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发表于183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作品描写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空虚无聊的首都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庄园,却又鄙视乡间地主圈子里的庸俗猥琐,于是对一切都表示冷漠怀疑。热情的连斯基拉他到未婚妻奥丽加家里做客。奥涅金搅乱了沉静多情的姑娘、奥丽加的姐姐达吉亚娜的心。姑娘为他献上了自己真挚热烈的初恋,奥涅金却漠然推脱。在达吉亚娜命名日的晚会上,奥涅金意气用事,任性胡为,向奥丽加大献殷勤。又出于冲动,与朋友决斗,致使连斯基饮弹身亡。奥涅金悔恨不已,出游海外,漂泊归来重逢故人时,达吉亚娜已嫁给一位公爵将军,成了社交界走红的贵妇。这一回,奥涅金竟象孩子似地迷恋起她,苦苦追求。达吉亚娜安分守己,忍痛请他走开。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艺术典型。小说谴责了造成奥涅金性格的沙俄社会,简洁地再现了广阔的生活和民间习俗,叙述富于戏剧性和抒情性,画面疏放生动而多变化,诗句优美流畅。
乾隆直隶深州总志
河北省衡水市地方志,[乾隆]直隶深州总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伊侃修,清鄒雲城纂,清乾隆二十一年刻本。位于直隶(今河北)省中部。明朝时属清河道正定府,辖一县,即衡水县。清雍正二年,升深州为直隶州,原正定府的武强县(今河北省武强县)、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安平县(今河北省安平县)并入,同时将衡水县析出划归正定府。州治深县(今河北省深州市南),1913年废。
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武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尉缭子》将战争分为“挟义而战”的义战与“争私结怨”的非义战两种,赞成“诛暴乱、禁不义也”之义战,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之非义战,指出杀害无辜,滥施武力是强盗的行径。认为将帅应有良好的品德,“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战威》篇)“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人”(《将理》篇),公正地处置各种事情。指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兵谈》篇)是将帅应具有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则是为将者的弊病,应加以避免。主张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战威》篇),认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重刑令》篇),才能使军队“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制谈》篇)。《尉缭子》的武德思想是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是反对“卜筮”、“祷词”等迷信做法而重视人的因素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此书集先秦法兵家之大成,被后人称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兵书名著,在军人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词选
词总集。胡云翼编著。卷首有选注者前言,论及宋词之源流及选注之宗旨、体例。据选注者称,该书据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评选作品,将以苏东坡、辛弃疾为首之豪放派作骨干,重点选录南宋爱国词人之优秀作品,兼顾其他风格流派之代表作,以展示宋词丰富多采之全貌。对作品原文不作繁琐校勘,所录不主一家,择善而从,重要异文则在注释中注明。注释力求完备,着重词句串讲,有歧说者则两存之。该书共选录两宋词人七十五家(含无名氏五家),选词二百九十余首,编排则以时间为序,首录王禹偁,终于张炎,词人名下各附小传,注释浅显通俗,另有作品简要评析,间或选录有关词话,为建国后较流行之宋词选注本。但对宋词之历史发展、风格流派、作家作品评价有失之偏颇处,如称苏、辛等豪放词为宋词主流,称周邦彦、姜夔等作家之词为“逃避现实、偏重格律的逆流”等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重印。
唐诗杂论
闻一多著。收录作者有关唐诗的评论及考据文章九篇。《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三篇探讨初唐诗风的转变,从唐初宫体的沿袭六朝,经王、杨、卢、骆对旧体制的破坏和新体制的建设,以至刘希夷、张若虚完成诗歌境界的升华,为一百来年唐诗的演进勾画出清晰的轮廓,体现着环环相生、有机相联的内在逻辑,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孟浩然》、《贾岛》两篇论作家,除对其诗风的清淡和清冷有相当准确且富于诗意的概括外,还把问题提到更高的历史层面,如联系宋末“四灵”、明末竟陵派、清末“同光体”,以说明每个朝代“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因而“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见《贾岛》)。这都体现了闻氏作为诗人的慧心和史家的卓识。《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两篇属考据文字,前者有不少新见,后者则属于开创性的力作,显示了作者渊博的素养与深厚的学植。此外,《杜甫》作为一篇未完成的传记文学,写来笔意灵动,神形俱现;《英译李太白诗》是对小畑薰良用英语翻译《李白诗集》所作的批评,兼及中英两种语言和诗体的比较,亦资参考。此书因包含深刻的历史观念和丰富的审美感受,一直受到人们推重。原书作者生前未加出版,1948年辑入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全集》第四卷,1956年古籍出版社据以重印单行。
海叟集
四卷。《集外诗》一卷。明袁凯撰。其集旧有张祥泽刻本,乃凯所自定。岁久散佚。天顺中朱应祥、张璞所校选者名《在野集》,多以己意更窜。如“烟树微茫独倚栏”,改为“烟树微茫梦里山”。盖以诗用删山韵,而栏字在寒桓韵。不知洪武正韵已合二部为一。袁凯用官韵,非奸韵。“故国飘零事已非”,改为“老去悲秋不自知”。盖以袁凯已仕明,欲讳其前朝之感。不知据陶宗仪《辍耕录》,是诗作于至正末,乃用金陵王谢燕事,下句自明,非为元七而作。至“雨声终日过间门”,改为“雨声随处有间门”。更不知其点窜之意何居。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题名《瓦缶集》行世。(《在野集》《瓦缶集》皆为《海叟集》的选辑本。隆庆四年(1570)何玄之得张祥泽旧刻,以活字校印百部传之。万历三十七年(1609),张所望复为重刻。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曹炳曾以张本为主,而参以何氏本,正其谬误,并增辑《集外诗》一卷重新刻印。袁印诗取法杜甫,气体较为清健,颇受时人推重。程嘉燧在《列朝诗集小传》中称:“海叟诗,气骨高妙,天然去雕饰,天容道貌,即之冷然。古意二十首,高古激越,雄视一代。七言古诗,笔力豪宕,斟不如意。七言律诗,自宋元来学杜,未有如海叟自然者。”评价虽然有些过誉,但仍可窥见袁凯诗在当时的影响。有副督御史黄登贤家藏本。