吽字义

作者:空海
吽字义

一卷。日僧空海撰。又作《吽字义释》、《吽字真言》、《吽字一字真言》。为日本真言宗十卷书之一。又与《即身成佛义》、《声字实相义》并称为三部书。本书系为显示法身如来所说身语意三平等句的法门──本有法然之实义,而立吽字之密号密仪,以之为万法的本源,并开显此第一实际本有之三密、性德之四曼,悉至妙极之境。文中以吽(hu^m!)之一字,系由阿(a)、诃(ha)、汗(u^)、么(ma)四字所合成,复解释此四字之字相与字义,并将之配于法、报、应、化四身。又就吽字一字之字义,重重解释,以论述吽字所含广博之旨,而谓一切万法皆含摄于此一字之中。且认为远离所谓生灭、因果、损益、增减之相对性,则能验证永远、绝对、无限、常乐的大日法身之境地。注释书有《吽字义勘文注》(道范)、《吽字义秘诀》(道宝)、《吽字义探宗记》(赖瑜)等书。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梅花诗

梅花诗

《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其与刘伯温烧饼歌、李淳风袁天罡的推背图、诸葛亮马前课、姜太公乾坤万年歌、步虚大师预言并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预言了他身后中国的大的历史演变。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还是写给修炼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

莲子居词话

莲子居词话

清吴衡照撰,4卷。吴氏论词,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认为词的兴起,先有文字,然后宛转其声,以腔就辞;后来传播通久,音律确然,继起词人以辞就腔。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今则歌法失传,音律不明,故词家运辞,兢兢于尺寸不易之道。这种观点,颇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以词调同而体不一的现象;同时,吴氏关于词先以腔就辞,后又以辞就腔的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吴氏论词,较为推重姜白石、张玉田,与浙西词派观点较为接近。他很重视词的醇雅,强调学者于雅俗正变之理是不可不辨的。他又强调音律、字面、过结、写景诸方面。吴氏对北宋词亦较重视,对苏轼、张子野、柳永、秦观、周邦彦都能予以好评。其对苏辛词之比较,以为犹诗中黄山谷与苏轼的关系,这主要是着眼于苏词之“大”,认为苏轼之“大”,姜白石之“高”,都是不可学得的。所论重在“写景之工”和“抒情之妙”,对词的起结、过换、衬帖等填词技法比较注意,可资参考。作者评定宋代词家优劣、折衷古今观点异同,比较稳妥圆通。在校正词律、考订词韵方面,对万树《词律》也多所修正和补充。今有退补斋刊本,收入《词话丛编》中。

远山堂剧品

远山堂剧品

明祁彪佳撰。一卷。体例与《远山堂曲品》相类。主要著录明人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分六品: 妙品二十四种,雅品九十种,逸品二十八种,艳品九种,能品五十二种,具品三十九种。每剧各加短评。品评注重首创精神和创作个性,标举“境界妙,意致妙”,“不知其何以入妙”的自然真趣。审美效果一方面要“宛若逼真”,一方面还要“咀之味愈长”。同时重“情”,“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但要“情与景会,意与法合”。语言方面,推重本色,“淡淡说去”、“融炼无痕”、“设色在浓淡之际”,得“镜花水月之趣”。另有“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于歌笑中见哭泣”,“以冷眼写出热心”等美学观点。有明远山堂蓝格原稿本和明启元社黑格钞本;今有黄裳《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本,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日本国志

日本国志

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等十二志。以详今略古史法,于《国统志》所记日本古史沿革及明治维新史,《邻交志》所记中日二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史较详。而《职官》、《食货》诸志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记载尤为详实。兼用“史表”、“自注”、“史评”,叙史多夹以议论。征引日本原始资料广泛,采书至二百余种,凡维新以来政令、图表、条例,皆多采择。刊行后对戊戌变法影响颇大,是清末研究日本史的重要著作,日本学者誉其为近代中国人所撰日本史中最完善的一部。有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刻本。

佛说盂兰盆经白话文

佛说盂兰盆经白话文

西晋竺法护译。经载,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大目犍连,以道眼见其亡母在饿鬼道中受无食之苦,便欲救其母。但他送去的食物还未到其母口中,就变为火炭,其母不得食。于是求救于佛。佛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佛欢喜日)这一天,准备美味食物于盆中,供养佛和十方众僧。众僧皆为施主祝愿祈,如此,不仅在世父母可福乐长寿,而且“七世父母,六种亲属”都能得生天、人道中,免除往生畜生、饿鬼、地狱之苦。大目犍连依此而行,其母当日即得解救。佛于是启发众弟子,每年七月十五日都应供养佛与众僧,以尽孝心。佛教徒据这一故事兴起了佛教节日盂兰盆会。

成唯识论略疏

成唯识论略疏

成唯识论略疏,6卷,日本 普寂撰,《大正藏》第6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