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作者:圭峰宗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二,故实为四卷。疏分十门分别:一别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在正释经文中又科为序、正说、流通三分。正宗分的十一问答又分为二,即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人”。疏后还附录《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一文。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南藏》、清《龙藏》等。《永乐南藏》作《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龙藏》作《圆觉经略疏》。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辽阳州志

康熙辽阳州志

知州杨镳修,奉天府(今沈阳)经历施鸿纂。清康熙二十年(1681)抄本。二十八卷。镳字莲峰,河南洛阳人。康熙举人,官辽阳知州。施鸿字则威,福建邵武人。官奉天府经历。著有《澂景堂史测》。此志康熙二十年(1681)成书,约三万字。例目仍因旧志规范,各目简略。附州城图、东京(今辽阳)城与治图各一。《辽海丛书》据北京图书馆藏抄本付印。另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修抄本。

神气养形论

神气养形论

神气养形论,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唐宋间。《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一卷。今本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云笈七签》卷三十四亦收录,题作《神炁养形说》,其中有缺文。此篇论述神、炁、形相守之内修术。谓神与炁相结而成形,神炁相守则可以养形。又称耳目为神之户牖,阴阳为炁之干戈,修行者须闭户牖,息干戈,清静虚无,以养神炁。能积精累炁,守中抱一,心游于淡,炁合于漠,则其寝不梦,其觉无忧,而为真人矣。

田子

田子

一卷。原题周田骈(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田骈,亦称陈骈,号田口子,战国时齐人,彭蒙的学生,齐国稷下学者之一。据《庄子·天下》记载,田骈和慎到同为道家一派。主张 “贵齐”,认为“万物皆有所可,皆有所不可。”要求人们放弃是非观念,不坚持己见,“与物宛转”。儒者常斥其非。《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田子》二十五篇,隋唐志都不著录,说明其书久佚。清马国翰从《吕氏春秋》中辑得三篇,并引《淮南子》之文参订校补,又附考一篇合为一卷。后世学者称《田子》发明道德之术而运用于世,是研究先秦道家思想可资参考的古籍。现存《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出定后语

出定后语

富永仲基著,是一部批判佛教经典的著作。写于1744年。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13章,依次是:教起前后、经说异同、如是我闻、须弥诸天世界、三藏阿毗昙修多罗伽陀、九部十二部方等乘、涅槃华严二喻、神通、地位、七佛三祗、言有三物、八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下卷12章,依次是:戒、室娶、肉食、有宗、空有、南三北七、禅家祖承、曼陀罗氏、外道、佛出朝代、三教、杂。在此书中,富永仲基提出了思想发展的“加上法则”,即认为一切思想的发展,都是后起的思想排斥了以前的思想,因而便在以前的思想上加上了一些东西,从而创立新思想。如,佛教最初是阿含的小乘教,其后被般若、法华、华严、涅槃、禅、真言依次否定前说,加上一些东西,创立新的宗派。这样他得出的结论是:“诸教兴起之分,皆主出于其相加上,不于其相加上,则道法何张,乃古今道法之自然也。”证明了大乘教是很久以后的后代人的做作,是不足凭信的。他还论证了关于佛教的须弥山说和三千大千世界等思想不可信的原因:“世界之说,其实漠然,不过以语心理,亦何知然否。”他又否定了三世因缘之说,排斥阿赖耶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批判了佛教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仅仅留下了他认为合理的可取部分——道德说,断定佛的真理归根结蒂“只在于树善而已”。他还将这种“加上法则”推广应用于儒学和神道的研究,认为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王道之说,乃出自齐桓、晋文的霸道之上。伺在儒教之中,孔子殁后,儒分为八,而皆出于孔子之上。此后也是一一相否加上。不但儒教如此,神道也是这样。一切思想都是跟着时代推移,没有一成不变的。仲基的这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观察方法。这种对于佛教经典的考证的、批判的研究,把以往儒者从道学的、经世的和有几分认识论的观点所进行的佛教批判提到更高一级的阶段,成为佛教的历史研究的先驱。对佛教来说,大概是最根本的沉重打击。仲基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后来的服部天游和平田笃胤所继承,同时他的见解也受到了僧侣方面的猛烈攻击。

妙经文句私志记

妙经文句私志记

妙经文句私志记,十四卷,唐智云撰,原注藁草而已,未及详悉,目录尾记未及完结。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亦称《大乘大义章》。东晋慧远问,后秦鸠摩罗什答。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至长安后,慧远遣人致书,而后又常向罗什致问经典和大乘深义,相互往返酬答甚多。此书所录即为这方面的内容,编辑者不详。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六事:初问答真法身、次重问答法身、次问答法身像类、次问答法身寿量、次问答三十二相、次问答受决;中卷七事:初问答法身感应、次问答法身尽本、次问答造色法、次问答罗汉受决、次问答观佛三昧、次问答四相、次问答如法性真际;下卷五事:初问答实法有、次问答分破空、次问答后议追忆前议、次问答遍学、次问答经寿。此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