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诵经
作者:佚名
小诵经本经位于《巴利经藏.小部》的最前面,是最为简短的佛陀教化集录,也可称之为“小读本”。最适于新入道者学习,为精要文及佛教仪式的礼赞文。此经由《三归文》、《十戒文》、《三十二身分》、《问沙弥文》、《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这九个部份组成的,最初之四部份,为甚简要的一行诗诵文,因此,本经被名为《小诵经》。而后之五部份有修多罗(经文),其中第五、第六、第九之三经,也存于《小部.经集》之中。第七《户外经》,则出于《饿鬼事经》。整部《小诵经》于斯里兰卡国甚受尊重,现为斯里兰卡佛教徒之仪式及生活,长久以来所采用而不可或缺。除第七、第八之两经外,其他七经为佛教徒保护式所念诵,譬如新建家屋、婚嫁,或死亡、生病等一切机会,读诵为降魔、祈福之类。北传佛教的汉译中,无相当于《小诵经》的。
猜你喜欢的书
麻杈棍谱
《麻杈棍谱》是一部明隆庆二年家藏、康熙十八年重订的武术类典籍,署名门人山逸人造,书前有序,儒张枪之流源。其主要内容为以所谓少林棍法为代表的活把棍法。页面版式为上面文字描述,下面图绘棍法招式。此本共两册,约为清康熙18年(1679)钞本。 明朝是棍法篷勃发展的时代。那时,从总体上说,棍大致分成南北两大块,南方称棍,北方称棒或白棒,技术上不相同,连基本的持棍姿势也明显不同。一般说来,北方主要是以所谓少林棍法为代表的活把棍法,以现存的《棍棒体式》、《麻杈棍谱》、《少林棍法阐宗》等棍谱为其典型。南方则主要是流行于闽、粤、浙、湘地区的死把棍,也叫硬把棍,以俞大猷的《剑经》为代表。
金箓斋启坛仪
金箓斋启坛仪,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按金箓斋为道教灵宝六斋法之一,用于调和阴阳,消灾伏异,为帝王国主请福延柞,南朝陆修静已编撰金箓斋仪,唐末杜光庭、北宋杨杰、张商英等人又陆续改编删定。本篇为杜光庭所编,内载启坛仪,乃金箓斋诸科仪之一。先详述设坛、张榜、置备法物、燃灯、行道日数等法式。其次列举礼忏、启文、祝辞、五方真文等行斋仪文。其祝启文辞皆称为皇帝、皇太子、诸王公主、文武职官忏罪祈福,祝愿宗庙安宁,帝图遐远,圣躬万寿,四海和平。
大乘起信论广释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原著五卷。是对《大乘起信论》的论释。敦煌遗书藏本。因卷一佚亡,故本疏科分不清,但全书逐一疏释《起信论》文句,委曲详尽,并常依唯识宗观点评论《起信》。澄漪在《大乘起信论略述序》中评论本书谓:“包含事理,网罗邪正。无执而不口改,有疑而不皆遣。”《广释》完成后,昙旷又撰有《大乘起信论略述》二卷。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中第五卷末有题记:“大历八年(773)六月十七日,齐奉道写。”证之大历九年六月一日昙旷自序《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可知本书抄写于昙旷在世时,较为可贵。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有卷五一件,题记谓:“大历八年六月十七日,马奉芝写。”或即中村不折藏本。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一卷,刘宋功德直玄畅共译。一向出生菩萨之异译。
阿弥陀经通赞疏
佛典注疏。唐窥基撰。三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的注释书。序文分六门总述经文大意:一曰总述源由、二曰别明宗旨、三曰彰经体用、四曰翻译时人、五曰论于顿渐、六曰正释经文。在“正释经文”中,先解题目,次释经文。经文分序、正宗、流通三分。每一段先列经文原文称“经云”,次为疏文称“赞曰”。据辽大安五年(1089)日僧韶显所撰题记,知此疏在北宋时已有刻本,估计为《开宝藏》本,《金藏》据之覆刻。此刻本传入日本后不久即有重刻本,但国内因南宋及元、明、清诸藏未及收载而失传。今见载于《金藏》及日本《卐字续藏》、《大正藏》。
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
宋中印土沙门法贤译,与《佛说大乘百福相经》同。但初禅作魔王,后身作初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