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无量门持经

作者:佚名
出生无量门持经

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持经之持,为陀罗尼之翻名。

猜你喜欢的书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先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小说的情节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女主人公安娜的丈夫是彼得堡一个煊赫的政府部长,比安娜大二十岁;安娜很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他。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婚后第九年,在她去莫斯科的路上认识了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他热烈地追求她,唤起了安娜的爱情。经过痛苦的斗争,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毅然离家和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后来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冷遇,安娜只好住到渥伦斯基的庄园去。在那里由于对儿子的思念,与渥伦斯基的非法同居,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安娜内心的痛苦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又不能理解安娜,两人常常争吵,终于安娜感到无法再在这个充满虚伪的社会里生活下去,便卧轨自杀了。另一条线索是列文——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列文是一个正直、纯朴的地主,他探求着生活的真正意义。他爱上了吉提,但吉提年幼无知,心里爱着渥伦斯基,因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当渥伦斯基抛下她去追求安娜时,吉提受到很大打击。经过这番波折,吉提成熟起来,终于同列文幸福地结合了。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

短篇小说集。叶圣陶著。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其中蕴涵的主流价值、精神实质,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在和平建设时期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多收了三五斗》为题,由北京大学教授、叶圣陶研究专家商金林提供篇目建议,共纳入《夜》《赤着的脚》《冥世别》《某城纪事》《某镇纪事》《多收了三五斗》《我们的骄傲》《皮包》《邻舍吴老先生》《辞职》《春联儿》11篇富有时代意义和革命色彩的短篇小说作品,为“红色经典”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政推步

七政推步

明贝琳在成化年间担任钦天监监副时所整理修订旧作而成。据贝琳在序中称,其书原本为洪武十八年(1385)自远方携来,彼时有历官元统将之译为汉算。但其后《四库全书总目》则认为,本书乃《明史·历志》中所称之《回回历》,元代传入中国。洪武十五年由翰林李狲、吴伯宗及回回大师马沙亦黑等人译成汉文。据该书中所引恒星观测数据推算,贝琳所据原本约成书于十四世纪中叶。全书共七卷。第一卷为释名及历经。第二至第七卷为历表及星表。释名中称不动的月,即太阳月;动的月,即太阴月。太阳月名及七曜日的本音名都从古波斯语音译。历经中的各项计算都采用古希腊托勒密小轮系统学说。卷六的星表,有二百七十七颗恒星的中西名称、黄道坐标及星等,是中国典籍中第一份中西恒星星名对照表。

达生编

达生编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字通俗,内容简要,切于实用,故复刻刊本颇多,流传较广。此书主要论述产科常见病,着重阐析难产的病因证治。认为坐草太早,或惊慌努力,稳婆手拙等是导致难产的主因。强调临产必须顺其自然,不得急迫勉强,并提出“一日睡、二曰忍痛、三曰慢临盆”的精辟见解。

神女赋

神女赋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粱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它是《高唐赋》的姐妹篇。神女“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粱;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用鲜丽的词藻,从多方面比喻一个“五色并驰,不可殚形”的神女。这种美的境界,“他人莫睹,王览其状”,虽然“乐之无量”,然而“交希恩疏”。《高唐赋》中的美女,“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而这篇《神女赋》中,楚襄王在神女面前,只可观赏,不能据为己有,这是《神女赋》的深刻寓意所在。尽管楚王思念神女,“惆怅垂涕”,通宵不眠,“求之至曙”,失去常态,而仍然不能如愿,神女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神女赋》与《高唐赋》对汉代辞赋作者有较大影响,但同《文选》收入的其他3篇赋一样,历代学者对《神女赋》是否为后人伪托,有不同看法。

王文正笔录

王文正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一名《沂公笔录》。北宋王曾(封沂国公、諡文正)撰。一卷,有《百川学海》、《学津讨原》、《榕园丛书》、《说库》、《粤雅堂丛书》、《十万卷楼丛书》等本。全书凡三十余条,所记多为北宋初年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朝廷旧闻,记及仁宗初年者仅一二条。由于作者谙习掌故,所记又多为亲见亲闻之事,故大多翔实可信。南宋李焘著《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多采用本书内容。行文清畅,间亦有可讽读之篇,如:咸平、景德中,文靖李公沆在相位,王公旦任参知政事。时西北二方犹梗,羽书边奏,盖无虚日。……王公叹曰: “安得企见泰平,吾辈优游暇食矣。 ”李答曰: “国家强敌外患,适足为惊惧。异日天下宁晏,人臣率职,亦未必高拱无事,君奚念哉!”及北鄙和好,西邻款附,于是朝陵展礼,登封行庆,寝寻巨典,无所不讲,属公既衰且病,疲于赞导,始服李之深识。写军政危急之时与和平之时宰臣同样困于政事,表现李沆的识见和王旦的思安而不得。司马光著《涑水纪闻》时,将此则全部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