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和尚行述
作者:冯毓孥冯毓孥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安岳集
宋代诗文别集。冯山著。其诗文集全名为《安岳冯公太师文集》,原为30卷。南宋嘉定年间,周锐把冯山及其子冯澥的文集合刊为一书,卷首有刘光祖《太师左丞合集序》和何惠固《二冯先生文集序》。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两淮盐政所进的周锐合刊本,冯澥集已全佚,冯山集目录虽全而自13卷以后诗文皆缺,仅存五言古诗5卷,七言古诗2卷,五言律诗3卷,七言律诗2卷,共12卷。本集今已无全本传世,今存的善本均为只存12卷的残本。《四库全书》本卷首仍存刘、何2序。《四库全书总目》评冯山之诗云:“山与梅尧臣、苏舜钦同时,时已尽变杨、刘西昆之体,故其诗平正条达,无剪红刻翠之态。其《上金陵王荆公诗》有‘更张汉法新’之句,序所谓当熙、丰间不能苟合於法者,于此可见。盖亦耿介之士,故其文足以取重。”
平水韵
韵书。宋刘渊编。全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宋代淳祐壬子年(1252)由平水人刘渊刊刻的一部韵书。这部书把通行的汉字按韵母分为107类,即所谓107韵,专供人们写诗填词时查找押韵字之用,可以视为宋代《广韵》的简编本。几乎与刘渊同时,又有人把韵母归纳为106个,这种分韵在后代影响极大,已经成了诗词用韵的准则。所以,后人所说的“平水韵”或“诗韵”,实际上都是指106韵而言的。《古今韵会举要》(元人熊忠编)沿用了它的韵目。《平水韵》对明清诗韵产生深远的影响,其韵目为后人广泛使用。
西山群仙会真记
题施肩吾撰,李竦编。道教经书。五卷。简称《会真记》。施肩吾为唐代道士,元和十年(815)进士,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修道,道号华阳真人。或云施肩吾似有二人。《四库提要》认为此书系金元间道士伪托,或云此书所出不晚于北宋。据自序说,全书从前圣后圣秘密参同,一集五卷,取五行正体之数,每卷五篇,应一气纯阳之义,演说玄机,发明钟吕太上至言。此书与题施肩吾编撰的《钟吕传道集》内容基本相同。书中引《太上隐书》、《西山记》、《灵宝内观经》、《通玄经》等多种道经及葛仙翁、阴真君、吕真人等语录,论说炼养内丹之法,主旨依据《参同契》,以明抽添之理,超脱之功。卷一为《识道》、《识法》、《识人》、《识时》、《识物》。卷二为《养生》、《养形》、《养气》、《养心》、《养寿》。卷三为《补内》、《补气》、《补精》、《补益》、《补损》。卷四为《真水火》、《真龙虎》、《真丹药》、《真铅汞》、《真阴阳》。卷五为《錬法入道》、《錬形化气》、《錬气成神》、《錬神合道》、《錬道入圣》。系道教内丹比较具理论系统的著作,对研究宋元道教内丹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史书。120卷。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傅恒等奉敕编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时期在《资治通鉴》基础上,兼采《通鉴纲目》体例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以明正德年间李东阳撰《通鉴纂要》一书为基础,重加编订。起自伏羲氏止于明代,依时间次序,通叙历代之事。因官撰、御批之故,清代科举考试皆以其为典范。现存满汉合璧乾隆年间抄本525册。清亡之后,吴兴王文濡重加纂辑,增入清代各朝之事20卷,题为《增修补注正续历代通鉴辑览》。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排印刊行。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唐智威撰《大乘四法经论广释》的注疏。先以五门科分总述:一明造论所以;二立所宗;三解归乘;四显归分;五辩归藏。后释经题。最后释经文。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首残尾存之斯216号以其尾题本名收入第八十五卷,将首尾均残之斯2817号误定名为《大乘四法经释》收入第二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