霜寒古寺钟声早,月落南园树影秋。一笑浮华易盈歇,白云长在水长流”,有亡国之音,落笔不俗,不当为子植之作。有民国四年(1915)李云鼎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本, 另有《四库全书》、《天尺楼丛钞》本,均附有其子陈植《慎独叟遗稿》一卷。清康熙间顾嗣立辑《元诗选》,也收是集。

牟子

牟子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理惑论》。东汉牟子著。佛教书名。为较早介绍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入南朝梁僧祐所编《弘明集》,刊列集首。最早见于南朝时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所撰《法论》一书中,以其详载汉明帝遣使求法传说,被著录在其书第十四帙《缘序集》中。书前有《序传》,介绍牟子生平和著作缘由,后有《跋》,仿佛教“三十七品”和《老氏道经》三十七篇体例,作本论三十七篇。全书取问答体裁。根据假设的北来儒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引证孔、老之言和佛教经典,分别予以答辩。表现了主张佛、道、儒三家一致,特别是佛家、道家一致的思想倾向。认为佛是“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牟子》二章)是人间至德的体现者和神圣世界的最高主宰;“人道法五常”(《牟子》四章),佛家的善恶标准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牟子》十七章),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一致的;沙门出家剃度修行合乎儒家的“至德要道”,不应形式地去看是否有违于身体发肤之义;佛家遇人无跪起之礼,只是不死守形式的德而已,因为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书中对佛教的理解多有改造和发挥。反映了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水平。

春秋通训

春秋通训

六卷。宋张大亨撰。张大亨学出苏轼,其观点亦近之。苏氏尊《左传》,认为“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张氏此书旨在阐发《春秋》大义,然其所论多得苏氏之旨。如鲁庄十五年《经》“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条,张氏解释说:“此齐桓公始霸,九合诸侯之首也。”认为齐侯居宋公之上为合道当礼,他说:“齐侯以牧伯之酋,自当为诸侯冠”。又说:“齐之末霸也,宋每以王爵为诸侯先。既霸之后,则宋每序齐下,以终于《春秋》”。宋代《春秋》之学,主于“尊王攘夷”,而北宋尤偏重于“尊王抑霸”,南宋则更强调“攘夷”。张氏不执泥于尊王抑霸之说,正得苏氏之精髓。今本是《四库》编辑者从《永乐大典》辑出的,现存有《墨海金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