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玄义科

作者:佚名
金光明经玄义科

金光明经玄义科,一卷,明明得排定。

猜你喜欢的书

苑里志

苑里志

苑里办务署,北自白沙墩起,至房里南之下五里牌溪止。东据山、西滨海,纵计之广狭各有不同;惟南北核计,则约以台湾里程数之,横可得二十七、八里。白沙墩、通霄,为苑里上堡;上五里牌、苑里、房里至下五里牌溪,为苑里下堡。总图即合上、下堡为一图,以联地势,不妨从略;

道体论

道体论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道经〉、〈问道论〉、〈道体义〉三篇,皆自设问答,阐述「道体」之义。其思想观点及论证方法,与唐初道教重点哲学相能。作者具有无同异生化等不同角度,反复推论道德、道物、名实、空有、假实、无名与有名、虚寂与混成等哲学范畴之相对统关系。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体,万物与道间中有异,二位一体,即一不二。书称:「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就物差而辨,道物常异;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道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妙绝形名而圆周万类;能包万物,能生万物,而包无所包,生无所生,非与万物相待者也。故道体与万物是一非,是一非二,能双非之,亦能双是之,而非之与是,皆不得道体。所谓无名亦不得体,有名亦不得体,有无亦不得体,无有无亦不得体。「不在四者,不离四者,乃可得耳」。但此所谓得者,亦竟无所得。「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矣。」此说显然吸收佛教中理派双是双非,离四句,绝自非而归无所得之辨证逻辑,书中最终以「兼忘二边,双泯有无」,为悟得道体之宗极玄旨。其说虽本于庄子之「坐忘」,亦有取于佛氏「双忘」之义,是为研究唐代道教哲学之重要资料。

贵耳集

贵耳集

宋代文言轶事、志怪小说。南宋张端义著。自序称: “耳为人至贵,言由音入,事由言听,古人有入耳著心之训,又有贵耳贱目之说。”因以名书、凡三卷,各自成集,一集成于理宗淳祐元年(1241),二集成于淳祐四年(1244),三集成于淳祐八年(1248)。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另《宝颜堂秘笈》本作二卷, 《历代小史》本作一卷,皆删略不全。本书以录宋代朝野遗事为主,兼及诗话、考证等内容。

蜃中楼

蜃中楼

传奇。 清李渔 撰。二卷,三十出。渔有《笠翁传奇十种》已著录。此剧乃十种之一。约于清初成书。演二龙女与柳毅、张羽事。实以元杂剧《柳毅传书》和“张生煮海”故事揉合而成。叙洞庭、东海两龙女游蜃楼,得遇书生柳毅,洞庭龙女与柳生订情,柳生并为好友张羽与东海龙女作伐。后洞庭龙女迫于父母之命,错配泾河小龙。幸张生传书,才得返回。张、柳二生又得神仙之助,煮海使沸,迫使龙王就范,方得成就两对姻缘。

中国通史(第一卷)

中国通史(第一卷)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一卷——导论》本卷是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导论》,即编纂理论部分。本书共分9章,着重论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国家与法,社会意识形态,史学体裁与历史文学,中国和世界等问题。本书采用序说、综述、典志、传记这种独创的新体例编写中国通史,贯串古今,以阐述多民族国家历史为主旨,联系世界历史考察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梵女首意经

梵女首意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有德女所问大乘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