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禅灯

作者: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

凡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临济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通醉广搜历代诸家史传、语录,依指月录等之体例,将历代各宗共为一源,而不别分五家七宗等枝末派系,惟于卷目之下标明大鉴下第几世。主要收录蜀地出身而弘扬宗乘于异地之诸师,或籍属四方而建法幢于蜀地者之上堂、小参、行实、颂古等,以及朝野护法居士、隐逸山林之高僧与神僧之机缘法语,共计一千余人,其中初祖达磨至大鉴下四十世之禅师约有八百余人。

丈雪通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还丹肘后诀

还丹肘后诀

还丹肘后诀,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间。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数种内外丹经歌诀而成。上卷为《还丹肘后诀》,主要论述丹砂之生成、性状、品类,及其炼化成丹之原理。其内容多半与《通幽诀》相同,属外丹。中、下二卷收录《龙虎金液还丹心鉴》、《饵还丹应候歌》、《指真秘诀》、《玄迪秘奥》、《证道歌》、《黄芽歌》、《金丹铅汞歌》、《快活丸歌》、《金晶歌》、《吕真人 *** 自赞》等丹经歌诀。大抵假阴阳五行以言炼铅汞成丹之原理,其丹法属内丹。如书中称:「心者,丹之元也」;「灵丹至药全是阴阳化炁而成」。阴阳二炁感通成丹之道,犹如人之受赤白二炁、母血父精交结而成胎。炼还丹不用四黄八石,只须认得真铅真汞,「伏火成丹,便是大还」。又如《玄迪秘奥》篇称:父精即是真汞,母血即是真铅,乃真阴真阳也,「铝含五彩,汞吐三华,二物合璧,名曰河车」。河车即铅汞相合,二者相合即结成金丹。全书末又有《唐仵达灵真人记》一篇,记述作者遇青城丈人授真元丹诀及神水黄芽之要,饵丹长生,返童复元之事。该篇作于乾符乙未(875年),可证本书当出于唐宋之际。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又名《医圣心源》。十卷 清黄元御 (详见 《周易悬象》)撰。黄氏尊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将其称为四圣。此书成于乾隆十八年(1753),是黄氏为阐发《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编撰而成。上述五书黄氏曾为之作解,又加以融贯其旨。卷一为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精神、气血、营卫、经络等内容,计十六节;卷二为六气解,分六气名目、化生、偏见、衰旺等十一节;卷三为脉法解,分气口尺寸、寸口脉法、寸口人迎等二十节;卷四为劳伤解,分中气、阴阳、阴虚、阳虚等十八节;卷五至卷七为杂病解,分鼓胀、噎膈、反胃等二十九节;卷八为七窍解,分耳目、耳病、目、鼻、口等十节;卷九为疮疡解,分痈疽、瘰疬等四节;卷十为妇人解,分经脉、闭结、崩漏等十四节。此书论辨十分详审,对中医基础理论叙述尤为精当,并论述病源,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为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之作。书中亦反映出了黄氏治病用药注重中气,偏主温补的学术思想。有道光十二年 (1842) 刊本、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 《黄氏医书八种》 单行本。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乐府新编阳春白雪

又称《乐府阳春白雪》,简名《阳春白雪》。元代散曲选集。杨朝英编选。本书版本较复杂,各本不但卷数不一致,所收作品的数量也有多少之分。元刊10卷分为前后两集,前后集各5卷,清代曾据以影刊行世。传世版本又有元刊残本,只存前集2卷。另有明抄9卷本,前集4卷,后集5卷,此本虽较元刊本少1卷,但所收入的曲数则多于元刊本。隋树森以此本为底本,参照元、明、清其他版本,并以有关曲集、曲谱校订讹误,编成本书的校订本,由中华书局于1957年出版。本书卷首有元人贯云石写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的序言,序言是对元人散曲创作及艺术风格的最早的评论。序中说:“北来徐子芳滑雅,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近代疏斋媚妩,如仙女寻春,自然笑傲;冯海粟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心事天与,疏翁不可同舌共谈。关汉卿、庾吉甫造语妖娇,却如小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殢。”这些论断已成为元曲评介的经典之论。本书卷1收有元人燕南芝庵的《唱论》和当时流行的宋金10段大乐歌词。其余各卷分收小令及套曲,共录60余位元曲家和无名氏的作品,计小令492首,套曲47套(据中华书局1957年版)。所选作品风格各异,反映了元代中叶以前散曲曲坛的概貌。《阳春白雪》是元代散曲选集传世版本中刊印最早、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一种。

钦定皇朝通志

钦定皇朝通志

一百二十六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志》。是书共分二十略,计有“氏族略”十卷,“六书略”三卷,“七音略”四卷,“天文略”六卷,“地理略”八卷,“都邑略”四卷,“礼略”十二卷,“谥法略”八卷,“器服略” 六卷,“乐略”二卷,“职官略”八卷,“选举略”三卷,“刑法略”六卷,“食货略”十六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八卷,“图谱略”二卷,“金石略”七卷,“灾祥略”三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卷首有“凡例”十二则。宋代郑樵曾撰《通志》二百卷,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谱略、列传等目,记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又有清代三通馆奉敕所修《续通志》,门类沿袭《通志》,记事上接《通志》,止于明代。是志则上起清太祖天命元年 (1616),止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 (1785),不但体例与《通志》、《续通志》相比,省去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而且细目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简和增补。如“都邑略”,《通志》载四裔,是志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通志》分为三等二百又十品,是志仅录尊谥与赐谥;“金石略”,《通志》分载泉币、钟鼎彝器款识和诸家碑刻,是志只收御定诸帖及奉敕石刻;“天文略”,是志细述历数、仪象,比《通志》全面,“地理略”,是志备载各地河流,比《通志》详细,“六书略”,是志则记有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当然是志的价值不能与《通志》相比,但其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是志记事起止年代与《清朝通典》相同,两书相较,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作用与价值也大体相仿。是志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是志影印精装一册。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希叟绍昙禅师广录

凡七卷。又作希叟和尚广录。宋代僧希叟绍昙撰,侍者法澄等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收录庆元府佛陇山进山语、平江府法华寺进山语、庆元府雪窦资圣寺进山语、小参、法语、拈古、题、跋、颂、赞、小佛事等。卷四之‘示日本平将军法语’,系日僧兰溪道隆遣使请希叟开示法语,以寄予当时之幕府将军北条时宗。卷六之‘俊侍者将别山四会语录归日本板行求予序引’,及‘日本澄上人’(最澄)、‘日本然上人’(法然)之颂等,皆显示希叟与来华日僧往来之密切。自悟等人编集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又作希叟绍昙和尚语录,亦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