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塔延命功德经

作者:佚名
造塔延命功德经

一卷,唐般若译。波斯匿王知却后七日寿尽,诣佛请延命之法。佛劝造塔供养,并说其仪轨法则。

猜你喜欢的书

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

长篇谴责小说。清末李宝嘉(伯元)著。共60回。撰于1901至1905年。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 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

十七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先生。元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 人,宋景定五年 (1264),领乡荐,试礼部不中,于是退而讲学。远近师之。入元家居,并以讲学著述为业。其学宗朱熹,而且精通《周易》。著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十七史纂古今通要》、《朱子诗传附录纂疏》。是书始自三皇迄于五代,广搜史事,并且附加论断。作者于书前作序且制地理世系等十三图。此书议论精辟,并且在古今兴亡问题上有深刻研究。熊禾《勿轩集》有胡一桂之史纂通要语序,就是为《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而作的。有大兴朱氏元刊本。

周礼传

周礼传

十卷。《图说》二卷。《翼传》二卷。明王应电撰。王应电(生卒年不详),昆山(今属江苏昆山)人,受业于魏校之门,笃好《周礼》,用力甚深。除着有《周礼传》、《图说》、《翼传》外,还有:《周礼诂》、《同文备考》、《书法指要》、《六义音切》等。王应电精心研究《周礼》数十年,先探求圣人的思想,追溯礼的来源,次考据天象之交,究设官之意,推理正官离合原因,明纲维统体之极,因显以探微,因细以律大,遂成《周礼传》一书。《周礼传》、《图说》、《翼传》三书各为卷幅,相辅相承。《周礼传》去《考工记》而不录,割裂宦序之文,凡同职相统者,使区分部居,略嫌杂乱。然其论说颇为纯正,虽略于考证,而义理多发明。《图说》用以稽考传义,有的有图无说,如“职方氏九州”之类;有的有说无图,如“女官”、“女奚”、“女奴”各辨。上卷《明堂表》也有录无用,为原本所缺,下卷缺《井邑》、《邱甸》各图,则在《翼传》中出现。其观点之间亦有颠谬,如:解“社”,图“冕服”、“南郊”、“井邑”。《翼传》中《冬官礼义》拟补“土司空”、“工师”、“梓人”、“器府”、“四读”、“匠人”、“垒壁氏”、“巡方”、“考工”、“准人”、“丧夫”、“柱下史”、“左史”、“右史”、“水泉”、“鱼政”、“盐法”、“豕人”十八官,未免揣测。《天王会通》以《天官》所列诸星分配诸官,实为牵强。尽管王应电《周礼传》、《图说》、《翼说》三书掺有臆说,而发挥义理,尚为纯正,《周礼》、《礼仪》至明几乎为绝学,此书为明代“礼学”之较高成就,于礼学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版本有万历刊本,残存;嘉靖四十二年(1563)吴凤瑞刻本。

论衡校释

论衡校释

黄晖校释。凡三十卷,附编六。《论衡》为东汉王充撰,是一部系统批判汉代儒学的天人感应理论的著作,在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问孔刺孟,离经叛道,历代皆受诋毁,从未有人为全书作注。黄晖在对王充和《论衡》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此书。他以通津草堂本为底本,校以多种版本及类书,又参照上下文,对许多文句加以本校。校释汲取了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等八家的研究成果。所注资料丰富,辨析精当,特别是对原书用作论据的大量故实,尽可能地参照它书,罗列异说,颇便阅读。书后有《佚文》、《王充年谱》、《旧评》、《版本卷帙考》、《论衡旧序》及胡适的《王充的论衡》共六个附编。本书有1990年中华书局校订本。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解脱道论

解脱道论

梵名Vimoks!ama^rga -s/a^stra 。凡十二卷。阿罗汉优波底沙造,南朝梁代僧伽婆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内容系依坐禅人解脱之阶次分别解释戒、定、慧等解脱法门。共有十二品,即:因缘品、分别戒品、头陀品、分别定品、觅善知识品、分别行品、分别行处品、行门品、五通品、分别慧品、五方便品、分别谛品。第一品至第三品谈戒,叙述三学、八正道、破三十四法障碍道、八行四观、十三头陀等僧人修行之戒律与途径;第四品至第九品谈定,叙述四禅及十不净想、十念、十一切入、四无量心、四大食、不净想等三十八行处之种种修定方法;第十品至第十二品谈慧,阐说四谛、五阴、十二入、十二因缘、十八界等佛教教义。此书被认为是觉音撰清净道论之重要理论依据。据日本学者长井真琴之研究,本书与巴利文之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类同,然清净道论所举之多数譬喻,本书则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