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合响集

作者:佚名
颂古合响集

禅宗灯录类典籍,作者不详。该书主要收录了历代禅师对禅宗公案、古则的颂古之作。颂古是禅宗的一种文学形式,以诗歌的体裁对公案进行阐释、评唱,帮助禅僧和修行者理解公案所蕴含的禅理。《颂古合响集》通过汇集众多颂古作品,展现了不同禅师的禅学思想和智慧,对于研究禅宗的发展、禅学思想的演变以及禅宗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琉球问答奇病论

琉球问答奇病论

医论。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琉球百问》已著录。琉球吕凤仪以临证中所遇到的疑难证治设问,仁伯一一作答,积而成帙。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载脾湿、肝气内郁、水饮挟热、时邪风毒、痘疹、痢、胎毒、偏枯、奔豚、妊娠惊风、马鼻风、疳积等证,凡二十九则问答,约近万字。问者详叙所治医案与预后,并提出问题;答者就该证之病因病机,指明正确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法。提倡从病源着想,辨标本,明阴阳、寒热、虚实,重治其本。所论切合实际,强调辨证与灵活施治,不拘于成方。文辞简练,近似病例分析,可供临床参考。有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奇门遁甲统宗

奇门遁甲统宗

书中以其独特视点,结束对历代奇门遁甲不同观点的争议,以为纲领,故名“统宗”,奇门遁甲,历代对起卦之法:超神接气,拆补法,茅山法,排盘使用做出了合理分析,做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对历代八门九星的排盘和飞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排盘者门排星排,飞盘者遁九宫门飞星飞,都有失自然法则,门转星飞,千古不变之理,奇门遁甲,立于天人角度,俯察于地理之象也,尤其符合于现代商战,谈判,以及人事预测,如百发百中,古人云: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古代皇家不传之秘…………

东坡易传

东坡易传

易学著作。又名《毗陵易传》。宋苏轼撰。全书共九卷。苏籀《栾城遗言》载:苏洵晚年作《易传》未成而卒,命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由此可知苏轼这本书包含了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的《易》解成果。苏籀《栾城遗言》:“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今‘蒙’卦就是辙解。”书为苏氏父子三人所著,成于苏轼之手。解《易》近于王弼,但王弼惟畅玄风,此书则切于人事。文辞博辨,足资启发。《四库全书》作九卷,《直斋书录解题》作十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作十一卷。

过墟志

过墟志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清墅西逸叟(康熙间人)原作,毛祥麟(1815?—1874以后)改作。原作文繁,分上下二卷,篇前有康熙十五年(1676)作者自序,长期仅有钞本流传,文字已多异同。至光绪间始有印本,题名或作《过墟志感》。今见有《纪录汇编》、 《虞初广志》、《香艳丛书》等本。改作文简,结构亦有变动,不分卷, 更名《孀姝殊遇》,首见于毛祥麟《墨馀录》 (1870),又有《今古奇闻》等本。韩愈《圬者王承福传》中有王承福的话说: “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焉,又经过时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身既死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富也。”这就是本篇命名的出典。从命名及作者小序看,本篇似乎仅仅在写黄家的兴衰,以昭因果报应之不爽。实则是写在明清换代之际江淮一带汉族地主阶级的升沉荣辱,寄寓了作者的亡国亡家之痛。这一点在原作中表现得比较清楚,改作则较含混。又,在流传中,有人揣测文中所写的清兵统帅是豫王多铎或端重王博洛。与史实不合,孟森已有考证。实际上,本文不过是据某些史学或传说的影子写成的一篇小说,很难考实。本篇以南下清兵东路统帅“从龙入关第一功臣”某某虏掠汉族地主孀妇刘三秀立为自己王妃一事为情节主线,牵出了一大批人物。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写清兵入关之前,江淮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及其消长升沉。一些旧家大族如刘氏、陈氏、宦家等都先后衰微了,正在倔起的则是象黄家这样的地主兼商人的新暴发户。这虽然仍是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却反映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正在没落的地主经济的一种冲击。作者是站在旧式地主一边的,对黄氏的丑恶面目有较多的暴露,但对旧式地主的那些不肖子孙也没有放过。这些描写都很有认识价值。第二个层次写清兵入关南下之后,在国破家亡的情势下,江淮地主阶级的种种丑态,以及满汉贵族和地主之间的互相勾结并最后合流的过程。汉族地主阶级成员,有的投降并受到重用,同清兵一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有时又三心二意,李成栋就是一个代表。有的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清兵的利诱,不肯与清兵合作,李赓虞可为代表。刘三秀最为“精明”,善于依据客观形势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经过一番试探和铨衡之后,她看准了方向,一举平步青云,爬上了新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做了王妃,为自己捞到了实惠。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汉族地主阶级的某些不同侧面,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取材正史,其中编年,叙述的体例也着意模仿正史。由于其刻意描述,加之揉进不少民间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庚子国变记

庚子国变记

义和拳起嘉庆时,民间私相传习,其时禁令严切,犯者凌迟死。燕齐之间,犹有秘传其术者。光绪庚子,毓贤为山东巡抚,民间传习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帜。时各省多闹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愤,闻灭洋说,争鼓吹之。义和拳自山东蔓延及于直隶,聚众称义和团,遂围涞水。县令祝芾请兵,直隶总督裕禄遣杨福同剿之。福同败死。义和团进攻涿州,知州龚荫培告急。顺天府何乃莹格不行,以荫培召变,免其官。慈禧太后以戊戌政变,康有为遁,英人庇之,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