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大观茶论译注
亦名《圣宋茶论》。饮茶论著。宋徽宗赵佶撰。1卷。书成于大观初,约2,800馀字。自序称:“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全书分为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目。凡地宜、采制、品味、器具等,无不备论,所述烹试之法,尤为详尽。是书对宋代斗茶之风的兴盛有颇大影响,为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有明弘治刊本和《说郛》本。
无能子译注
道教书。晚唐无名氏撰。分上、中、下三卷,计28篇。全书述说气一元论和自然无为思想,宣扬无神论,否定封建等级观念。认为“天地未分,混沌一气。一气充溢,分为二仪。”人与动物“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圣过》)。赞赏“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圣过》)的远古时代。主张“宜处则处,宜行则行,理安于独善”(《答华阳子门》)。提倡“羽仪五色,谓之凤者未必祥,枭未必凶”(《纪见》)的无迷信思想。抨击封建等级制度,认为“官爵,实强名也。”“自古帝王与公侯卿大夫之号,皆圣人强名,以等差贵贱而诱愚人尔”(《严陵说》)。强调“物者,所谓富贵之具也”(《答通问》);“足物者为富贵,无物者为贫贱”。但也倡导“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圣过》)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在唐代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入《道藏》第六七二册。今人王明有《无能子校释》。
宅经
二卷。旧题《黄帝宅经》,托名黄帝撰写。《四库全书总目》称:“《隋志》有《宅吉凶论》三卷、《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是书盖依托也。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及《淮南子》李淳风、吕才等 《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书中所引书名、人名都为后代人,可见题黄帝撰确属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又称 “《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该书以阴阳为纲,以天干、地支加八卦中之乾艮坤巽相配合,组成二十四路,分别形成阳宅图和阴宅图;以八卦定方位,乾坎艮震及辰为阳,以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为尾,而主于阴阳相得。所有方位均与吉凶相联,因用以考寻休咎。全书目次为序、总论、凡修宅次第法、阳宅图说、阴宅图说。“序”说明相宅的重要性,“总论”按二十四路述说阴阳之理,并转录其他堪舆著作说明吉凶,“修宅次第法”则阐述方位顺序及各种禁忌。该书是相宅著作中较古的一种,所以颇受后人重视。但相宅著作虽与地形、地势及建筑学有某些合理联系,但与阴阳五行等相配合,并穿凿附会地预卜吉凶,则不足取。该书版本颇多,有 《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 (一卷)题名 《宅经》,《道藏》本,《夷门广牍》本、《津逮秘书》本、《崇文书局汇刻书》本等题名 《黄帝宅经》。另有敦煌《宅经》,与此本大同小异。
明州阿育王山志
凡十卷。明代郭子章撰。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阿育王寺位于浙江鄞县阿育王山,寺中有一舍利塔,塔内藏置舍利子,乃释迦如来真舍利,自印度流传至中国,仅此一粒,常放光明。本寺始创于晋义熙元年(405),为宋朝之禅刹。明万历年间,郭子章撰明州阿育王山志,沿用普陀山志之例,条以义类,立以十门,门说四偈,门门各为一卷。其十门为:地舆融结、舍利缘起、塔庙规制、王臣崇事、神明效灵、瑞应难思、福田常住、高僧传法、提倡宗乘,玉几社咏。清乾隆年间,山寺住持畹荃复辑其艺文,纂辑续志,整理为六卷。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正续合刻,共十六卷。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
灵岩寺和尚请来法门道具等目录,佛教目录,一卷,编号二一六四。
治禅病秘要法
凡二卷。刘宋沮渠京声译。又作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详述修禅者于阿兰若处修禅时对治身心病魔之方法。共列举十二种:(一)对治于阿兰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二)对治噎之法,(三)对治行者贪淫患之法,(四)对治利养疮之法,(五)对治犯戒之法,(六)对治喜乐音乐之法,(七)对治喜好歌呗偈赞之法,(八)对治因‘水大’猛盛而患下之法,(九)对治因‘火大’而头痛、眼痛、耳聋之法,(十)对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而惊怖失心之法,(十一)对治‘风大’之法,(十二)对治初学坐禅者若为鬼魅所著而致种种不安、不能得定之法。依本经之后序所载,本经系译者于于阗国衢摩帝大寺,从天竺沙门佛陀斯那之面授,而在孝建二年(455)译成者。经中处处可见大乘思想,尤以上述之(五)、(十)至(十二)等为最;复因佛陀斯那素有‘大乘沙门’之美称,故当时之人亦自然将本经视为大乘经典。又本书有关身心疗法之说,予后世提供研究印度、西域地方古代医学思想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