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诵律

作者:佚名
十诵律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合译。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册。本书将戒律分为十项(十诵)叙述,故有此称,为萨婆多部(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之广律。此律之梵本多已发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传,原则相同,但细部则不一致。十诵律首举比丘戒法有波罗夷法四条、僧残法十三条、不定法二条、舍堕法三十条、波逸提法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四条、众学法一○七条、灭诤法七条,合计二五七条,除戒条外,并一一解说。其次为七法、八法、杂诵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说明僧伽之组织与管理,约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说明比丘尼戒,计三五五条。最后附增一法、优波离问法与比丘诵。唐代义净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载,十诵律与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同为有部之根本律。兹以十诵律与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较,义净所译者相当于十诵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内容较十诵律广泛,多载录本生因缘故事。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来汉地四部序录载,大迦叶所传之法藏原为八十诵,至优波掘多时,因恐后世钝根者无法完全受持,遂删为十诵。或谓罗什所译者系迦湿弥罗国所传之略律,义净所译者则系摩偷罗国所传之广本。又传来我国之四广律中,十诵律最早译出,盛行于南方,南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心是孤独的猎手

心是孤独的猎手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小说,首次出版于1940年。该小说讲述的是以聋哑人辛格为核心和四个小人物之间的故事,这四个人物分别是咖啡店老板比夫,小姑娘米克,黑人医生考普兰德和工人运动积极分子杰克,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可是却不被身边的人所明白与理解。 该小说主旨凸显了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轶事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称《世说》,唐人改称《世说新书》,五代以后易今名。原八卷。今本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汉末迄东晋士大夫遗闻轶事,对当时士族思想、生活及清谈放诞习气,多所反映。虽有消极因素,但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赞颂智慧,表彰善良,亦复不少。语言精练,意味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甚大。又不少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创作素材,或被诗文引为成语典故。梁刘孝标为作注,引书达四百余种,资料价值较高。自唐以下传本甚多,尤以明嘉靖间袁氏刻本、清道光间周氏刻本、清末王先谦校订本及日本珂版影宋本称善本。今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据日本珂版影宋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王先谦校订本影印本等。

中国思想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

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参同契阐幽

参同契阐幽

《参同契阐幽》是清时期北宗龙门朱元育所作,内里对《参同契》进行内丹学的解释,不同于许多丹经中用语晦涩,条理分明,语句直白,力图将内丹术讲解清晰,并开篇就阐述了阴阳之在内丹中的奥妙,直指其为核心首要关节,分析阴阳理论在内丹学中的呈现和应用。

仇史

仇史

历史小说,二回,未完。作者原署“痛哭生第二著”,姓名、身世无考。载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编《醒狮》第一、二期,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七年(1905)九月出版。其有《凡例》称“是书专欲使我四万万同胞,洞悉前明亡国之惨状,充溢其排外思想,复我三百余年之大仇,故名曰《仇史》。”《仇史》叙写明万历年间,政治懈怠,党派纷争,藩地属国,时来进犯。有沈阳范文程,积不第之怨艾,怀机诈与诡谋,投奔满洲,寻求出路。满洲贝勒努尔哈赤驰骋此地,志在复仇,便能以厚赏重用。范文程则献计进策,请效中原治理方略,明定称号,确立国体,改良思想,整顿兵马。经一番操演训练,果然军纪严明,面貌大变。随即议定兴师伐明。范文程拜为行军参谋,引先锋、步兵直向抚顺城杀来。抚顺守将李永芳向以苟且偷安,闻有归顺敕谕,早已开门投降。满人屠城掠物,血洗街巷。广宁总兵张承荫前来救援,杀退败将李永芳,终因势不力敌,拔刀自戕。努尔哈赤下令收兵班师,范文程请求纵火焚城。抚顺城头,顿时焰起,一片惨淡景象。

檀青引

檀青引

诗。近代杨圻作。见《江山万里楼诗钞》。为七言古诗。作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作者二十三岁。檀青,蒋姓乐师,善弹筝吹笛,咸丰间在清宫献艺,乐部推为第一。作者光绪二十一年道经扬州,遇檀青,闻其述当年宫中事,后二年,又遇之于青溪花舫,遂作此诗。借蒋檀青之口,叙述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文宗逃往热河,蒋追随行在,明年文宗崩,蒋乃浪迹江淮间等事,抨击文宗耽于声色,荒废政事。全诗“哀感顽艳,确可以嗣响梅村,康南海题其集曰:‘绝代江山’,不为过也”,“易实甫评曰:‘……目击时艰,抚今悼昔,……婉而多讽,与香山有同志焉。’缘情绮靡,其余事矣”(钱仲联《梦苕庵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