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残卷
作者:佚名
西晋惠帝末年,道士王浮所作。残本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王浮常与帛远论争道、佛二教,而道教常遭论破,王浮为此深感屈辱,故而伪作本经,欲将道教提升于佛教之上。其书内容谓:老子赴西域,又至印度,转生为释迦而教化胡人。此经一出,首先有北周‘笑道论’论难之,继有唐代之破邪论、辩正论、集古今佛道论衡等先后批判之。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本经被焚毁,中宗神龙元年(705 )更遭到严禁,宋时虽曾一度流传,然迄元代又遭禁止而告绝迹。近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 Pelliot)自敦煌发现本书,全书十卷仅存第一卷与第十卷。敦煌本第一卷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第十卷末尾题为‘老子化胡经卷第十’。根据研究,大正藏所收本与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经之内容大相迳庭,其理由如下:(一)王浮之化胡经仅有一卷,敦煌本则有十卷。(二)敦煌本题为‘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王浮本则从未称为‘老子西升化胡经’。(三)敦煌本含有浓厚之摩尼教思想,或可推知现存之敦煌本为唐代摩尼教传入以后之着作,而非王浮所作之老子化胡经。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章句训义
《孙子章句训义》以清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为底本,并以明正统道藏本、谈恺嘉靖本、崇文官书局《百子全书》本对勘。害中所称“章句”,是指对诸本所长择善而从;所称“训义”,是指对《十家注》中前后重复、相互矛盾的句子“削其繁剩,笔其精粹”。钱基博先生在选辑古注精华的同时,非常注意运用近代军事观点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例对孙子军事原则予以发挥,见解透辟,析理精微,校勘也有自己独到之处。此书是民国期间较有影响的《孙子》注本之一。
针灸资生经
七卷。宋王执中撰。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乾道进士,官从政郎澧州教授。此书撰成于乾道间 (1165—1173),初刊于嘉定十三年(1220),共七卷,不著撰人姓名。初刊本序称东嘉王叔权作,绍定四年(1231)重刊序称澧阳郡博士王执中作。据考叔权为王执中字。此书卷一分部位论述头、胸、腹各腧穴,并分经络论述四肢腧穴,附入各种新穴位,腧穴图四十六幅。卷二论述针灸法及定穴、宜忌等。卷三至卷七论述各证的取穴与施治。作者重实践而不泥旧说,纠正了古代医籍中一些错误,如对魄户、大椎、巨骨、照海、申脉、肓门、鸠尾等腧穴的辨误,对足三里穴当以犊鼻下三寸为是的考证,都颇有见地。书中分列于各篇中的眉冲、明堂、当阳、穷骨、百劳等行之有效的别穴(即传统医籍不载的新穴位),在临床上和理论上均有价值。书中所述取穴标准: 取男左女右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谓同身寸,后世一直沿用。此书内容十分丰富,除论述周身穴位主治和针灸方法之外,还阐说各科诸种病证一百九十三种。徐正卿在初刊本序中称:“针灸之书,至是始略备,古圣贤活人之意,至是始无遗憾。”此书集宋以前灸法之大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迄宋以前所未见的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发展影响很大。明清之作,多取法于此书。有宋嘉定庚辰(1220)徐正卿初刊本,元刊广勤堂本,明刊麻沙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道教典籍,原题「太极太虚真人」,共上下二卷,收录于《正统道藏》太平部。全书分三十五品,详述道士出家修行及日常生活所应遵奉之科戒仪轨。上卷所载内容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敬法服、背道、山居、理发、沐浴、解秽、钟磐、必斋、读诵、坐斋相罚、坛礼。下卷所载内容包括:燃灯、饮水先咒、奏章、醮请、都禁、神枕、明镜要经、九节杖、作神剑法、诣圊厕便曲、解恶梦、父母、老病、灭度、师资制服、父母制服、追福功德、灭度财物。从文字上看,该书内容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极为相似,疑是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此书内容指出,凡是道学,在言语上「当知枢机缓急,言语善恶,招祸得福,唯闻口业」。在讲习上「当知听习回向,须得明师。师若不明,翻成伤道慧」。在禁酒上「当知持戒发慧,安身炼心,无惑酒恶」。在忌荤辛上,「当知修身洁心,无犯禁忌」。在制法服上,「当知身得入道,内除俗念,外息俗缘,内守法门,外修法服」。在巾冠上,「当知具足威仪,众事已办,行非俗,是为出家」。在敬法服上,「当知入道,上衣、中衣、下衣,皆当尊敬,不得漏慢」等等
奉天刑赏录
《奉天刑赏录》,一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自题懒生袁子,不著其名。以《千顷堂书目》考之,盖袁褧所撰也。其书皆纪成祖靖难时爵赏诛戮之事。多本都穆《壬午功臣录》、无名氏《教坊录》,复杂采《客座新闻》、《震泽纪闻》、《立斋闲录》诸书以附益之。所载建文死事诸臣家属被祸惨毒,殆非人理。称皆得於官府故牍,似不尽诬。成祖毒虐之政,至於此极,亦可证史书所载,尚未能得其什一矣。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巴看落目瓦传,元甘泉马蹄山沙门释智能译
法华义疏
凡十二卷。隋代吉藏着。又作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疏、妙法莲华经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系吉藏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法华经。吉藏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亦常讲大智度论、法华经,且引用多数经律论疏加以注释。全书初立部类不同、品次差别、科经分齐等三义,概说法华经大要,次解释序品以下二十八品之文义。其中,部类不同者,明示诸经之部类凡七例,而以此二十八品本为具足本;品次差别者,其下更开立生起次第、明具义多少、论品前后、明品有无、别释序品等五义;科经分齐者,列举各种关于经的分科之异说及己见。其次解释二十八品,卷一至卷六乃解释序品以下三品,第七卷释信解品,第八卷释药草喻品以下三品,第九卷释五百弟子授记品以下六品,第十卷释安乐行品以下六品,第十一卷释随喜功德品以下六品,第十二卷释所余五品。其中,独缺普门品重说偈。本疏义解恳切,援引颇多。虽基于三论宗之立场,然仍予法华经甚高之评价,为研究法华不可或缺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