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北国之春
现代散文集。王统照著。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3月初版。收作者1931年春天旅行东北所写的散记20篇。在《自序》中,他说在东北“见过不少的各样的人物,听过些令人难于想象的事情”,所作的笔记,“虽然不是质直的纪事,也有两篇仿佛是在写小说,而感想、议论的文字却也不少。原想利用这样不拘的体裁,可以自由多写一点”,“这里面虽然不是详密的调查,而对于现在想知道一点点东北情形的也不无裨益,我也可以借此作那次旅行的纪念”。他以亲身的经历见闻为题材,反映东北3省的严峻局势:日寇步步进逼,醉生梦死者麻木不仁,下层人民苦难深重,昭示了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性,表达了忧国感时的沉重心情。这是作者印行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纪实散文的一个开端。他随后的纪行写实散文结集还有《青纱帐》(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10月初版)、《游痕》(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2月初版)和《欧游散记》(上海开明书店1939年5月初版)等,与本集文风一脉相承。
绛云楼题跋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藏书处之一为绛云楼。以往人们只关注他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却很少探讨他作为一位文献学家的成就,而近代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先生将钱谦益所作的各类题跋汇集起来,编成《绛云楼题跋》,该题跋集为我们从文献学角度研究钱谦益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对我们全方位认识这位清代文坛第一大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淮上风云
《淮上风云》是郑证因所著的一部民国技击类武侠小说,讲述武维扬分派本帮香主欧阳尚毅奔赴鹰爪王的老巢“淮上清风堡绿竹塘”报复“被大破十二连环坞”仇恨的故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归园田居
组诗。陶渊明作。收入《陶渊明集》。 陶渊明 (365—427),晋代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之家,《晋书》、《宋书》均谓其系东晋名将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诗文辞赋,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有《陶渊明集》行世。本组诗共5首,作于公元406年的春天和夏天,是陶诗的代表作。组诗的第1首叙述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和愉快心情。他把自己置身的官场比喻成“羁鸟”和“池鱼”,田园生活则是“旧林”和“故渊”。回到鸡犬相闻的田园,犹如出笼之鸟,无比畅快。诗人之所以这么愉快是因为归田园之后没有世俗的交往,也没有世俗的想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第2首)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诗人亲自参加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第3首),去山泽游娱,虽然偶尔也有“人生似幻化”(第4首)的感叹,但终归还是要比官场强得多,可以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第5首),怡然自得。这组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作。自陶渊明开始,诗人们才把田园生活当作歌咏的对象。唐代王维、孟浩然以及更后的咏田园诗人,无不受其影响。
补续高僧传
佛教史书。明河明撰。二十六卷。书首有范景文等序四篇,书末有毛晋跋等三篇。此书由河明弟子道开整理,毛晋佐助刊行。体例依《宋高僧传》,按僧人“德业”分为十科(其中“读诵”改为“赞诵”),即:(1)译经篇(卷一),正传十二人,附见三人;(2)义解篇(卷二至卷五),正传一百零二人,附见十三人;(3)习禅篇(卷六至卷一六),正传二百四十二人,附见二十七人;(4)明律篇(卷一七),正传十人,附见二人;(5)护法篇(卷一八),正传十五人,附见六人;(6)感通篇(卷一九),正传三十四人,附见四人;(7)遗身篇(卷二○),正传十三人,附四人;(8)赞诵篇(卷二一),正传六人;(9)兴福篇(卷二二),正传十三人;(10)杂科篇(卷二三至卷二六),正传九十九人,附见十三人。合计正传五百四十八人,附见七十三人。在“习禅篇”的一部分传后有“系曰”,为作者评论;其他篇中有些传后有“河明曰”按语;在某些传后尚有不署名的按语和引用的参考资料,似是道开所加。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设摩(梵Devas/arman ,意译天寂、贤寂)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识身足论。略称识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乃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说明识心与肉身相应具足,应如法修行。有七千颂,分为六品,即:目干连蕴、补特伽罗蕴、因缘蕴、所缘缘蕴、杂蕴、成就蕴。初品论破目干连之过去无体现在有体说,建立说一切有部之教义;第二品论破补特伽罗论者之有我说;第三品以下叙述教义,显明我空法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