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鬼报应经
作者:佚名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遗说
孙子遗说,宋人郑友贤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此书作者自设问答,摘录《孙子》书中若干论述,加以阐发诠释,自以为能补充十一家注《孙子》之遗漏,故称「孙子遗说」。
易源奥义
元保巴(蒙古族)著。全书三千余字,未 分章节。书前附有《进太子笺》的前言。书中对河图、八 卦、洛书及其关系进行注释。称河图为先天图,亦即“太 极”。主张“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先天数者, 无极而太极”,描述了“太极”演为六十四卦的图示。认 为先天的太极产生“中天”、“人道”:“中天数者,太极之 运化也”,“后天数者,三极之妙用也”。并用“根干支 末”、“元亨利贞”、“动静有无”、“先天象数”、“阴阳五 行”等词语解释“太极运化”,以说明宇宙运动及规律 性。此外还提出“言不尽意,以心会心”的唯心主义认识 论观点。
慎鸾交
传奇。清李渔《笠翁十种曲》之一。凡三十六出。剧情为虚构,故事发生于何代亦不详。剧写主人公华秀,字中郎,下相(今属江苏)人,颇有才名,年少登科,以养亲为名,告假省亲。其父华元五奉旨补西川节度使,离家赴任,华秀随送父母,顺便游览各地山川名胜,当地吴中名士侯隽,虽系一介寒士,却性耽花柳,这时正好与诸好事品评诸妓,将聚会于虎阜,选取花魁。闻华秀至,约同游宴,有妓曰王又嫱,广陵名家之女,流落卖歌,又一妓曰郑蕙娟,与隽甚昵,以身许之,而又嫱洁身不嫁,侯隽定花案,知嫱色艺皆在娟上,不以私绌公,定嫱第一,而娟次之,饮于虎阜。又嫱独属意于华秀,华秀许十年后来娶。侯隽则急欲得蕙娟,贫不能遂,华秀解囊买蕙娟赠侯隽。而侯隽妻妒甚,侯隽置娟于庵,身赴闱试,约登第即相迎。未几廷试,华秀得状元,侯隽得一甲第三。时嫱避喧乡居,为土豪所见,盗其赀而以债饵之,欲夺其志,嫱告州守,守为申冤,再迁居与娟遇,同住庵中。嫱方静守华秀十年之约。二人得第后,一内相家有二女,愿于新科中择婿,华秀坚辞之。侯隽遂双取之,其怜新弃旧作书绝娟。华秀则奉朝命平贼。过吴访嫱,并遇娟,娟诉其愤于华秀。华秀还朝,拒侯隽不见,以微讽之,侯隽始悔。吴守知之,乃以别舫载嫱、娟至京,秀守前约,隽亦愧,于是两妓各归其夫。作者以嫱不轻许其交甚固,娟轻许而其交几拆,故曰《慎鸾交》。此剧为李渔后期作品,是作者本人最满意的一种,从艺术性来看确有其独到之处。有精印刊本及各种翻本。
庚申夷氛纪略
清赘漫野叟撰。稿本。成于咸丰十年(1860)。时作者居京城,根据目睹及传闻记述了英法联军入侵的某些情况,对清朝官员文恬武嬉及外国侵略者的抢掠有所揭露,然颇有虚饰夸张之处。作者站在主和派一边,诋毁林则徐等,吹捧伊里布、穆彰阿之流。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是语经
如是语,巴利名Itivuttaka 。凡四篇(巴nipa^ta ,集),共计十一章(巴vagga ,品)一一二经。音译伊谛佛多伽。为巴利语经藏小部(Khuddaka-nika^ya)第四经。第一篇有三章二十七经,第二篇有二章二十二经,第三篇有五章五十经,第四篇有一章十三经。如是语,即‘如此说’之意;盖每经之经尾有iti(……如是)或 Ayam pi atthovutto bhagavata^ iti me sutan ti(我闻世尊说此义)之结语,经首则以 vuttam(曾如是言)或 Vuttam!hetam! bhagavata^ vuttam arahata^ ti me sutam!(我闻世尊、应供曾如是说)为始,各经中亦常用 itivuccati(如是言)之定型文句,由是可知本经经名之由来。各经系由散文(长行)与偈颂所构成,经之前后有定型之序文与结文,散文之结尾有‘世尊于此如是说’之定型文句,其后即为偈颂,用来重复阐说散文之内容;盖偈颂之于散文的关系而言,系表示重颂(梵geya ,巴geyya ,即祇夜),此种定型结合文句乃本经重要特征;惟第三篇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四篇中,亦有缺首尾之定型文句和表示重颂之定型结合文之经。又各章之末皆附有摄颂。从内容而言,本经系从采用重颂形式之经典中,收集由一法至四法之与法数有关者,即由第一篇至第四篇,分别阐说一法至四法。全经内容广泛而分岐,然亦包含多种重要思想,其中主要部分为有关出家者之教理,亦包括有关在家者之教说。又叙述之教法简雅,多存有古经之风格。据现代学者推测:(一)从成立史而言,第一篇、第二篇成立时代较古,第三篇、第四篇中有被认为系后来附加者。(二)部派佛教分裂前后所成立的巴利小部之原型,于形成之最初期即包含有本经。
分别功德论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虽属小乘论,但论述之内容叙及六度与十住,同时认可大乘戒与小乘戒,在思想上与般若经颇为类似,故知著者熟知大乘佛教。又由书中之称扬大天,可知著者亲近大众部之思想。本书如为后汉时代所译出,则最迟约于二世纪之后所成立。然学界或有谓本书乃于东晋之后译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