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作者:佚名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猜你喜欢的书

少爷

少爷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来自东京的主角“少爷”有著典型江户人率真朴实的性情,赴乡下任教後目睹种种人心丑恶的现象。单纯的他坚持以发自内心的正义感行事,不向世俗的虚假低头。甫自学校毕业的他,接下了教职而远赴他乡工作,这宁静淳朴的小镇对少爷来说理应是如鱼得水,再适合也不过,但生性莽撞的他却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风波。

美的人生观

美的人生观

出版于1925年,包含《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是张竞生在北京大学担任哲学教授时撰写的讲义,也是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它讲述了人们既美丽又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以及达到人生真、善、美的可行途径。美的人生观是生命所需要的一种有规划、有目的与创造性的人生观,它阐发的正是美的人生观系统而实用的构想。它既讲人生观,也讲人生哲学、情感智慧学,对人们的生活现状及生活理想有很多启迪。在《美的人生观》中提出:美的人生观之所以高于一切人生观,就在于能在丑恶的物质生活上求得美妙有趣的作用;在疲弱的精神生活中得到刚毅活泼的心思。在《美的社会组织法》中提出:凡富与强的组织,如无美的、艺术的、情感的元素,则富的不免为资本家的凶恶和守财奴的乏味;强的不免为盗贼式的侵夺和凶徒样的专横。

笔髓论

笔髓论

唐虞世南著。论述书法艺术,分《原古》、《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七节。认为书法艺术之美来源于客观自然,其“动静”禀于“阴阳”之气,其形体模拟“万物”之象;又是艺术家“心”、“性”的表现。强调艺术家审美思维的重要,认为领悟书法之美须资于“神遇”、“心悟”。若“心悟于至妙”(《契妙》),则“书契于无为”、“契以天真”。能在“至微至妙”的审美思维统帅下,自然而然地臻于妙境,不假勉强造作,亦非言语所能说明。因而强调作书时须“引兴”、“取兴”,激发、保持审美兴会,“兴尽则已”(《释草》)。作书前须“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使心“契于妙”(《契妙》),达到兴会淋漓、审美思维积极活跃的妙境。审美思维之重要,犹如国之君,其“妙用无穷,故为君也”,而“手为辅”(《辨应》)。“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释真》)。强调书法中和之美,“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则冲和之谓也”(《契妙》)。收入康熙静永堂刻本《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全唐文》,二本文字略有不同。

宋元魔妖

宋元魔妖

本册故事选取宋元时期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到了宋朝,位重才高的人重视史学,坎坷拓落之士喜读话本,短篇志怪小说的创作便处于低潮。《太平广记》 可谓宏篇巨帙,然而多是搜集前朝之作。于是,《夷坚志》便以作者洪迈的名声之盛和篇目之多而成为这一时期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稽神录》、《睽车志》、《异闻总录》等等。元王朝经过一番征战统一了中国,人民生活尚不安定,除杂剧以外,文坛冷落,志怪一类小说也便寥寥无几了。

明亡述略

明亡述略

二卷。清锁绿山人撰。《明亡述略》记明季亡国史实,首卷述崇祯帝及辅臣周延儒、温体仁事。又述孙承宗、洪承畴、卢象升、杨嗣昌、孙传庭、蔡懋德、周遇吉、秦良玉等围剿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始末。二卷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事始末,及史可法、黄得功、瞿式耜、左良玉等诸臣抗清事,并明末儒林刘宗周、金声、侯方域、魏禧、恽格等人事略。《明亡述略》用传记体。书中凡称清朝时书“大清”,序中称清帝太祖、太宗、世祖庙谥,又称“尝读《明史》”,“执笔学为古文,用之明亡之原委本末”(《明亡述略序》),可知《明亡述略》一书为清人据《明史》诸书所撰。《明亡述略》有《荆驼逸史》本。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梵名Aparimita^yur (-jn~a^na)-na^ma dha^ran!i^。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宗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无量智决定王如来之陀罗尼及其功德。本经与宋代法天所译之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为同本异译。又本经另有梵、藏、于阗、回鹘文字土耳古语、蒙古、满州语等各种译本,其中,于阗本系史坦因于一九一○年发现于敦煌千佛洞,一九一二年刊布首部。一九一六年,德国学者瓦理瑟(M. Walleser)对本经进行梵藏汉三种译本之研究,并将全经译为德文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